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嵩焘外交思想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嵩焘外交思想浅论周文宣郭嵩焘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思想家,他的思想认识水平高出同时代人许多,在洋务理论中独树一帜。其中,他的外交思想是其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对郭嵩焘的外交思想作一简要评述。一郭嵩焘外交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护侨先驱郭嵩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护侨先驱郭嵩焘刘华郭嵩焘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走改革自强道路的首倡者之一,是我国的首任驻外公使。他既是一位识见高远的洋务理论家,同时亦是一位促进东西方文明沟通的先驱者。他在同治年间在广东担任巡抚及光绪初年出使西方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华侨问题在中国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在“千古变局”的刺激下,清统治者中分化出了洋务派集团。郭篙焘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不以从事洋务活动知世,而以阐述洋务思想著名。但是,却没有哪一位洋务思想家象他那样际遇坎坷,饱尝诟骂。这就足以令人发问:与其它洋务思想家相比,郭嵩焘的思想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何以他的言论遭到那么激烈的抨击,以至“难为世容”?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与厘金制略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嵩焘是近代首倡学习西方的先驱人物之一。依现代标准来衡量,其“立德”、“立言”的建树远大于“立功”;而从清王朝的角度看,其“立功”与“立言”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郭嵩杰对厘金制的首倡和践行,于清朝战时筹饷的贡献便较为突出。厘金作为一种临时税制,从其试行、通行,再到漏卮四生,是终晚清都未能裁撤的税项。对厘金的各种评判,形成晚清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而厘金制的肇兴与演变,在郭嵩焘的政治生涯与经济思想中,尤其有着一条清晰的脉络。作为集士大夫、激进的洋务思想家、湘淮两系谋士于一身的人物,郭嵩焘与厘金的…  相似文献   

5.
洋务时期的王先谦是一个洋务派,而非顽固派。他承认西方的器物文明优于中国,并着力研究西方强大的原因,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倡“官商一体”的富强之道,以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他的这种洋务思想表明了19世纪70、80年代,一批爱国忧时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自发、自强性,这种思想对促进民族资本的发展和抵抗外来侵略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坤一是晚清同光时期的重要疆吏,也是一位重要的洋务派人物。他积极而广泛地参加了洋务活动。其思想高于其他洋务派的地方,是他反对洋务企业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而主张商办,呼吁保护国内工商业。他主张全面、系统地引进“西学”,不遗余力地提倡兴学堂、设报馆、遣留学、劝游学。他主张在对外交涉中要“据理力争”,但对列强的侵略又主张“以夷制夷”。刘坤一的洋务思想和活动自始至终贯串着他的爱国思想。他的洋务思想及其活动,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决策,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薛福成于光绪元年(1875)“应诏陈言”之后,被李鸿章延请入幕,为北洋幕府的重要谋士。他作为李的随员还参与烟台交涉,以随办洋务出力擢为知府。 际此,西方列强和日本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薛从而认真地研究应变的对策,著成《筹洋刍议》一书。这本关于洋务的建言,在当时社会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薛曾被誉为“当时谈洋务的巨擘”。现就此书稿本,参阅有关政论文著,探索其参谋洋务的思想主流。  相似文献   

8.
提起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要问哪个省的人贡献最大,牺牲最多?毫无疑问,湖南人。 清末以来,碧水湘江虽然哺育过曾国藩、左宗棠一类声名鹊起的“洋务”干将,也哺育过魏源、郭嵩焘这样独具慧眼的“无双国士”,但他们都不过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头颅热血让时人对清廷失望的同时也第一次见识了湖南人的刚烈性格。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出使英国时的矛盾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是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对于郭嵩焘在中国步入世界过程之中的先驱者地位,论者皆有定论。对他是否自愿出使这一问题,一般也予以肯定回答。如熊月之就以为郭嵩焘出使英国是“心甘意愿”的,郭的这一举动是向天朝自大的传统观念公开挑战。  相似文献   

