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元林 《北方文物》2012,(2):102-105
正高句丽是汉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古老而有重要影响的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在东北亚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要作用。高句丽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中国东北、朝鲜平壤、韩国首尔汉江流域等广大地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大量文物,其中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为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公元前37年(汉建昭二年)建都至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经历七百余年。多年来,考古发掘出土了高句丽时期的青铜容器、兵器、青铜铃等多种类型的器物。对于高句丽铜器、青铜器展开了一系列器物类型学的考证。而高句丽人是否拥有独立的铜冶炼以及加工的能力,一直是考古学家和冶金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科技手段揭示冶铸遗物及铜器、青铜器的内涵,对于探讨高句丽青铜冶铸业的发展状况及高句丽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核心价值概述 高句丽政权建于公元前37年,定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内),公元427年再次迁都平壤(今朝鲜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高句丽政权共存续705年,传28位王.从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8年,高句丽王朝一直活跃在中国北部地区和朝鲜半岛的北部,这里的文化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4.
高句丽民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少数民族之一。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立政权,但仍和原高句丽族一样,继续归汉玄菟郡或辽东郡管辖。四郡削弱之后,高句丽政权又连续接受中原、南方政权的册封,完全形成了一种惯例和制度。高句丽的名称后改称高丽,改称的时间,严格地说,是在5世纪末。宽而言之。则是5世纪。  相似文献   

5.
正濊貊是古代广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族系,同东邻的肃慎系民族、西邻的东胡系民族,以及南邻杂居的汉(华夏)民族共同组成古代东北的四大民族系统。~((1))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先是濊成为古朝鲜(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治下的主体民族,然后随着貊东迁而来,濊与貊融合为一个民族集团,再逐步衍生出夫余(扶余)、达末娄(豆莫娄)、高句丽、沃沮等分支,并且夫余和高句丽成为濊貊中建立政权并先后雄强于东北亚的古代民族,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其间还曾被作为中原政权所设置的地方机构县的名称。它们的沿袭关系是族名——县名——政权名。高句丽民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  相似文献   

7.
五女山山城位于辽宁省桓仁县县城东北8.5公里的五女山上,是中国古代汉唐时期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高句丽创建政权的第一个都城。五女山处于桓仁盆地周围的群山之间,北邻骆驼峰,东南为浑江水库,森林覆盖率高达85%,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8.
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建立的渤海政权,是我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东北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唐代东北地区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为了管理东北地区,唐朝设立了都督府进行管理。668年,高句丽王国的灭亡,既打破了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平衡,也未包括靺鞨在内的一些部族联合及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机会,靺鞨人在696年营州大乱的机会脱颖而出,东奔靺鞨故地,在东牟山一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698年,粟末首领大作荣建立靺鞨国。713年,唐玄宗册封大作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相似文献   

9.
位于中国东北地区长白山老岭南麓、鸭绿江右岸及通沟河两岸的中国汉唐时期(公元37-668年)边疆民族高句丽的都城和王陵墓葬遗址,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该项目特点是保护目标分散为若干地带,规划对此采用的编制对策有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护东夷校尉设于曹魏时期,府治在襄平.初期是中央王朝监领统辖东北东都诸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属机构,北魏时期,是总领东北少数民族事务的重要机构.北魏末年,拓跋鲜卑统治集团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衰弱,撤消了护东夷校尉府.此后,护东夷校尉成为北朝授予东北高句丽、新罗政权统治者的官号.  相似文献   

11.
<正>《考古》2017年11/12月包含21处公元6世纪建筑群的旭山要塞开启了韩国高句丽遗址考古研究本期主打文章之一介绍了目前韩国境内最大的高句丽遗址——首尔旭山(Mount Acha)要塞。旭山所在的首尔位于汉江谷地,处于朝鲜半岛中心,自朝鲜三国时期(公元前57—公元668年)就是一处战略要地:占领该地区意味着掌握了通往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高句丽(前37~668年)的众多墓葬中,抹角叠涩墓作为一种新颖的结构而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中国境内的高句丽抹角叠涩墓为对象,探讨其分布、类型、演变规律及对外界的影响。 高句丽墓的分布与类型 中国境内的高句丽墓,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浑江和富尔江流域。在第二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西北麓,也有一些墓群。行政区划主要在吉林省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东北部。辽东半岛的丹东地区也有零屋发现(图一)。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政权存世705年,共传28王。迄公元427年前,始祖王葬在第一个主都的纥升骨城附近,第2世王至19世王均葬在吉林集安的洞沟古墓葬群中。末王高藏被唐军抉至长安,死后葬乾陵“颉利墓侧”。其20 世王长寿王曾在“故国”造陵,但未及使用便迂都平壤。故此,高句丽王陵共有21座在中国境内。然而,  相似文献   

