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国近代史上,"孤立主义"是其对欧洲大陆长期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从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之后到一战前英法俄三国同盟建立之前,英国一直致力于运用"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状态,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推行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同时也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野蛮性与霸权性。本文着重就英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出台、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对当下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方面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是西方列强为谋求霸权而广泛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和1814年5月第一次巴黎和约明文规定缔约国所抱定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欧洲真正的、永久的势力均衡的体系”、“维持均衡确保和平”。西方有名的国际关系史学者,如A.J.f.泰勒、塞顿-沃森以及亨利·基辛格等用势力均衡的观点解释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过程。近几年来,我国国际关系史学界,也在注意研究和探讨均势外交这个课题。在这里,我们结合近代国际关系史,就均势外交的历史形成、地位和作用的几个问题,谈点  相似文献   

3.
申博闻 《沧桑》2011,(5):35-37
均势思想是起源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一。近代欧洲,将均势思想运用于外交最为典型的要数英国、梅特涅时期的奥地利与俾斯麦时期的德国。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有所不同,而俾斯麦时期的均势思想源于奥地利的梅特涅,只是具体的均势内容有所不同,因此,最具有大陆均势政策的代表性。本文试从体系的建立,体系的运作及最后体系内部存在的问题导致它的解体来分析俾斯麦的大陆均势体系。  相似文献   

4.
常帅 《黑龙江史志》2013,(19):61-62
19世纪后期,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德国在欧洲的实力与地位迅速提升,在前期俾斯麦作为首相的过程中,德意志还是谨慎的保持着"大陆政策",保持着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对德国不利的局面出现。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德意志国内国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俾斯麦被解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出台,德意志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扩张欲强烈,海权欲也极度膨胀,最终将德国送上了战争的轨道。本文旨在考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即1871—1919年间德国的崛起与其海权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德意志海权在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为何仍没有带给国家繁荣与安全,却送入了战争最后被埋葬。  相似文献   

5.
刘作奎 《世界历史》2006,6(6):130-135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以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这种战略构想直接造成了战争初期英法联军由于协调不力而节节败退。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高涨,前线士兵出现严重厌战情绪,国内政局不稳,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务约以走出战争,这极大违背英国的“欧洲均势”原则,故一战后期英国不得不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战争。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末叶,沙皇俄国基本上完成了地域性的蚕食体制,开始了向世界性的侵略体制迈进,走上了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在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欧洲一直是沙俄争夺的重点。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沙俄经过一百多年的争夺,才在欧洲大陆确立起自己的霸权,这一霸权一直维持到一八五三年,给欧洲各国造成了莫大灾难。  相似文献   

7.
福泽谕吉是近代日本亚洲霸权思想的先驱者之一,他曾公然声称:"万卷万国公法不如数门大炮,几册和亲条约不如一筐弹药",主张用大炮弹药"创造未有之理"。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思想基础,是近世日本的华夷世界秩序观和近代西方弱肉强食游戏规则的结合。福泽谕吉亚洲霸权论的形成,与近代日本向亚洲邻国扩张侵略政策的形成相辅相成。福泽谕吉及近代日本的亚洲霸权思想,可谓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8.
德国是一个在近现代世界史上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近现代世界历史上很多大事的发生都和这个国家有关,两次世界大战、东西方冷战的开始等,从德国统一之前的普鲁士开始,欧洲大陆的均势就和德国的兴衰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9.
张涛 《安徽史学》2009,(4):95-101
通过选择性的报道和评论,美国早期刊物积极鼓动美国政府和美国民众占领印第安土地,同化或者驱赶印第安人,利用一切机会蚕食和占据欧洲国家在北美的殖民地;某些媒体甚至还要求美国向太平洋扩张,谋求北美大陆之外的海洋霸权。虽说早期媒体的扩张话语并不等同于美国政府的实际政策,但却反映了众多政治家和民众的扩张意识,勾勒出了美国以扩张为手段建立世界帝国的主要线索。从该角度而言,建国初期的报刊杂志浓缩了美国的扩张史,为我们了解美国早期扩张思想创造了又一契机。  相似文献   

