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銮驾     
郭建 《文史天地》2014,(8):15-18
正《打銮驾》是京剧包公戏的一个传统剧目,也是各个地方戏主要的包公戏之一。川剧有《打銮清官》,汉剧有《打金銮》,滇剧、湘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都有此剧目。至今还在舞台上频繁演出。拦道的贵妃这个剧目说的故事,还是和一贯的包公戏路子相承,由元代杂剧《包龙图陈州粜米》的故事演绎而来。说的是陈州旱荒三  相似文献   

2.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四野战军和中共黄梅县委领导的地方武装解放了黄梅全县,采茶戏艺人帅毛丛、郭求风、乐柯记、项雅颂、徐志贵、胡象生、佳友林、徐长林、翟丙林、黎六得、柯火英、汤翰英、胡海洲、许连喜、周香林、桂三元、熊利华等奔走相告,为了庆祝解放,他们充“五一”节前后,分别在县城广场、孔垄、濯港、独山、新开、分、蔡山、小池等区、乡唱戏。其中“乐篱班”以项推颂、乐柯记为首,组织熊利华、项官焱、石绍龙等名老艺人及其徒弟,在县城马号广扬连续演了两天三夜,主要剧目有《养麦记》、《董永卖身》和《方卿…  相似文献   

3.
宋安群 《文史春秋》2004,(12):58-62
江波(以下简称江)先生是广西彩调团创始人之一,曾先后任该团导演、副团长、顾问。他从事彩调艺术事业50多年,执导、创作、改编彩调大小剧目数十个,其中《王三打鸟》《龙女与汉鹏》《假报喜》《阿三戏公爷》等一批剧目已成为彩调剧的经典代表作品;曾参与改编、导演名歌舞剧《刘三姐》;多次获国家级和省级奖。  相似文献   

4.
布谷 《南方人物周刊》2012,(16):102-102
4月16日,随着《安妮日记》在风尚剧场的上演,“首届北京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拉开帷幕,此后,《未完待续》、《隐婚男女》、《我的祖宗十八代》、《霸王歌行》等20台优秀小剧场剧目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国话先锋剧场、蜂巢剧场等十余家小剧场先后上演。  相似文献   

5.
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齐花坦艺海生涯50年.演出剧目近百部,但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宝莲灯》。提起《宝莲灯》,人们首先想到齐花坦,“三圣母”似乎成了齐花坦的别名。一、毛泽东看过《宝莲灯》后连声说好,使这出戏的命运有了根本性的改变。1959年夏天,河北省领导决定在河北省青年跃进剧团的基础上扩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为剧院制定剧目规划时,河北梆子优秀传统剧目《劈山救母》被定为重点改编剧目,由剧作家王昌言执笔进行改编。领导上要求,要立足于我们的时代,大力创新,使它能成为一出载歌载舞的神话剧.要能吸引广大青少年…  相似文献   

6.
张木火于民国24年(1935年),开始与邻村郑水伢、王绍银、王三毛等组场请名师帅毛丛(即帅登明)启蒙学戏,他的族叔帅师情,是帅毛丛的蒙师。张的师祖虽然去世过早,张没有直接受他的教诲,但常常听到师傅们讲师祖的事。这两位名师,不管是为人处世和登台唱戏,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帅师傅(1858年一1910年),艺名“赛德化”,浑名“帅不论”,黄梅县新开镇邹桥村人。《帅氏宗谱》载:他是“京正公嗣子,字仁信,生于咸丰八年二月十三日。娶王氏,生于同治元年(186年)十一月十三日,生子三……”帅师傅家境贫寒,过继子帅京正。他从…  相似文献   

7.
郭建 《文史天地》2013,(5):13-15
《狸猫换太子》是京剧以及各种地方戏里出演最为频繁的包公戏,虽然包公在这一剧目中还没有登场,但却为下一剧目《打龙袍》(或称《断太后》《赵州桥》《天齐庙》等)故事做了充足的铺垫。戏说宫廷秘史这个剧目讲的是一段北宋宫廷秘史。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剧目一开始,介绍时代背景,说是契丹的突利可汗带兵入侵,要夺取宋朝江山。玉皇大  相似文献   

