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峻岭 《世界》2005,(6):21-23
他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他在英国媒体的民意测验中被评选为“英国最聪明的人”。他还有许多惊人之举:他曾经裸奔宣传公司产品,是英国最抢镜头的“嬉皮士资本家”;他曾经驾驶热气球环行地球;他曾经驾驶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他曾经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他被看成是一个傲慢的暴发户,却同时是世界各大公司CEO的偶像……他就是英国维珍集团创办人理查德·布兰森。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的反华人物中,国际教养大学校长中岛岭雄,是另一个典型代表。他被称为“反华学者代表”、日本学界的“反华英雄”。他以反华为己任,是日本著名的专事研究“分裂中国”的学者。他还是日本最早提出“中国崩溃论”的人,每当中国遇到困难时,他就会抛出这一谬论;在中国经济发展时,又宣扬“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3.
冯自由原名懋隆,字建华,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个侨商家庭。祖上以行医为业,祖父因为结交“红头贼”的嫌疑被逮捕下狱,死在南海狱中。父亲冯镜如愤然出走日本,在横滨经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父亲毅然剪除辫发,成为旅日华侨中第一个剪辫易服的人,被人叫做“无辫仔”。1895年,他父亲与亡命日本的孙中山结识,加入兴中会,任横滨分会会长。一次孙中山在他家吃饭,少年冯自由也坐在一起,便询问他喜欢读什么书。他说,喜欢读《三国演义》。孙中山又问他,最喜欢《三国演义》哪个人物?他说:诸葛亮。孙中山笑着说:你知道喜欢诸葛亮,就是明白古今顺逆的道理。我们兴中会便是汉朝的刘  相似文献   

4.
1974年3月10日清晨,一名身穿半旧日本军服上了年纪的日本人来到菲律宾卢邦岛警察局,他向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后,郑重地把一支步枪放到地上。他说:“我是少尉小野田。我奉上级的命令向你们投降。”这个日本人因为不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与部下一起在菲律宾的丛林中战斗了整整30年。  相似文献   

5.
史 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中 国早期现代化发端于建立新式军工业。……西人来华工作,在总体上适应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随着鸦片战争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洋人、洋枪、洋炮便涌入了中国。一些洋人适逢中国兴起的洋务运动,遂投身其中,扮演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投机家、冒险家的角色,英国人马格里便是这些人中一个。是他最早创办了中国军工企业,并成为首位中国的“洋厂长”。 马格里爵士,英国奥金莱克人,获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随英国侵略…  相似文献   

6.
凭借“中国富豪榜”发迹的英国人今年是胡润的本命年。这个36岁的英国人没有系红腰带,但他在中国却活得越来越滋润。胡润这些天正在忙着筹备今年11月底举办的“国际奢华旅游展”,他已不单单忙“富豪榜”了。从1999年开始,这个出生在卢森堡的英国人就和中国的富豪们较上了  相似文献   

7.
2003年7月12日,日本自民党国会议员江藤隆美在日本福井市举行的自民党支部定期大会上发表讲话称:“所谓的南京大屠杀中,30万人(被杀)根本是捏造的谎言。”另外,他还把日本对朝  相似文献   

8.
张孟 《旅游》2000,(6):7-9
我曾在朋友处听到过一种说法:所谓的“香格里拉”其次并不在云南,他说二战时曾有一架英国战斗机因故障迫降在中国川滇交界处的大山深处一个大草坪上,那位疲惫的飞行员跳下飞机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雪山巍巍、芳草凄凄、树木葱茂、溪水明澈,完全是一个世外桃源,与刚才炮火连天的滚滚硝烟形成丁强烈的反差。尽管语言不通,但这位飞行员却在这里得到当地山民的热情款待和全力支持,并得以顺利返回英吉利。后来这位英国人写了一篇回忆录,深情地叙述了他在这块神厅土地的所见所闻,他反远离战火的净土,“最后的香格里拉”在文章里…  相似文献   

9.
到南部去     
《世界》2008,(7):142-145
一位学者在发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1775年在尼斯活动的社会情景后写道:“那些英国人来此越冬治病,长期忧郁的心绪得以疏散,同时想象力无限焕发。” 我告诉巴黎朋友我的下一站将是南部,他看着我,眼神中透射着一种复杂的情绪,他说:“哦,那里有欧洲最棒的阳光。”接着又说,“还有最奇奇怪怪的人。”  相似文献   

10.
70年前,56岁的蒋百里在广西宜山去世。他一生有许多传奇:23岁以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毕业,天皇赐刀,震动中日朝野,从此学校将中日学生分开授课,预防中国学生再夺第一;30岁他被委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因抗议陆军总长段祺瑞的百般刁难而拔枪自杀,伤愈后与护理他的日本女子佐藤结婚;“西安事变”时他成为张学良的阶下囚,却以谋士风范为张学良出谋划策,促成“西安事变”顺利解决;他有个女婿叫钱学森,美国人称钱“一个人可抵五个师”;  相似文献   