10.
在其愈益广阔、愈益复杂的演进中,15和16世纪之交开始的现代国际体系史愈益形成其能动的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对它们的首次揭示出自利奥波德·冯·兰克1833年的经典论文———基于欧洲大陆国际政治之动态机理的《论列强》。兰克之后,这方面最卓越的成果当推百余年后问世的《不牢靠的平衡》,其作者路德维希·德约揉合三项地缘政治关系理念,即海权对陆权、欧洲均势对海外优势、传统中等列强对侧翼超级大国(后两项有赖于他的创造或决定性发展),异常雄辩和发人深思地论说了4个世纪的现代欧洲国际权势斗争。德约揭示的现代国际体系史一大范式和主题可用两对概念概括: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它们与兰克的揭示大有差别,首先因为德约的全球眼界不同于兰克的欧陆眼界。德约的至关重要的深层理解之一,在于“洲级大国”之新兴绝对优势,那是现代国际体系演进史的一大必然性,而中国以及当代美国以外的其他一两个“洲级大国”成为未来世界强国的终极依据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计算机对540次欧洲战争的原因所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战争原因是领土、霸权/征服和争夺权力等问题。近代早期,除领土和霸权/征服问题外,宗教问题也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战争原因。主权时代,欧洲最重要的战争原因是领土问题和商业/航海问题。革命与民族主义时代,由于民族主义的兴起,民族问题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战争原因。二十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战争原因是维护政权自主生存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法国霸权的兴衰计秋枫"霸权",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史学中最常用的术语之一,它指的是某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相对力量优势,它往往体现为这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支配权或影响力。任何国家都不能永久地保有霸权,这已被几百年的国际关系史所证实。每一种霸权都与某个时代...  相似文献   

13.
英国保守党政府的“有形帝国”政策(1874—188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 《史学月刊》2000,(6):108-113
1874—1880年英国保守党政府执政期间,为提高英国国际地位,提出了建立“有形帝国”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基础是迪尔克的种族帝国思想,现实动因则是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大英帝国的霸权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实践方面看,重建“有形帝国”政策主要表现在保卫并扩大帝国的版图,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英国与欧洲大陆各国竞争的实力,力挽大英帝国霸权的颓势。  相似文献   

14.
17世纪,西欧三强鼎立,为了争夺殖民霸权矛盾重重,其主要内容为英、荷争夺海上霸权和法、荷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三次英荷战争使荷兰失去了海上霸权;与此同时,荷兰又面临路易十四欧陆霸权政策的威胁。在这紧要关头,荷兰只有和欧洲其他国家结盟特别是联合英国,才能抗衡法国。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因革命性大大减弱,面对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统治,决定邀请威廉来保护他们的新教和自由。威廉入主英国保护了荷兰利益,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桂银 《史学月刊》2002,2(11):47-53
1494—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导致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并融入正在形成中的欧洲国家体系。意大利战争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表明,战争为正在兴起的欧洲主要大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奥地利等提供了竞技场,进而促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为1648年建立的欧洲国家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宛凤英 《沧桑》2015,(2):42-46
拿破仑发动战争及其改革对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摧毁旧制度与建立新欧洲、促进欧洲各地区内部的统一、促进欧洲社会共性的加强等三个方面阐释拿破仑战争及其改革在近代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际均势是近代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国内多数学者着眼于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前期的基督教文明内部阐释欧洲国际均势的起源。然而,文明史的时空结构分析表明,16世纪欧洲国际均势的整个演变过程受到外部力量——奥斯曼扩张的重大影响。奥斯曼帝国在欧洲的扩张及其同法国结盟,使基督教世界的内战与外战相结合,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推动了欧洲国际均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18.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进一步暴露了要同其它西方大国争霸和重新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同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但是,在3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仍继续其在20年代推行的“扶德抑法”政策,企图通过制造法德之间的“均势”和对抗谋求自己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权。30年代中期后,迫于德国威胁进一步增大的压力,英国不得不停止“扶德抑法”,开始拉着法国对德国实行有限度的绥靖政策,以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它又大搞祸水东引,企图利用苏德战争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19.
沃勒斯坦的“霸权”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1 930—  )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代表人物 ,世界体系理论的开拓者和创始人。“霸权”论是其世界体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沃勒斯坦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角度 ,详细探讨了霸权的涵义和实质、霸权的模式和兴衰、霸权国家的相互比较及共同特点、国家机器在霸权进程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 ,进而认为“霸权……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意义重大的角色”①。认真解读沃勒斯坦的“霸权”论 ,对于全面把握霸权的真实本质 ,探寻霸权分析的有效途径 ,透视霸权的政策目的 ,揭示霸权的兴衰缘由等 ,均具有重…  相似文献   

20.
近代早期,受到古滕堡发明印刷术和神圣罗马帝国宽松的图书审查环境的影响,法兰克福书市发展成为欧洲书籍贸易中心。法兰克福书市平台蕴藏的资源和网络优势,为低迷不振的英国书籍印刷和贸易注入了强大的外源性动力,吸引了英国书商、王室、文人的目光。他们通过对书市直接或间接的利用,使英国书籍形成了代理、直接参市以及英国作者与欧陆书商合作三种基本参市模式,并且以法兰克福书市为中转平台,实现了英国书籍及其承载的思想文化的跨国流动和碰撞。与此同时,英国也借助欧洲大陆国家在法兰克福书市的频繁书籍贸易及思想文化交流,反向推动本国印刷出版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