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社会中的传承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没有因为网络文化的出现而走向衰亡,相反,它们在网络社会中以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经济网络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因经济关系所产生的人际及社会网络,经济关系是其主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因身份、阶层的差异,不同人群所构成的经济网络往往不同。胡廷卿是生活于晚清时期徽州府祁门县的一名乡村塾师,也是一名生员,同时也是一位乡村地主。透过他所记录的家庭收支账簿,可以复原几十年间的经济网络。通过对其经济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网络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传统结构密切相关,其中以血缘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赵淑敏 《沧桑》2009,(4):96-97,105
科技的发展不仅与社会联系密切,对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科技发展需要法律去引导和保障,同时也以其自身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地向传统法律部门提出挑战。本文立足于我国网络发展现状以及刑法规定,以网络授意与网络犯罪为视角,谈谈法律对科技发展的尊重与限度,求教于学界,以加强法律在科技发展领域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隐私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进步,在传统隐私权延伸演进到互联网隐私范畴的过程中,互联网隐私权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概念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主要从民事法律保护的角度来谈网络隐私权,并针对网络隐私权的一些法律问题进行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姜勇 《满族研究》2013,(1):108-110
民间艺术在满族传统村落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曾发挥了什么样的社会功能?民间艺术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以满族传统村落为视角、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传统村落中美术、音乐的调查研究,探讨了民间艺术的社会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6.
梅智斌 《沧桑》2011,(1):185-186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成为现今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为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其发展也对传统的、以物理空间为存在基础的传统法律提出了极大挑战。在网络环境下,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的确定规则也受到冲击。  相似文献   

7.
张婷 《民俗研究》2014,(5):116-121
汉语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之间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至今已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流行语可以被视为一种语言变体。相比传统规范的汉语语言,汉语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以词汇为主,主要表现为符号型、数字型、字母型、汉字型四种形式,其中以汉字型的变异词汇最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词汇变异,揭示其独特的成因、功用和意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起规范的人事制度,传统社会中固有的人情私谊依旧在党内延续。战时朱家骅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长与中央组织部长,基于自身人际资源与过往经历,其主要从中山大学校友、留德学人等群体中选拔党务干部,并日渐构筑起个人在国民党内的权力网络。而在国民党新旧党务主持者的代际轮替中,朱家骅与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之间互相清洗汰换干部的行为,导致派系斗争愈发激烈。国民党党务干部的任用规则与逻辑,不仅折射出现代政党体制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共生共存现象,同时也是一场党性与人性的较量。  相似文献   

9.
韩钰 《神州》2012,(3):327-327
传统的体育理论课,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体育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多数时间都是被动地学习。将网络多媒体引入理论课课堂,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乐学、爱学,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刘一勤 《沧桑》2008,(5):171-172
网络社会主体既具有现实社会主体的一般性,又具有由网络技术带来的一些新特点,其对网络主体的道德构建具有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知识权力结构、技术监控和管理对主体行为起着外在的约束作用。但要维护网络社会秩序,使网络变成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网络主体在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自律,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爱"和"慎独"无疑是消除各种网络病症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网络社会进阶中,移动互联网支撑城市环境的即时共享与未来愿景,非在地的空间感知生成元宇宙类现实/虚拟的城市意象,网络媒介叠加于建成环境主/客观作用的传统经验感知,形成感知拼贴、地方再构、时间重叙、认知分异的意象特征。研究通过梳理互联网语境下的城市意象研究,揭示网络社会背景下城市意象的先验式建构过程,发现了意象节点偏离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峰值区域的一般规律,并归纳了互联网环境下城市意象研究的图片、文本和轨迹等应用素材,以丰富人本主义城市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教师角色的巨大改变。教师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终身学习者、课堂环境设计者、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网络时代中,传统教育面临着最根本的挑战,教师只有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从实践中探索经验,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寻找合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王莉 《沧桑》2008,(4):155-156
奥斯曼帝国传统的伊斯兰教育,是奥斯曼人凭借着伊斯兰传统制度而精心制定的一种社会结构。在这社会结构中,奥斯曼人不但继承了早在帝国存在前的伊斯兰宗教教育,而且发展了以传授伊斯兰教为内容的宗教教育,形成了奥斯曼帝国独具特色的传统伊斯兰教育,使传统伊斯兰教育作为帝国正统教育中最重要环节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4.
李崇 《神州》2013,(24):198-199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他们一直引以为自豪并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法治传统。即使在最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种传统不仅没有断绝。反倒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得到继续的发展。但是在古代中国,这种优越的法治传统却无由完整并成功得以产生并运行。这在中西方同样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对比面前,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没有形成与西方社会一样优越的法治传统。是有其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两个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中国社会在法治传统方面表现出与西方社会诸多不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中国社会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路径,才造就和催生了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是说,这种传统,运行在距离法治传统很遥远的轨道上,尽管是以一种正向态的姿势。因此,本文拟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社会政制和文化土壤的对比,以期对中国没有形成法治传统的历史缘由作一可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臧明义 《攀登》2001,20(2):34-35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分析了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冲击,以及当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利用的因素,并对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
顾月媚 《攀登》2007,26(4):68-69
网德缺失是指违背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网络不文明行为。本文探究了网络反道德现象的具体行为类型:非犯罪的、未立法的、执法难的、法律道德边缘的行为等等;进一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社会文化传统的断层、技术的快速更新与社会控制的相对弱化、物质利益的强大诱因、社会潜在心理的释放;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加强社会主义网德建设、加强虚拟世界的法度约束。  相似文献   

17.
当今,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时代,这一时代最明显的标准便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革命以及这场革命催生出的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原本独立的传统图书馆逐渐走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信息服务的新变化,图书馆界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以求摸索出一条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的新路子。本文尝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信息服务,对网络信息服务的变化及发展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昊 《神州》2014,(9):27-27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元素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对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的内容、影响等进行阐析,以楚河汉街为主要案例来深化人们对于传统元素的认识与准确定位,促进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创新及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更新中社会网络的保存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介绍了城市居住社区中社会网络的内涵和意义,并阐述了以往几种城市改造形式对社会网络产生的影响。进而探讨实现社会网络保存和发展的城市更新有效形式,对城市更新中社区自建和渐进式小规模更新改造等形式的经验进行了回顾。提出应运用渐进式小规模有机更新改造,并借鉴规划师与居民双向交流、共同合作的经验,实现居住社区中社会网络的发展完善。最后本文以盱眙旧城改造为例,分析了城市更新改造中社会网络保存和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经济圈ICTs发展与通信网络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紫 《人文地理》1996,11(4):28-32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s)的出现和社会技术系统与电信的联系,传统的生产布局的"接近市场"将越来越会被"联系市场"所代替。本文从分析东北亚经济圈各国经济合作特征和前景所导致的对电信网络的需求出发,探讨区内诸国类型不一的通信障碍和通信网络构建的地区间的等级体系。研究中特意关注了大的信息设备制造跨国公司(INCs)的全球战略对ICTs采用的影响,最后就东北亚各国积极发展ICTs和通信网络的过程中我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电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作以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