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0年,广州市与南海县、番禺县勘定边界,竖立水陆界碑46方,标记广州市管辖范围,划分与南海县、番禺县的界线。广州市界碑是广州市地界实物标志,是研究广州城区拓展和广州城市建设史的重要文物。  相似文献   

2.
"水是人血脉"是学者研究过程中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以往误以为此句出自敦煌文献S.5894,事实上,这句话来自S.5874。时至今日,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将这段文字以醒目的红色大字镌刻在碑石上,一定会有很好的警示世人的效果,产生水资源的危机感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水是人血脉"是学者研究过程中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以往误以为此句出自敦煌文献S.5894,事实上,这句话来自S.5874。时至今日,这句话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将这段文字以醒目的红色大字镌刻在碑石上,一定会有很好的警示世人的效果,产生水资源的危机感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的河道大部分在峡谷中穿行,河道窄,流水急,很少给两岸造成灾害。但是,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河水进入开阔的川道,河水失去峡谷约束,左右不停地摆动,把河道两岸滩地经常冲毁,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5.
咸丰五年的铜瓦厢决口和黄河大改道引发了晚清黄河河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河道总督的权力逐渐削弱,山东巡抚开始在山东河患治理中起到主导作用,晚清国内外政局和地域官僚集团利益的纠葛延误了黄河河患的治理进度.中国国家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收藏有几幅黄河改道图,分别描绘了晚清黄河改道穿运的情形,是了解晚清黄河改道和河政运作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6.
陕西耀县近两年来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进行了维修,并将其所属范围内的八十三通北魏以来造象碑石,于1972年8月从县城内搬迁到药王山石刻聚集处,与山上其它所有石刻集中在一起,加强保护管理。搬迁到药王山的造象碑石,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作品。其中有年代可考的六十余通。这批碑石是耀县人民与文物爱好者从清朝光绪末年就开始搜集的。大家从县城周围的寺庙、村堡、河滩发现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碑,便逐渐移置到县城内集存起来,曾命名为"耀县碑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断遭到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县文化馆建立碑廊二十四间,将原碑石移入廊内陈列。耀县造象碑石虽然其内容反映了浓厚的迷信思想,但它是有名的北朝佛教艺术品。如北魏始光元年"魏文朗造象碑",为魏太武帝灭佛前的遗物,是研究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又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造象碑",由于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  相似文献   

7.
元代的淮安位于黄、淮、运河交汇处,不仅是交通枢纽,而且是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据《马可波罗行记》载:"淮安州是一甚大城市,在蛮子地界入境之处,居民是偶像教徒,焚死者之尸骸,臣属大汗。其城有船舶甚众,并在黄河之上,前已言之也。此城为府治所在,故有货物甚众,辐辏于此。缘此城位置此河之上,有不少城市运货来此,由此运往不少城市,惟意所欲。应知  相似文献   

8.
一史前时代的黄河下游地区———太行与泰沂之间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已摆移到泰沂山脉脚下,而史前时代的黄河下游河道远较现在偏西北,流经今河北平原入渤海,战国筑堤以前的黄河下游决溢改道屡见不鲜[1]。因此,史前时代黄河下游地区的概念是太行山脉与泰沂山脉之间的广袤平原,此乃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史前黄河下游决溢改道频繁,而且正流、干流之外,还有若干岔流、决流,故而太行与泰沂之间广阔平原的中心地带是浩瀚的黄河诸河道———正流、岔流、决流以及故道,由此形成了宽广的黄河河道迁移摆动地区,亦即太行与泰沂之间的中部冲积平原地…  相似文献   

9.
陈鹏年是清初著名廉吏,在其担任河道总督期间,采取了有效的河道管理措施,包括选用河员、管理河道银、治理河道等,缓解了黄河水道的灾情,对当时社会、民生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省省会贵阳市郊的花溪区燕楼乡,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夫妻合葬墓早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近来却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者因为此地是传说中的夜郎王故地,在元代属金筑安抚司,明代初年改名金筑长官司,长期都是土著少数民族聚居,为何会有如此典型的汉俗墓?二者因为在尚未完全腐烂的棺木堆中散落着一些碑石残片,经过拼合,能够清楚地识别残碑正中阴刻着“明太祖考妣上寿……”几个字。墓穴被盗后没留下其它遗物、碑身残缺、碑文不全,由此而生出许多费解的问题:此汉俗墓及碑石产生于何时?墓主人是谁?碑石是什么人立的?立碑的用意何在?…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博物馆从工969年开始,先后数次对全省范围的碑石进行了调查,共发现或征集到有关记载历史上劳动人民从事三大革命斗争的碑石二十余通。其中反映红巾军、白  相似文献   