8.
郭建 《文史天地》2014,(6):13-16
正《铡判官》,是京剧、豫剧、汉剧等传统戏剧里著名的包公戏剧目,汉剧列为"四大铡"之一。实际上这个剧目和《探阴山》剧目一样,原来是京剧连台本戏《普天同乐》一剧里的几折,抽出来单独成为一个独立剧目。因此《探阴山》《铡判官》的故事是连贯的,是一个案件的几个段落。全剧《普天同乐》到了近代已经很少全本演出,有的剧种则直接将《铡判官》这个名称代替了原来京剧的《普天同乐》。1950年,新成立的共和国  相似文献   

9.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及鄂、赣、皖的采茶戏、三角戏、花鼓戏艺人习称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40年来,我经过向知名老艺人请教,长期、广泛地深入黄梅县及邻县各地进行挖掘、搜集,共获历代艺人演出的脚本230余本、出。其中正本戏103本,小戏、折子戏、串戏127出。黄海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后生与小姐、农民与农民、小商贩与农村妇女等之间的爱情为主的民间生活故事。正本戏中也有10余本反映清官为民伸冤、除暴安良的故事,但没有历史、武打题材的剧目。少量开打的剧目,如《铁笼山》、《刘子英打虎》、《白扇记》、《乌金记…  相似文献   

10.
傅心一     
傅心一,梨园世家,1888年出生,湖北天门岳口镇人。傅幼读私塾,后随父学艺,习汉剧三生。8岁登台于沙市搭“同乐班”,《打鼓骂曹》、《四郎探母》、《盘河桥》等戏为其拿手,他噪声甚腔、本音为主,唱工字正腔圆,表演洒脱自如,颇受汉剧观众和票友们的赞赏。因其父友(有)才,培子华美贵玉,出台表演光彩四射金玉满堂,被沙市票友界赠艺名“小玉堂”,在沙市、宜昌演出红极一时。1899年,他由沙直到汉隶福兴班、满春戏园初次登台,轰动武汉三镇,不但唱做俱佳,扮相英俊,举止大方,且讲究台词文学性,放在武汉观众中又享有“文学派正…  相似文献   

11.
乌盆记     
郭建 《文史天地》2014,(7):14-17
正元代不知名作家创作的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是著名的包公戏剧目,在后世长期流传。明代改编为传奇《断乌盆》,说唱词话《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近代被改编为《乌盆记》或称《奇冤报》《定远县》,是京剧等各传统戏曲长演不衰的剧目。1950年文化部禁止各剧种再演出这个剧目,至90年代末又开禁,依然是一出名剧。1993年台湾的电视台拍摄的《包青天》电视连续剧,也吸收了这个剧目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郭建 《文史天地》2013,(6):7-10
《打龙袍》和《断太后》(也叫"赵州桥"、"天齐庙")《铡郭槐》等剧目一起,是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后半段。这个剧目讲的是包公替宋仁宗找到亲母,并使宋仁宗和母亲团圆,惩处恶人的故事。诡异的情节故事一开始,是包拯从陈州放粮归来,经过赵州桥,忽然一阵狂风,把他坐的轿子的顶盖吹走了。包拯立即断定本地有重大冤  相似文献   

13.
小杨月楼本名杨慧侬,1900年生于梨园世家,祖籍直隶(今河北),落户江南。幼秉其父杨天宝家传,天赋嗓音高亢嘹亮,7岁登台,9岁红遍江南,艺宗逊清三庆班杨月楼,取艺名小杨月楼,擅长戏码:《秦琼卖马》、《取成都》、《李陵碑》、《请宋灵》、《斩黄袍》、《伍子胥》、《珠廉寨》、《定  相似文献   

