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新宽 《史学集刊》2005,(2):98-102
从近代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英国从中古向近代的转变过程中农业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变革成功地促进了英国中古晚期的产业分化,并在一定意义上为其提供了产权保障和分化条件,从而为英国走向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隆国 《历史研究》2020,(2):127-147
长期以来学术界在考察"神圣罗马帝国"这一术语的词源时,往往聚焦于"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而忽略了中古早期流行的"sacra respublica"。后一种形式源自古代罗马帝国,而为拜占庭帝国所沿用。从东西部欧洲的统一性来考察可以发现,不仅拜占庭帝国是神圣的罗马帝国,而且西部欧洲是查理曼统治时期对东部神圣的罗马帝国的自觉模仿,其中罗马教宗发挥了辅助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中古早期欧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成为从古代的罗马帝国向中古神圣的罗马帝国演化的过程。东西部欧洲在独立发展和彼此互动中体现出中古早期欧洲政治神圣化的共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欧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一个久盛不衰的学术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代又一代学,从经济发展、制度创新、人口运动、思想解放甚至宗教观念等不同角度,对这种社会转型的原。  相似文献   

4.
中古英国地方自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日华 《世界历史》2008,(5):111-117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近代英国独具一格的地方自治制度树立了良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因此,对中古地方行政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理解“地方自治之家”的由来与发展提供历史的背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转型,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在理论转型中最核心的是严复资产阶级自由国民的近代教育目标的确立,围绕这一目标,从教育对象、教育原则到教育内容和方法,严复提出了一系列的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理论,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大门。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地图绘制转型不仅是绘制技术、印刷和出版技术的转型,而且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受到众多方面社会变迁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地图绘制的转型是近代社会变迁的一扇窗户,一方面,可以透过这扇窗户看到整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另一方面,只有理解了社会正在发生的众多变迁,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映射在窗户上各种光影的变化.从社会变迁视角分析近代地图绘制转型,也是地图史料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7.
7世纪初西班牙塞维利亚大主教伊西多礼的《辞源?论史》是中古早期对史学撰述体裁最为理论化的论述,但也长期被学者们认为逻辑混乱。本文结合当时的史学实践,进行仔细的文本解读,发现他的论述不仅不乱,而且还是对史学撰述实践与时俱进的反映。如果将他的论述作为导引,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由于基督教编年史的兴起所带来的史学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从古代史学向中古史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1,(2)
正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画坛上一位富有革新精神和独特风格的人物,其绘画风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绘画,以其独立不倚的高古奇骇格调,冲破形式,突起于晚明至清代以后的画坛,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上,立起一座里程碑。陈洪绶所创作的人物画图式,经明清画家的承续,"海派"著名画家的发扬光大,渐成为中国人物画由中古向近代转型的杰出代表。徐悲鸿、齐白石等现代国画大师也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慈善事业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对中国近代慈善事业进行了专题式的全方位研究,以宏大的历史观照,重现了历史全貌。这部著作既"通"又"专",采用多维立体的研究方法,将近代慈善事业置于时代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并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理爬梳、挖掘提炼,提出深刻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在价值多元、矛盾丛生的当代社会,慈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研究》的问世,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科玲 《沧桑》2014,(4):98-100
在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因素方面的转型是其最根本的表现。本文先介绍了中世纪晚期孕育的经济因素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围绕近代经济因素从城市向农村的渗透程度这条主线,探寻和分析中世纪晚期经济是如何向近代转型的。主要阐述了两条途径:一是城市经济关系深入农村;二是城市人口和资本向农村的转移。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战争与欧洲国家体系的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桂银 《史学月刊》2002,2(11):47-53
1494—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直接导致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并融入正在形成中的欧洲国家体系。意大利战争的起源、过程和结果表明,战争为正在兴起的欧洲主要大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奥地利等提供了竞技场,进而促成了欧洲国际关系中心由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为1648年建立的欧洲国家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傅斯年的哲学思想长期被学界忽略,导致片面理解其史学思想。他其实是一位具备深厚理论素养的理论家,不仅在历史理论研究方面身体力行,而且其哲学思想颇富现代特征。要真正理解傅斯年史学思想的意旨,消解所谓傅斯年思想的自身矛盾,必须将其置于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的序列中,理解为一个具备连续性和统一性的理论体系。傅斯年反对的仅仅是近代理性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理论,但实际上结合现代科学的整体知识观念,奉行演绎主义的历史理论。他的立场不是西方近代基于归纳法的实证主义,而是基于历史语境主义和演绎主义的新实证主义。在此意义上,他的思想是超越主客二元对立的,不仅不能简单地把他理解为那种狭隘的客观主义者,而且在他的理论体系中,主体性甚至更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张晓娜 《黑龙江史志》2013,(23):152-153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自我描述足见其一生经历的复杂和矛盾之处。作为近代文化名人,他以"怪"和"狂"著称。尤其其独特的"学在西洋"的系统接收西方教育的经历与其截然对立的近代第一个系统抨击西方的中国学人的身份及醉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最为引人注目,而留学欧洲的经历对他这种文化态度的形成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权力弥散、政治参与多元为特征的国家治理形态,是法兰克加洛林时代留给中世纪欧洲的一大政治遗产。查理曼的敕令《广训》和兰斯大主教辛克马尔的政论《宫廷治理》对"训诫"话语的运用,反映了当时对现世政教生活原则以"职分"为核心的特别理解,体现了加洛林君主与治下政教精英之间的合作性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构成了加洛林"合作政治"实践背后的意识形态基础。加洛林时代国家治理活动的基督教化,标志着欧洲中古"神权政治"的正式奠基。  相似文献   

