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4年10月10日至11日,纪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周年暨草原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吉林、辽宁、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福建、浙江、贵州、四川、广西、宁夏、洛阳、北京、上海、重庆等省(自治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考古文博院系,中国文物报、文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新闻媒体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盟市文物部门的9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相似文献   

2.
郑曙斌 《收藏家》2010,(9):21-28
由内蒙古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草原牧歌——契丹文物精华展,是湖南省博物馆2010年隆重推出的边疆民族文物大展,也是继走向盛唐、国家宝藏、凤舞九天——楚文物特展之后举办的“中国古代文明系列展”之一。它汇集了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珍藏,  相似文献   

3.
《南方文物》2008,(4):37-38
一.《湖南洪江市黔城镇张古坳、枫木坪西汉墓发掘简报》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怀化市博物馆和湖南洪江市芙蓉楼管理所1999年6-7月为配合洪江水电站基本建设共同发掘的,杨志勇同志执笔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镇张古坳、枫木坪西汉墓发掘简报》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条:1、这批发掘资料在时间上基本上涵盖了西汉王朝,所揭示的遗存基本上反映了该地区在这个时期的埋葬习俗,其在考古学上的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由巴蜀书社出版问世、被列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丛刊的《古蜀的辉煌》一书,是四川省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黄剑华同志多年来深人研究三星堆化和古蜀明的一部力作。我们读后认为,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考古学专,特撰小,给予介绍,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5.
陶寺文化与唐尧、虞舜——论华夏文明的起源(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历史悠久,文献典籍丰富,在考古学文化方面。近40年来无论是田野发掘。还是课题研究,均获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然而如何将考古材料与历史传说相结合,复原中国史前史或上古史的本来面目,重建中国古代文明,这是近几十年来几代人所关注和企盼的。但这项极有意义的考古学研究工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葛金根 《收藏家》2012,(6):3-12
<正>为配合中国考古学会年会第十四次年会在浙江嘉兴召开,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文物局和嘉兴博物馆承办的《发现历史—浙江新世纪考古成果展》,  相似文献   

7.
1502年,哥伦布正指挥着三艘又破又小的船只,焦急地颠簸在一望无际的大西洋上,这已经是他第四次接近美洲了,他发现了一个后来被称为新大陆的地方,虽然他坚信这个地方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印度和中国,却一直没有找到马可波罗所说的遍地的黄金。目光短浅的西班牙王室似乎已经对他失去了信心,  相似文献   

8.
筱筠 《中国土族》2014,(2):47-48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卧马村黑林河上,东西横跨着一座老磨坊,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从清朝至今,它已存在了上百年。在历时五年的青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因鲜明的地方特色、时代特点,"黑林磨坊"被列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得到了保护。连日来丰沛的雨水,使得磨河里的水流比往日多了一些,哗哗的流水声在这个斜风细雨的午后,给宁静的山村平添了几许生机。顺着水流望去,黑林磨坊默然静立,河边草滩上盛开的马兰花绽放着一抹幽蓝。  相似文献   

9.
王炳华,著名考古学家。193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到新疆从事考古,历时40年。发现、发掘了罗布淖尔古墓沟、哈密五堡、天山阿拉沟、呼图壁生  相似文献   

10.
《山茶》2010,(6):34-35
提起蒙古族,很多人会立即想到那句流传已久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事实上.蒙古族人的生活环境绝非民歌中表达的这么简单与平静。蒙古高原四季温差大.终年干旱少雨.加之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只适合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长.而蒙古族先民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逐水游牧,  相似文献   

11.
安岳县属资阳市,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带,依重庆潼南县,北接遂宁市中区,西连本市雁江区、至县,南邻内江东兴区。地跨涪江、沱江两江流域。境内现有古代石刻造像70多处,是四川石刻造像地点最多的县。其中卧佛院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的一处石刻佛经,同时还有造像和墓塔等遗迹。对卧佛院的调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关注卧佛院的学者日益增多,也有文章涉及卧佛院的内容,但从来没有完整系统地进行资料调查。200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合作对安岳卧佛院进行了全面的考古东乐调查,  相似文献   

12.
宋殷 《江汉考古》2020,(1):124-128
建立在准确的发掘资料、可靠的分析技术方法基础之上的“宏大叙事”是考古学家的普遍追求。然而,在组织“宏大叙事”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不同,研究的最终结果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图景。中国文明起源和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可以列举出的专著就包括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相似文献   

13.
2008年11月1日至4日,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云南省文物局主办,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西部考古协作会暨“史前时代的中国西部——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昆明顺利召开。来自以中国西部15个省、市、自治区为主的17家科研院所、6所高校及美国、加拿大相关研究机构的考古学者共7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遗产》2011,(4):78-81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缘,东北与塔城地区相邻,南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北部和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博州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枢纽,312国道横贯全境,第二亚欧大陆桥的贯通和国内西桥头堡——阿拉山口口岸的兴起,  相似文献   

15.
近来许多历史研究著作站在草原游牧群体的角度,详细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定居农耕文明的人群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亚欧大陆广袤草原上游牧民的生活、文化与社会,展示了游牧人群在历史中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思索亚欧大陆上不同力量交融共织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16.
草原的记忆     
《西藏人文地理》2008,(3):26-39
历史从没像今天这样丰富地进入人类的视野,人类也从没像今天一样用心并且谦逊地,将包括自然、气候、人类义化等多元形态的历史经验,反照进现实。相比于城市、农业两大文明形态,草原文明的脆弱性正在全面加剧,危机已经潜伏并显现在构成草原的每一个自然和人文层面。在草原步步退缩进纸质或电子记忆的当下,留住那些鲜活着的、有机可存的家园中的一切,就是草原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资源,神权与文明的兴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当代流行的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分析观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会对复杂社会的演进或衰亡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从资源和神权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早期文明兴衰的动力,并讨论良渚文化消失和中国文明演进地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0月11日,笔者有幸与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常一民先生,运城市文物局的李百勤先生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学术考察。此次考察,我们本着对我国考古学先驱、近代山西考古学第一人卫聚贤先生的敬仰,重走先生考古发掘之地,以期深刻感受先生当年对传统文化的极大追求与高度负责之心,并结合先生所写相关文章,获得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黄适远 《丝绸之路》2010,(19):31-34
站在草原上,喜欢倾听蒙古族托不秀尔的声音,浑厚、苍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草原是雄浑而阳刚十足的,蒙古族就在草原的杯抱里成长,  相似文献   

20.
陈星灿 《南方文物》2011,(2):85-88,76,77
陈星灿先生的《考古学对于认识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中外考古学家的互动及中国文明起源范式的演变》讨论的仍然是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不过这里是个案性的范式,是对当下各界普遍比较关心的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研究历程的系统的、整体性反思。文明起源问题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也是考古资料、理论方法的试金石。他概括中国考古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大致经历了四个范式或者说阶段性认识,并从资料到方法、到理论包括观点形成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寻绎考古学进步和学术运行的内在轨迹。文中着重对从解放前的仰韶文化向东、龙山文化向西发展的东西二元对立说到上世纪50~70年代盛行的中原中心说,以及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主流观点的多元一体说形成与流行花费了较多的笔墨。他指出,"在中国文明起源范式这个问题的讨论上,中外考古学家的互动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文化现象,也可以说这四种范式是经过中外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得以完成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说明,一种可以构成范式的学说的形成,既是时代性的标志,也必具有广博的学术与社会基础,考古学必须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汲取当时一切必要的知识与思想,方能有所进步,固步自封,最终只能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