10.
(五),拓展域外史地学。洋务派发挥史学经世思想,为挽救民族危机,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传统的史地之学。由域内史地的研究拓展到域外(主要是西方与日本)史地学的研究。这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郭嵩焘深受湖湘学派和王夫之的思想影响,极为推崇“经世之学”。他在英国、法国任职期间,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西方所以强大“其本在朝廷其末在商贾、造船、选器,相辅以益其强”,因此,他主张学习西方不应着眼于“造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期首领。早在1881年出任山西巡抚时,他就开始设立“洋务局”,致力洋务事业。1884年赴两广总督任后,他根据“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的形势,明确提出了“洋务最为当务之急”的主张,开始筹建织布局、铁厂,着手兴办枪炮厂,粤洋水师,水陆师学堂等,倾心洋务,图强御侮。1889年7月,张之洞移督湖广,官鄂近二十年。他以武汉为根据地,励精图治,不图苟安,先后创办了许多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性企业,异军突起,把湖北武汉变成了洋务活动的另一个中心地区,被誉为“东方的芝加哥”。纵观张之洞兴办的洋务企业,其中虽有买办性和依赖性的一面,但始终存在着明显的、大量的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保权保利的积极因素,这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拟就张之洞洋务活动中的“抵洋”思想作一番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郭嵩素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任驻外使节,他的洋务思想及其政治观点,近年来已有不少人撰书论述。湖南出版部门已先后出版了《郭嵩煮奏稿》、《郭嵩焘日记》(四卷)和《郭嵩焘诗文集》(包括文集二十八卷·诗集十五卷)为我们研究他的政治思想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然而,他本入由于生前曾遭到各方面的攻汗,因而在修订自己的文稿时,更删不少。他殁后,其好友王先谦及郭的侄子郭庆藩在厘定其稿时,亦删去若干简。《上恭邻书》是未辑入其《奏稿》和文集的快搞,现见于郭之生前友好、客寓长沙的皋兰(今甘肃兰州市)人朱克敬所撰…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1811—1872),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今属湖南省双峰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面对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他以捍卫“名教”的名义,实施了残酷镇压,使清朝统治得以维持;面对西方列强的大举侵入,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发展军事工业,并躬身实践创办洋务,使风烛残年的清政府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生理想。他的思想对后来的梁启超、蔡锷、毛泽东、蒋介石等人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因历史时代和阶级立场不同,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尚存较大的争议,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来说,他对子弟的教育堪称…  相似文献   

14.
晚清重臣洋务先锋山西巡抚胡聘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外国的入侵,清王朝的部分官员为稳定封建统治地位,开始兴办所谓“洋务”。他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建立新式海军,创办近代机器工业,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在洋务运动鼎盛时期踏入仕途的湖北天门人胡聘之,虽然在“帝党”和“后党”的矛盾漩涡中左右逢源,但他总的政治倾向是支持和执行光绪皇帝变法图强的思想的。他借助洋务自强之势,为推进地方工业振兴,革新政治文化教育,扶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事业,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锋之一。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与晚清厘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嵩焘首倡开办湖南通省厘捐,并推广湖南经验,先后在山东、江浙、广东等地整顿厘务,以裕军饷。1864年,他强烈反对停厘撤卡,平息了沸沸扬扬的罢厘之议。使英期间,他坚决主张停废各省厘捐,仿行西方税法。可见,郭嵩焘在晚清厘金兴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观应(1841—1920)是近代史上比较复杂的人物,当过洋行的买办。兼任洋务官僚,又是民族资本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曾先后在英国的太古公司和洋务派举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担任要职,长期“客游四方,日与异国人相接,较早接触西方法律文化,实现了法律意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意识到:徒袭西方“皮毛”的洋务运动难以富国强兵。他以爱国自强为基础,以西法为参照系,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改良思想,并且开始涉及对传统政治法律制度进行改良的根本性问题,促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为清末修律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权一词,在西方同于民主,均叫democracy。在中国,民权首见于出使西洋的郭嵩焘日记。1878年,他判定"西洋政教"",民权常重于君"。之后的黄遵宪、薛福成,从东邻日本转引民权说,而在日本,民权就是民主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郭嵩焘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中国由传统外交向近代化外交的转型时期,以其独特和前瞻眼光来看待中外关系。其外交思想中的近代意识表现为对传统夷夏观的突破、对近代西方外交观念、外交礼仪的吸收、接纳,以及创办近代外交机制的努力等内容。郭嵩焘的近代外交意识,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862年4月初到上海参与“协防”而后任江苏巡抚,可说是李鸿章摆脱曾国藩、真正“自立门户”的开始,李鸿章以后的“隆隆事业”实皆由此奠基。正是在上海,他开始与“洋人”打交道,渐渐以当时少有的“知洋务”者而闻名中外。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中,列强的影响越来越深,因而能与洋  相似文献   

20.
清末洋务,为安内乱抵外侮而兴起,虽然如今对洋务一词的评价不一而足,但其对于强大国家、抵御外族入侵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文据以史,深入挖掘洋务运动的"自强"、"御侮"内核,将西方开化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导,在这块东方大地上碰撞出惊醒世人的钟声。强国御侮思想的产生,发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止于西方"拓荒"文化的冲击。三十年的洋务史,便是在这两种文化的交叉中艰难行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