14.
克服戏曲剧目的贫乏现象□任桂林〔遗篇〕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后,把一些优秀的剧目输送到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戏曲改革工作。《柳荫记》、《罗汉钱》等等剧目,在全国各地迅速地流行起来。但是,到了目前,剧目又似乎供应不上。翻阅各地报纸的广告栏,总是那么些剧目翻来复...  相似文献   

15.
金其安 《江淮文史》2011,(3):100-104
著名小说家张恨水,世人只知其文学上的成就卓著,殊不知他爱好十分广泛,对美术、音乐等都有研究,更令人惊奇的是张恨水酷爱唱戏.而张恨水之于唱戏的渊源,却缘于其堂兄张东野.  相似文献   

16.
汉调演员进京传播皮黄腔,在历史上早有记载。乾隆九年(174年)张涑石《梦中缘》传奇《自序》中日:“长安之梨园……而所好唯秦腔、罗、弋,厌听吴骚,歌闻昆曲,辄哄而散去。”罗即罗罗腔(又名七句半),是楚调声腔之一。剧目有《打麦缸》、《王氏跑庙》、《思凡》等,还有罗罗腔与皮黄合流的剧目,如《穆桂英下山》(又名《穆柯寨》),先唱罗罗腔,接唱西皮腔;《李大打更》先唱西皮腔,后唱罗罗腔。以上均属八贴花旦戏。赵翼著《格曝杂记》中提到乾隆十六年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后八十大寿,召全国各地戏班赴京演出,楚…  相似文献   

17.
新凤霞     
《纵横》1999,(4)
新凤霞,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一九二五年十二月生,江苏苏州人。六岁学京剧,十二岁学评剧,十三岁登台主演。曾主演《刘巧儿》、《花为媒》等,创评剧“新派唱腔”。著《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新凤霞说戏》等。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二日不幸因病逝世。  相似文献   

18.
提起鲁迅与梅兰芳的历史夙怨公案,恐在读者中鲜有人知,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更为陌生了.为此,首先必须让读者了解梅氏其人其事.再探究为何竟惹得鲁迅先生在百忙中多次撰文抨击他呢?!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艺坛翘楚;名澜,字畹华;江苏省泰州市人.他出生于北京梨园世家,8岁开始学艺,11岁登台演出,13岁搭喜连成科班演戏,演青衣,兼演刀马旦.在近60年艺术实践中,他上演剧目达400出;1915年起编演新戏,后又演昆曲《思凡》、《春香闹学》等,并改传统戏装为古装仕女服饰,采用灯光布景,当时称为"古装新戏";革新唱腔、唱法,增添二胡为伴奏乐器,融会青衣、花旦、刀马旦演技创造新的旦行"花衫",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列"四大名旦"之首,被旦行尊为"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9.
嗨子戏     
正嗨子戏,民间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安徽阜南、六安、蚌埠,湖北麻城、罗山及河南固始、商城等30多个县市。因主调每句开头,多以"嗨"字起腔,唱腔中多以"嗨"字连接而得名。由花挑、旱船、红灯等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清朝中期已有班社。在长期流动演出中,不断吸取灶书、淮词、端公戏、花鼓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曲调、剧目,日趋成熟、完善。民国初年,受京剧、庐剧、豫剧、花鼓采茶戏的影响,嗨子戏由歌舞发展为戏剧,正式搬上舞台。代表剧目有《打桃花》《三击  相似文献   

20.
戴云 《文献》1999,(3):237-250
庄一拂先生编著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2月版,以下简称《汇考》)搜罗资料十分丰富,共著录戏曲剧目4750余种,可说是至今为止著录曲目数量最多的著作.其中,亦不乏罕见之剧目.近几年,笔者翻阅了一批明清戏曲剧本,与庄先生的大作相对照,发现《汇考》中有误记或不全之处.现纠正如下,并为戏曲研究者提供一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