12.
<正>一.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据史料记载与《黄河志》的统计,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其中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有六次。第一次重大改道:在上古时期,黄河在下游"播为九河",分多股入渤海。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  相似文献   

13.
西坝沧桑     
淮安市淮阴区西坝,地处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大清口(即古泗口)的东侧,东接王家营,西近杨家庄,南阻古淮河与清江浦相望,北滨淮北盐河同古驿道相连。在黄河夺泗夺淮的年代,大清口以下的淮河河道,成为黄河与淮河的共用河道。一旦黄、淮并涨,黄强淮弱,不仅洪泽湖有倒灌之虞,而且上下游河道有决溢之灾。清康熙十九年(1680),河道总督靳辅始建东、中、西三大减水石坝于王家营南侧的黄淮共用河床北堤上,泄黄河盛涨,北穿鲍营河入海,这就是西坝之名的来历。今西坝观音庵西,尚有西坝坝头的石工遗迹。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9,(5)
浙江省长兴县文化馆藏有三块很有价值的碑刻,最近经过整饰,又重新和人民群众见面了。第一块碑石是赵孟頫所书《东嶽行宫记》(图二),纪年为延祐元年(1314年)。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这块碑石过去也有拓本行世,所幸的是原碑保存  相似文献   

15.
兰州历史地理格局与黄河河道变迁密切相关。本文以西汉、隋唐、北宋、明清为例,分析每个历史时期在黄河河道等地理因素以及其他相关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兰州城址位置和水陆交通的变化情况,概括出兰州这座城市初建、始兴、拓展及定型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3,(2)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沿岸居住着汉、藏、回、蒙等民族。与黄河有联系的地名,成千上万,五花八门。我们把相当一部分地名拿来细细品味、考证、研究,就会发现这些名字具有强烈的黄河特征,黄河风采。反映黄河变迁黄河经常发生的改道、泛滥等现象,给沿岸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人们在饱受苦难之后,或者为了纪念,或者为了教育后人,  相似文献   

17.
龙母与“龙母墓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母与“龙母墓碑”陈铁军1984年6月,渠县历史博物馆在该县渠江镇文物调查中,征集到题为《龙母墓碑》的碑石一通。此碑长157、宽84、厚8厘米,青砂石质。碑文竖排,作楷书,计16行,有少许字风化。据上下文意看,此碑不是全文,应另有一石,已佚。该碑右一...  相似文献   

18.
黄复 《旅游》2003,(7):36-37
为了考察司马迁文化遗留下来的古风遗俗我多次跑到这座黄河岸边的城市采访新建的韩城市建有黄河大街太史大街。太史大街上特建了一个太史园,太史园耸立着司马迁铜像。这里是韩城人民休息漫步友人聚会经常所到之处.老年人在这里晨练年轻人在这里早读.假日里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先祖史圣铜像下嬉戏;气马迁的后代在这里幸福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9.
<正>一条河全长1797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重要的一段。大运河在徐州境内绵延181公里,恰为全长的十分之一。南宋初年,黄河夺泗入淮,从此流经徐州长达700余年。元明时期,徐州黄河河道成为运河河道。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  相似文献   

20.
豫北濮阳一带过去有很多“坡” ,诸如澶州坡、赵村坡等 ,有些至今还沿用着这类地名。在当今 ,最著名的要数“西水坡”了。西水坡 ,位于濮阳县城内西城墙脚下。它在濮阳方志、党史、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因而常常见诸报端。尤其 1987年 8月 17日 ,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龙的图案 ,使这个地方一下子震动了海内外。可是 ,关于这个“坡”字的写法 ,却相当混乱。清光绪《开州志》上就有三种 :一是“波” ,见其《河道图》之“澶州波” ;二是“坡”① ,见其《河道图》之“赵村坡” ;三是“陂” ,其《山川》中“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