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走遍天下路,惟有武昌好过渡。"这是一句古时民间谚语,其大意是指旧时武昌、汉阳长江岸边渡口甚多,武昌、汉阳来往过渡非常方便,且收费低廉。尤其是在武昌古城的"汉阳门渡"和汉阳东南的"汉阳渡",成为行人在武昌城和汉阳城"好过渡"的主要渡口。武昌最早有一定规模的客运码头(渡口),是隋唐时期设在汉阳门的码头,对岸则是汉阳城之东的东门码头。由汉阳门码头至东门码头(即汉阳渡)是一条客运航线,  相似文献   

2.
解放以前的汉阳县城,即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它与武昌、汉口隔着长江、汉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汉阳县政府设在显正街一个破旧不堪的衙门内。但在东门一带设有湖北省警察局汉阳分局,县政府的隔壁则是汉阳宪兵队,西门设有武汉警备司令部稽查处汉阳稽查站。这  相似文献   

3.
读者来信     
《旅游》2013,(4):2
旅游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小时候,对旅游总是怀着一种神套的感觉,对那些经常饱览名川大山的人,更是满怀敬仰与羡慕。大学毕业后,我到一家报社上班,由于工作缘故,经常要出差。或开会、或参观、或学习,每一次出门在外,总免不了去当地名胜古迹。走走停停间,对旅游就有了些感悟,以往的神圣感,渐被气定神闲的平和心态所代替。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把旅游当成了一种时尚,使之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看风景,散散心这么简单了,那种精神上的需求,文化上的追求,已远远超出了游览景点,品味小吃,上街购物本身,它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动,是一种走出户外,与大自然展开一次次心灵对话的精神盛宴。不管怀着怎样的心情,也不论到达何处景点,除了被曼妙的景色叹  相似文献   

4.
要想把"武汉"说清楚,我们必须将汉阳和武昌说清楚. 即使在汉阴也仍然称汉阳 作为地方行政中心,汉阳早于武昌.早在西汉,汉阳便是江夏郡沙羡县的县治所在地.当武昌还仅仅散乱地居住着一些以渔猎为生的少数居民时,汉阳已经是一个像样的小镇.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命黄祖为江夏太守,黄祖便在柳浪闻莺的月湖旁筑起了一座军事城堡--却月城.黄祖据守在却月城内,汉阳又升级了,成了江夏郡的郡治所在地.  相似文献   

5.
(一)当文工团团长的人大都有这么个职业习惯——每新到一个城市就到处去看剧场。1949年武汉解放后的第一个夏天多雨而闷热,我跑遍了汉口、武昌,又乘小划子去了汉阳。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硚口区有一条重要干道——武胜路,它是连接硚口与汉阳的主要通道,也是汉口车辆上长江大桥去武昌的必经之路。 40年代至1967年,它原名武圣路,但这个“武圣”与关羽无关,而是另有来历,说来话长。  相似文献   

7.
<正>“大武汉”一词的频繁运用,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内涵体现的是城市地位,尤其是经济体量的重要性。从“武汉”到“大武汉”,其历史渊源可谓草蛇灰线,有迹可查。“武汉”源于江汉朝宗的“双城”现象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长江中游江汉朝宗之地,汉阳出现却月城、鲁山城,武昌出现夏口城,首现长江两岸对峙的“双城”现象。双城现象前后延绵千年,到唐宋时期的鄂州城(今武昌)和汉阳城臻于鼎盛。  相似文献   

8.
武汉三镇,即武昌、汉阳、汉口的联称,今统称“武汉”。 三镇之中,武昌发达最早,“周彝王时,楚子熊渠封子红为鄂王”,周代即为繁居之地。武昌依江,古名“鄂渚”,又称“江城”,屈原在《楚辞》“涉江”一章中,曾叙述过他当年游鄂渚的情景。“江城”,江夏县城的简称,唐李白诗中有“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句;汉阳依山,古名“大别”,相传大禹治水至此,龟山麓曾有柏树,宋苏轼诗云“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苦。”明楚庄王孟烷曾有《大别山》一诗:“名山钟秀自大开,岿然盘腐天之魄?;汉口依水,古名“夏油”…  相似文献   

9.
<正>说到古代武昌经济商贸的繁荣,绕不开宋人陆游《入蜀记》、范成大《吴船录》中所记述的“南市”。关于宋代鄂州(今武昌,下同)南市,近现代著名学者王葆心在《续汉口丛谈》言:“南市之得名,盖以其在鹦鹉洲之南。尔时大集在洲,洲乃四面环水者。其南则在武昌江岸,当今汉阳门上直文昌门一带”“厥后由南市迤北至鹦鹉洲,渐成为中央聚点。”  相似文献   

10.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22-25
“三国”是在秦汉一统局面后的又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三国鼎立也是魏、蜀、吴之间长期复杂纷争的开始。三国鼎立时期的战略要地主要有淮南、荆州、汉中。淮南、汉中分别为魏吴、魏蜀的边境地,而荆州为三国接壤,且当时各占一部,是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所以这一地区遗留了很多古战场。东汉末至“三国”时期,武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开始形成城堡,作为地区政治中心。武汉三镇中,武昌历史最为悠久,孙权得夏口后,在今武昌蛇山(江夏山)筑夏口城,将郡治移至此处,即今武昌。也正是在三国时期,武昌、汉阳开始分治,两城独立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沃野 《旅游》1994,(10)
应朋友之邀,我们结伴来到了十三陵旅游区新开辟的景点——小人国旅游世界。 时值初秋,金风送爽,果林飘香。车出昌平镇,很快便象一叶小舟,穿行在帝陵区郁郁葱葱的绿海之中了。一路上,我反反复复地想,过去这里的景点几乎都看遍了,难道这个“小人国旅游世界”真的就那么奇吗? “快看,前面就是。”朋友的大声提醒将我从思绪中拽出,抬眼一看。呵,“小人国”三个铜  相似文献   

