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04,(3)
从一艘越南海岸沉船内发掘的17世纪中国瓷器,将由佳士得(CHRISTIE’S)于3月1日及2日在澳洲墨尔本拍卖。这次拍卖将推出17000多件晚明万历年间的漳州瓷器,总值逾600万港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辽代宗教瓷器的出土情况、特征和产生的时间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和考证,揭示了辽代宗教瓷器的文化内涵,探究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宗教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张咏梅 《文博》2004,4(6):54-59
孔雀来自远方的"贵族"中国人非常喜爱孔雀,而孔雀的艺术形象通过雕刻、织绣、绘画、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长期以来早已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雀受重视程度之高,可谓鸟类中  相似文献   

4.
<正> 莲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又称芙蕖、芙蓉。《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疏“芙蕖其总名也,别名芙蓉;江东呼荷;菡萏,莲华也。”千百年来,莲以它美丽的花形,芬芳的气质,不染纤尘的高洁品德深受世人的喜爱。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很早就出现了描写莲的诗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诗经·陈风·泽陂》);“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咏莲的作品更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5.
胡维汉 《文史天地》2002,(10):48-50
对于古陶瓷爱好者,乐趣主要在鉴赏,先定其真伪后观赏其文化蕴含。当今,古陶瓷因值钱导致膺品泛滥成灾,定真伪成为初人道者困惑的难题。在科技检测手段还不能普遍使用的情况下,鉴定靠的是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用眼看,这是需要知识和经验垫底的。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丰富,即使远远一看,也就知道那玩艺姓甚名谁了。而一般的爱好者,接触真品的机会不多,  相似文献   

6.
《国瓷华彩——中国古代瓷器装饰艺术陈列》,根据天津博物馆馆藏瓷器的特点,从装饰艺术这一全新的角度来诠释中国古代瓷器。整个陈列以中国瓷器装饰艺术风格为主,上自东汉,下迄清代,从中可以欣赏到质朴的胎装饰、多彩的釉装饰和精丽的彩装饰。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江西景德镇窑异军突起,在元代的基础上,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一批技艺高强的制瓷匠师,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对景德镇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瓷器品种极大的丰富,制瓷工艺日臻成熟,制瓷技法日益提高,制瓷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瓷器不仅供国内各阶层人士使用,而且远渡重洋,销往亚洲、非洲、欧洲等不少国家和地区。其中以青花、五彩瓷器  相似文献   

8.
子午源 《收藏家》2006,(8):41-45
“浅绛”原是中国山水画的术语,指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以淡赭、花青、藤黄等冷色彩渲染而成的山水画。国画中的“绛”即赭红色,又染以浅色,故名“浅绛”。这种浅绛山水的画法,为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所创造。陶瓷界所说的“浅绛”或“浅绛彩”,是借用中国画的术语,指晚清至民国初年流行的一种彩绘瓷器。它以一种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胎上绘画纹饰后,再染上浅淡的赭石与极少的水绿、草绿、淡蓝等色彩,经低温烧制而成,画面彩料甚薄,色调清淡柔和,艺术风格与纸绢上的浅绛山水画大致相近。不过,浅绛彩瓷画的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还能表…  相似文献   

9.
周浩 《文物天地》2022,(12):48-53
<正>瓷器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产品之一,与贸易活动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瓷器真正作为商品大规模地销往域外,与海上贸易的兴起有着直接关系,大约滥觞于8世纪后半叶。[1]16世纪开始,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大批瓷器由西方帆船运往世界各地。大约从16世纪末开始,不少帆船图像被用于装饰瓷器,这些图像明显带有海洋与贸易的意味,不仅成为一种瓷器装饰的新时尚,也见证了全球陶瓷贸易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国岩红 《东方收藏》2020,(5):99-101
龙的传说和龙文化是中国等一些东亚国家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在汉族等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龙是"四圣兽"之一,常用来象征祥瑞,寄予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龙纹自诞生以来,自身形象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冯小琦 《收藏家》2000,(9):20-2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一、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自秦汉以来,中口两国就有着频繁的文化艺术交流。中国先进的物质文化——建筑、雕塑、漆器、织锦、陶瓷、服饰、绘画、书法等以及制造技术陆续传播到日本。唐代是我国陶瓷进一步发展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瓷器品种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12.
董琦 《南方文物》2001,(1):65-69
中国是瓷器的发明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瓷器之国”的美誉。中国的瓷器不仅是实用的日 用器皿,而且是价值很高的艺术品。自汉唐以来,中国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外,其制作 技术亦随之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一、陶器的发明与发展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 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人类把柔软的粘土,变成坚固的陶器,是一种质的变化, 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端,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因此,考古学家、民族学家、 历史学家都把陶器的发明,作为新…  相似文献   

13.
自十六世纪末以降,天主教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中国出现。然而,第一部天主教的圣经全译本却是在1953年才得以印行,而新教的多种译本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可以见到。马歇尔·布鲁姆霍(MarshallBroomhall)在其所著的《圣经在中国》一书中,对天主教圣经译本之阙如深表诧異:“当我们回想起耶稣会士曾翻译过诸如托玛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这类著作,而且教宗曾收到过一份献给他的中文弥撒书时,我们便有强烈的理由质问:为什麽我们没有听到更多的关於圣经翻译的消息?”①任何一位当代的天主教徒也肯定会深有同感。在本文中,我们将力图探究传教士在何种…  相似文献   

14.
地球是圆的,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传播在地球上周而复始,从未停止过,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播的速度、力度、方向等有所不同而已。瓷器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明,曾引起了人类物质生活革命性变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自十六世纪末以降,天主教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中国出现.然而,第一部天主教的圣经全译本却是在1953年才得以印行,而新教的多种译本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可以见到。马歇尔&#183;布鲁姆霍(Marshall Broomhall)在其所着的《圣经在中国》一书中,对天主教圣经译本之阙如深表诧异:“当我们回想起耶稣会士曾翻译过诸如托玛斯&#183;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这类著作,  相似文献   

16.
齐守明 《收藏家》2015,(6):26-28
说到鱼,我们就会想起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小嘴一张一合,时不时吐着小气泡,可爱极了。在磁州窑瓷器的众多装饰中,不同时代的鱼纹有不同的特征,从宋金元时期起,经明清至今,千余年来,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从古至今,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不仅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传达着对未来生活幸福美满、前途似锦的憧憬。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17,(1)
<正>什么是瓷器?什么是陶器?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是什么?这是陶瓷研究者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也是研究之基础。对于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和答案,其实不然,尚存一些模糊之处。1987年版《中国陶瓷史》一书,根据国际上的通行说法,提出了瓷器的三个标准:"第一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胎的成份中  相似文献   

18.
明清两朝,中国出口西方的瓷器,保守的说也有1.5亿件以上。然而,几百年间,外国人却一直不清楚制作瓷器究竟用的什么材料?又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他们苦苦探寻在本土制作它的方法,却始终无果。于是,一批批传教士、旅行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打探中国瓷器制作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瓷器在很早的时候就被西方作为具有异域风情的奢侈品进行收集。本文将集中论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中国瓷器收集的历史,中国瓷器作为巴洛克时期宫殿的空间装饰的一部分和它在巴洛克时期餐桌文化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当然这儿主要论及在德雷斯顿国家画廊中的东亚瓷器收藏品。  相似文献   

20.
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出土的青瓷罍的发现,预示着中国瓷器发展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本文从制瓷技术的发展的角度,找到三种技术的交汇点在夏代出土的"釉陶"上。而瓷器起源于南方地区的重要原因在于各技术成熟的交点在浙南、闽北地区,年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