14.
1—5世纪初,无论是统一王朝时期,还是王朝分裂、政权频繁更替时期,高句丽对中原王朝和北族政权都采取积极朝贡的姿态,朝贡活动呈现出单向、双向、多向的变化,先后向十多个王朝和政权进行朝贡。随着政治形势和朝贡对象的变化,高句丽朝贡活动的目的及其与朝贡对象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孙炜冉  李乐营 《沧桑》2015,(2):21-29,91
中国学界研究高句丽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相对较少,对此关注和研究较多的反而是以韩国为主的国外学者,与研究高句丽佛教建筑情况不同,国内研究渤海佛教寺庙建筑的成果颇丰,但多以考古学为主体,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高句丽和渤海佛教建筑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两个政权下的佛教建筑同属于佛教建筑模式下的建筑构造体系;第二,两个政权由不同民族建立,因此在佛教建筑风格上又表现出了各自的特有性;第三,因两个政权是在同一区域内不同时期的前后发展顺序,所以后继者势必对前代技术和风格有一定的继承性;第四,因同为中原王朝宗藩体系下的地方政权,所以都不可避免有着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过程,表现在佛教建筑上都受同时期中原佛教建筑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灭亡高句丽政权,于其地置安东都护府。此后随着唐王朝的势微,辽东地区周边政权皆有意争夺此地,其中渤海势力较强,在唐安东都护府废置后,尤其是在唐末农民战争频发时期,唐廷无力控制辽东,于唐宣宗大中末年(859年),渤海占据此地。九世纪末契丹崛起,并于神册四年(919年)修葺辽阳故城,显示渤海在10世纪初丧失了对辽东的控制。籍此,渤海对辽东地区据有并控制了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17.
国内城体育场地点遗址是吉林省集安地区一处重要的高句丽建筑遗迹,通过对出土遗物和相关文献等的分析可以发现,体育场地点遗址可能是高句丽时期一处与"御膳房"相关的仓储遗迹,它为寻找国内城时期高句丽的王宫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体育场地点遗址的年代上限应不早于371年,在高句丽迁都平壤(427年)以后逐渐废弃。  相似文献   

18.
王绵厚先生的《高句丽古城研究》(下简称《研究》)由文物出版社于 2 0 0 2年底出版了 ,这是高句丽学界一件大事。该书以古城考古学为研究基础 ,整合历史文献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民族文化史等多学科 ,既着眼于高句丽古城考古学的研究 ,又在古城史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涉及高句丽史、高句丽政权史、国家发展史以及高句丽历史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周边民族文化的关系史。该书从更深层面触及了高句丽民族政权的归属问题 ,把高句丽的历史文化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与历史深度。《高句丽古城研究》共设十二章 ,其中第一章为绪论 ,第十二章是余…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 37年高句丽在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建国时 ,高句丽人已经在西汉郡县制的管辖之下生活了 70多年。高句丽王被王莽政权贬为侯 ,说明其在西汉末为王国 ,东汉光武帝复其王号 ,也证实了高句丽在两汉时期的封国地位。随着高句丽的发展 ,东汉时期高句丽曾侵扰辽东、玄菟、乐浪等地 ,但这都属于边郡地方的冲突 ,高句丽作为边郡封国的地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0.
将唐朝对东北边疆经略政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贞观十七年之前,该时期的政策主要为加强与东北各民族的联系限制高句丽的发展。第二时期为贞观十七年至唐罗战争结束,这一时期的政策为联合东北各民族征服高句丽,控制整个东北地区。第三时期为唐罗战争结束至安史之乱,这一时期唐朝的东北边疆经略政策逐渐转向消极,主要表现为息事宁人、维护边疆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