12.
我刊的“锦绣河山”栏目,以刊登全国各地的旅游景区、景点为已任。它的容量大、分量重,导游性强,能够全面、具体地介绍各旅游景区、景点的风光特色。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新景区、新景点,这些新景区、新景点往往是“身在深闺人未识”由于知名度不高还不为广大旅游者所认识。因此,对于新景区、新景点来说提高知名度,让自己的景区、景点进入广大旅游者的视野,成为他们旅游的目的地之一仍是头等  相似文献   

13.
张衍荣 《丝绸之路》2014,(21):70-73
与门庭若市的汉阳归元寺相比,武昌宝通寺似乎有些冷清。归元寺地处偏僻,宝通寺却身居闹市。一域之"佛情"如此大相径庭,这冷清便有点耐人寻味了:是没落还是坚守?是淡定还是迂腐?是从容还是无能?是不作为还是不屑为……纠结间,游宝通寺的往事便浮上心头。宝通寺乃荆楚名刹,位于武昌洪山南麓,其建筑布局有点“寺裹山”意味,殿宇楼台,依山就势,层峦叠起,直人云霄,气势恢宏,十分壮丽。  相似文献   

14.
任重 《民俗研究》2004,(1):156-161
汉阳在武汉三镇中,城市文明进展最迟缓。民国时期,汉口早已是九省通衢之商业口岸,又是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号称“小上海”;武昌则是历史悠久的“江夏”占城,近代之革命圣地,又是湖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惟独汉阳却貌似乡镇:城区小,人口少,几条用青石条铺路的狭窄街巷歪歪斜斜,两旁的小店铺鳞次栉比,到处是低矮简陋的平房棚户,几乎无一处像样的商厦、楼房,晚清时所建的汉阳铁厂、兵工厂早已撂荒,原厂址杂草丛生。汉阳市民主要由小商贩、手工业者、船工和渔户构成,他们较贫穷,没文化,穿戴像农民,开口是浓重的方言土语……这一切显示出汉阳经济、文化的落后。  相似文献   

15.
“国殇”为国牺牲也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室里,陈列着一块刻有“国殇”二字的石碑,它用普通的江南麻石雕琢而成。碑通高1.12米,碑身高约0.72米,宽约0.4米,厚约0.19米。碑额上端正中刻着红“十”字标志。碑心隶书“国殇”二个大字,为国民党元老程潜所书。两侧分别刻有“中华民国”、“元年增筑”题款。这块“国殇”碑曾作铺路石铺在汉阳凤凰山的山道上。1991年10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退休干部黎柳西先生发现了它。经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联系,该馆作为珍贵文物予以收藏并陈列。这块石碑记录了辛亥革命阳夏战争的…  相似文献   

16.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3,(17):16-16
快游慢旅;无德无信美国人?;麻将也敢输;移民托老所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矢口道……”这是很多中国人旅游时的现象。所谓“快游慢旅”,指中国人“将时间耗费在路上,游览景点时总是匆匆忙忙的”旅游现象,与国际上流行的“快旅慢游”正好相反。学者分析,中国人平时太忙,  相似文献   

17.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这一民谚表述了一个奇迹,一个谜.当年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联为一体的荒洲,从一片泽国、满滩芦花、鱼跃凫飞之地,崛起出一个名镇——汉口.这是汉口的第一次崛起,时在距今约三四百年的明末清初.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是一个充满“热”的国度。下海热、广告热、明星热、股票热、房地产热……使您仿佛置身于一个“热”的海洋。就在这股股热浪之中,旅游,作为一种新型大众休闲消费方式,亦悄然热了起来。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字显示,1995年底,国内旅游人数达5.5亿人次,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为4500万人次;旅游业总产值达1655亿元人民币。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外汇收入等各项指标均是1990年的数倍,全面超额完成原定的“j\五”计划目标,为中国脐身世界旅游强国之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各种人造古迹景点亦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成为…  相似文献   

19.
武昌蛇山下有个武昌洞。这条沟通蛇山南北市区往来的交通要道,从清末开凿,民国崩塌和修复,到解放后扩建,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一、武昌洞兴建的由来明朝末年,封建王朝摇摇欲坠,想借助“风水”迷信,以为凿断龙脉,便可以保住江山。于是分别在武昌蛇山楚观楼脚下和汉阳龟山铁门关去上除石,开凿山洞。在武昌开凿的山洞,因在武昌长街楚观楼(也称南楼、鼓楼,今武昌解放路司门口跨线桥处)脚下,而得名“鼓楼洞”(此洞毁于1936年扩建长街马路时)。此洞的开凿,并没有保住明朝的江山,倒是大大方便了武昌的交通。到清末,由于武昌城…  相似文献   

20.
古琴台     
古琴台,是武汉市汉阳区内一处著名的文物景点,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汉阳龟山西面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景色宜人的游览胜地。古琴台又称伯牙台,是为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钟子期而修建的。关于两位音乐大师相遇成知音的动人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本味篇》,俞伯牙途经汉阳,奏高山流水曲,无人知其意,惟钟子期了然。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俄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汤汤乎若流水。另据《吕览·系新序》曰:“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从此不复鼓琴。”清代学者汪中曾考证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