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捐纳和捐输均为清代国家在常规财政收入之外汲取社会财富的重要渠道,但研究者往往将其混为一谈。二者在政策依据和政府反馈、款项收益、款项数额、道德色彩、财政管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捐纳相比,捐输是臣民并非出于义务地将财产直接或间接捐献于国家,政府事后可能酌情奖励。清前期政府有时参照捐纳事例议叙捐输,嘉庆朝起政府比照捐纳事例为特定捐输制定细则,咸同以降各省所设捐局往往同时收取多种不同名目的捐输和捐纳,由此二者愈发不易区分。捐输的复杂制度变迁并未改变其与捐纳的差异,因此准确的概念界定、严格的区分和系统的制度比较是推动捐纳与捐输研究深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军旅数起,军费开支猛增,遂采取捐输、捐纳、铸造大钱、发行钞票等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保障军需供给。  相似文献   

3.
清末买官卖官公开化、合法化的标志是捐纳制度。捐纳,就是俗称的卖官鬻爵。它由政府条订事例,按官阶大小,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制度。此乃历代秕政,自产生起, 就遭各方攻击、非议。然而,捐纳制度却历久弥坚,至晚清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对清代捐纳制度的考鉴性研究,当首推许大龄先生1947年在燕大的硕士学位论《清代捐纳制度》。清代官员的引见履正和题本书对捐纳行为每有记载,本试图利用雍正朝引见官员履正和题本等相关资料对康熙、雍正时期的捐纳制度作番考析,以为许的释。  相似文献   

5.
2011年2月,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教授伍跃的日文新著《中国的捐纳制度与社会》一书由京都大学出版会出版,成为这一领域最新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该书共十章(包括序章与终章),40余万字。作者利用了各类文献与档案资料,一方面从制度史的角度探讨了利用捐纳取得入仕与铨选的资格、取消或减轻处分、升官晋级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的人们对捐纳的观察和利用,研究捐纳作为社会流动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以捐纳制度为标志的公开化、合法化地买官卖官,为中国历代秕政,至清末登峰造极。其品种之齐全,可谓挖空心思,五花八门。朝廷公然以此作为财政收入,中饱"公"囊。市场官场化,有所谓"红顶商人";官场市场化,到处是买官赚钱。卖官之滥,使得官职候补几十倍于编制。卖官卖掉了江山,如此腐败黑暗,不亡实无天理。请看《清末买官卖官的公开化与合法化》一文。  相似文献   

7.
捐纳是清代官吏选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封建吏治腐败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借助捐官执照这一实物,对清代捐纳制度的特点、作用及弊端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清代捐纳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已经历了90年。许多学者对清代捐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成果,既是在这一领域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加大了工作的困难。吴四伍迎难而上,另辟蹊径,著成《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对已有研究多有推进,是该领域的一部力作。全书共38.9万字,分为六个部分,主要论述捐纳制度在清代国家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9.
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前,地主阶级的清朝政府已经相当腐败。清朝政府的各级官员,基本上是通过科举考试进行选拔。同时,也实行所谓“捐纳”制度,公开卖官鬻爵。官是用钱买来的,既做了官,必然设法捞回自己的本钱,挣得更多的利润。贪污得多,更  相似文献   

10.
捐纳制度在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很大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制度做官。它始于顺治朝,完善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四个重大途径,存在了两百多年,对于清代的社会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然捐纳制度有很大的弊端,并间接导致清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1.
正捐官,又称捐纳,是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的一种方式。清朝时候,山西山阴县有一个叫蒋渊的人,这个人是做什么的?史书中没说,笔者估计很可能是个商人,因为他有着商人一样精明的头脑——当朝廷开了捐官先  相似文献   

12.
在蒙古崛起之前,很多人都以为南宋的经济状况是当时伞世界所有政权之中最好的。最极端的看法甚至认为,南宋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全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60%。  相似文献   

13.
清代福建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的演变--《福建省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初承袭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对地方财政实行分级分类定额包干体制 ,同时大幅度删减地方财政预算 ,使各级地方政府职能趋于萎缩。清中叶推行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 ,原是为了弥补各级政府办公经费之不足 ,但由于此后盛行“就廉摊捐” ,使之名存实亡 ;另一方面 ,由于清后期对地方存留经费实行全省统一结算制度 ,使基层政府失去了财政自主权。晚清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捐纳与厘金 ,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某些职能 ,但同时也促进了绅商一体化 ,推动了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晚清吏治腐败。1875至1884年的10年间,曾出现过一个言官清议的高潮。当时言官奏折中披露的吏治问题,主要涉及捐纳、保举、科举、冗员、书吏、讼案、属员、调员、弄权等。捐纳、保举、科举都关系到官的任用,冗员也是这三者带来的一个官场病。书吏、讼案反映出吏的违法行为。属员、调员、弄权反映出官的腐败劣迹。  相似文献   

15.
财政压力与身份认同是晚清政府将捐纳政策从国内延伸到海外华侨的基础,此后这一政策也成为晚清政府争取海外华侨经济支持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在推广过程中,这一政策体现了渐次开放性、积极主动、讲究策略、集中等特征。实践中,海外捐纳政策既给晚清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政治收益,也使部分海外华侨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资本,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身份认同需求。  相似文献   

16.
捐监就是捐出身,即平民或生员通过出资报捐取得最高学府--国子监肄业的文凭。虽然它不象捐纳实职那样直接得官,但是在清朝,要想捐纳官职,其前提就是必须具备贡、监生的资格,捐监就成为有钱有势的豪家子弟猎取功名富贵的起点和捷径。在它实行的二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它对解决清政府的财政危机、缓解士人进阶的压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对清朝的科举制度、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的财政收入,基本上通过两大渠道取得:一是直接征发,包括战争中的缴获和接收清地方政府的库藏;二是田赋和税捐.财政收入,是直接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的,其收入来源和取得方式,直接影响到政权的夺取和巩固。在太平天国革命  相似文献   

18.
在已出版的方志和年鉴中,有关财政收入内容一般分为二块,即国家税收和地方税收,财政支出主要是支工支农等投入。笔者认为这样编写内容很笼统,看不到各行各业、各种不同性质的企业上缴税收的变化情况,看不到财政支出的详细情况。 财政收入状况是一个地方经济状况的客观反映,是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  相似文献   

19.
烟税在当今中国的财政收入中有重要的地位,而烟税并非朝夕形成的.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传入之后,中国历届政府随即开始了烟禁政策.烟禁失败以后,则开始对烟草实行征税政策,清朝初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烟草税收.清朝前期的烟草税收,主要分为烟草商品税与烟草关税,烟草一般作为"百货"与其他商品统一征税.晚清时期,清政府开始征收烟草厘金,烟厘被从厘金之中提出,与酒厘形成烟酒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逐渐演变成当今的烟税.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呼和浩特市政府为打造豪华“衙门”欠下民工三千多万元的债务,时间长达两年之久,而且现在也没有了断的迹象。关于欠薪人们已讨论得很多了,笔者想探究的是:呼市政府打造豪华“衙门”的胆魄是从哪来的?豪华“衙门”不是呼市首创,但呼市是典型的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极其有限。该市2002年度财政收入为32.5亿元,不及东部很多县级市的年度财政收入。一方面手头拮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使得公共事业方面欠账累累,需要政府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比如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等。囊中羞涩而百事待兴,这就尤其需要政府分清轻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