1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23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召开联合军事会议,讨论对日作战.24日,蒋介石表示他希望团结三国的力量,制定出包括香港、马来亚、缅甸在内的全亚洲范围的对日作战计划,并向英国提出,可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与英军协同作战.但英国代表魏菲尔顽固地认为:“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他还表示,英国需要的只是“借用”一些途经缅甸进入中国的美国援华物资“就可以了”.在会议结束的第二天,英国驻香港总督杨慕琦打着白旗到九龙半岛酒店日军指挥部向日军投降,英国对香港的百年统治由日本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2.
徐琳然  肖遥 《环球人物》2013,(17):60-61
它们可以在短期内刺激经济,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矛盾在5月17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封面上,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以一种"惊艳"的造型亮相——他被画成了一个飞向未来的超人。在这之前的一个月,低迷的日本股市出现了反弹,一度创下日本经济5年来的新高,似乎让很多人看到了日本经济在沉寂20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14.
1938年深秋的一天傍晚,一艘英国轮船正在日本海附近游弋,忽然听到海面上传来了几声女子的呼救声:“救命呀!救命呀!……”水手们循声望去,发现了一艘橡皮船,上面有两个日本人,一男一女。但男的已经死了,背上插着一个匕首,女的此时也已经失去了知觉。  相似文献   

15.
小泉八云于1890年赴日,后加入日本国籍。他的作品洋溢着对日本古老文明的赞美、怀念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辛辣批判。这使得他在当时倡导“和魂洋才”的明治日本中期成了“日本文化发现的恩人”。经历了从英国、法国、美国、再到日本的流离生活,使得他对异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本文将从比较文化论角度通过分析小泉八云对日本文化的受容及其文学作品,探究小泉八云对异文化以及自身归属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吕彤羽  杨玉珍 《纵横》2014,(11):19-22
父亲曾说过,他一生干了三件事:打日本、修铁路、打网球。我妹妹和他开玩笑说:“人家说你打日本、修铁路是大事,打网球是小事。”父亲当时正在住院,插着异管说话不方便,就在小黑板上郑重其事地写道:“体育是大事!”  相似文献   

17.
张楚 《丝绸之路》2008,(10):70-72
在亚洲有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国:一年人均国民收入2万多美元,超过日本和韩国:国民可终身享受免费医疗。年轻人经常能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留学,并且由政府“埋单”。社会福利待遇之好。令美国人都羡慕不已。国王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和最庞大的劳斯莱斯车队。他的私人财产超过了英国女王……这个金碧辉煌的小国就是文莱!  相似文献   

18.
一个头像印在万元大钞上,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被日本称为“文明之父”、“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人物——福泽谕吉。他晚年蜕变成一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煽动对中国和朝鲜发动战争。他仰慕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鼓吹“文明=西洋,野蛮=东洋”。把日本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冠以“文明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河田晓先生的名字登上了日本《朝日新闻“》世界的鼓动”专版。2004年3月16日至23日,这家在日本发行量最大的纸媒体,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刊登连载文章《在中国和日本生活》,向读者讲述河田晓的特殊身世和另类遭遇。采访河田晓的日本记者试图通过对他的人生透视,来解读命运加“在这一类人”头上的魔法和咒语。“这一类人”是指日本侵华那段时间在中国出生的中日混血儿,人数究竟有多少,中日双方均没有准确的统计。这些无辜的生命往往从婴孩时起就被放在政治的祭坛上。我一不懂日语二不看日本报纸三不想跟日本人打交道(也许是娘胎里带来的…  相似文献   

20.
父亲从小在家乡就被誉为“神童”,他很小就中了秀才,然后又中了举人。之后他到了万木草堂,碰到了康南海(康有为),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在万木草堂,他跟康南海一番谈话之后,他的眼界大为开阔,知道了世界上的许多事,觉得不能再读那些古书了。从此之后,近代史上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里面,都闪现着“康梁”的身影。“公车上书”算是父亲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也可以说是近代学生运动的开端。到他25岁的时候,“戊戌变法”又开始了。在“戊戌变法”中有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光绪皇帝接见父亲,但是却没有办法听懂父亲的广东话,而父亲又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只给他封了一个六品的小官。但是他在背后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舆论上,他在《清议报》、《时务报》上撰文鼓吹变法,由于他“笔端常带感情”,文章很能感染人,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之后,父亲逃亡日本,在那里呆了十几年。在开头那几年,他学习日文,看了许多当时日本翻译的欧洲的那些文章,思考了许多问题。后来他又在日本创办了《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