15.
马基雅维里对西方近代军事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基雅维里对西方近代军事的贡献彭顺生从军事史的角度看,马基雅维里(下称马氏)是一位对欧洲近代军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在军事组织方面,他从实现意大利政治统一的最高目标出发,进行了创建近代国民自卫军的军事改革尝试;在军事学方面,他不仅撰写了被恩格斯...  相似文献   

16.
曹蓉 《黑龙江史志》2013,(21):91-92,94
民国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特殊时期。民国时期的西宁作为一个近代化意义的城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城市功能尚不健全,并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近代化进程缓慢,但却有其独特之处。本文拟从西宁民众的娱乐生活这一角度来窥探西宁的近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是晚清一个颇具争议的悲剧性人物,阶级与时代的影响、传统与近代的争夺,造成了曾国藩的历史双层性格。他既是传道求仁的"理学家",又是杀人如麻的"剃头匠";他有保国保皇的政治忠诚,但迫于局势又不得不师夷西方;"自强御辱"的理想可以激励他成就内政方面的伟业,但天津教案中"力保和局"的现实却不能帮助他逃脱民族纠纷的大劫。曾国藩的矛盾思想和心态是那个政治与民族文化心理都很滞后的时代的产物。他的悲剧,是晚清士大夫阶层中有识之士的群体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音韵学是古代史研究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学习好音韵学对宋史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宋朝是一个多民族交汇的时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学习音韵学有助于加深对宋代史事的了解。其次,从唐宋到元,古代音韵经历了从中古音向近代音的巨大转变,由此可以将唐宋音韵的变化纳入唐宋变革论体系,从而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了解整个唐宋社会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林則徐不但是近代中國的一个偉大的爱國者和政治家,而且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生在鸦片战爭以前五十五年(1785),死在鴉片战爭爆發以后十年(1850)。这些年代,正是中國歷史空前动蕩和变化的年代,——从末期封建社会开始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在这些年代里,中國社会充滿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侵略和抵抗、  相似文献   

20.
正当陈旭麓向钟叔河推荐重版蒋廷黻写于1938年的《中国近代史》时,萦绕在他心头的是蒋廷黻在书中所宣告的那个论断——中国近代以来的根本问题,就是能不能实现近代化;若能,中国是有希望的,若不能,则中国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近代化"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成为知识界一个流行的"热词",到改革开放以后成为若干思想解放运动所呼应的时代主题词,中国学人对它的内涵以及与中国现实关系的理解,经历了若干起伏与变迁。作为建国后一段时期内被当做胡适派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