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二十世纪20年代起,美国苦难会进入中国传教,其传教的主要地点是地处湖南偏远西部地区的湘西。这样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天主教会的号召、传教的实际需要共同决定的。这一时期,中国的内地传教权全面向西方国家开放,而美国国内则进入了海外传教运动的高潮。美国苦难会在此形势下,响应教皇的号召,接受了传教的使命。天主教传教重心的向乡村转移、西班牙奥斯定会的经济窘迫使得美国苦难会选择了湘西地区作为其传教的主要地点。  相似文献   

2.
18至19世纪上半期的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团是一个特殊群体。它集传教、留学与汉学研究、翻译、搜集情报于一身。最初俄罗斯传教团主要是满足在京阿尔巴津人的宗教信仰要求;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传教团被指派培养留学生,为俄国培养满、汉语人材;随着中俄交往的增多和各种摩擦的产生,传教团被赋予研究中国和探听情报的任务。传教团的这些活动既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近代以后俄国侵呑中国大片领土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3.
明末 ,天主教再次传入中国 ,先后在肇庆、韶州、南昌、南京以及北京等地建立较为稳固的传教据点。其中在肇庆的传教活动是天主教再次入华后的摸索期 ,而在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则是传教活动的发展期 ,在北京是鼎盛期。韶州(今广东韶关) ,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是广东著名的贸易重镇。明末 ,利玛窦等传教士来到韶州传教 ,是进入中原传教的重要一站。对于天主教在肇庆、南昌、南京、北京四个据点的传教活动 ,目前学术界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但关于韶州在天主教传教活动中的地位 ,则少有论及 ,因此本文试图能够在这一方面稍作补充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清民时期外国医生对广州医药卫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州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商埠之一。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素有海上丝绸之路美称。对外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艺术的交往,特别是清朝时期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甚为活跃,来华传教是西方诸国的热点。他们懂得要把宗教传入中国最好办法就是用医药的方法辅助传教。从此,来华传教的英美各国教会纷纷派遣传教医师来华,甚至不是医师出身的著名传  相似文献   

5.
16、17世纪之交,在日本的耶稣会士以“谋略智取型”开展送医送药、救助奴隶、兴办教育等“慈善活动”,在社会底层民众中赢得了大量信众,开辟了一个“天主教时代”。这与天主教在拉美对异教徒采用以“刀剑传教”的赤裸裸的征服完全不同,成为天主教传教史上极具典型意义的特例。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日耶稣会缺乏武力后援且为适应文化差异而被迫采用的传教策略。“慈善传教”与“刀剑传教”在形式上大相径庭,然两者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美国长老会是美国基督教在华传教的三大差会之一,江苏是长老会尤其是南长老会传教的主要区域,其传教活动对江苏近现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从检索史料入手,首次对长老会在江苏100多年的传教活动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7.
从1715年第一届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团来华到十月革命爆发的约两个世纪中,俄国共派遣了18届传教团来华,其中7届有监护官随行。这些监护官表面上只是负责新旧传教团的交接与护送,实际上却是严格执行俄国政  相似文献   

8.
一教会传播宗教信仰,其宗旨在劝善规过,信者自来,不信者远之;传教的过程应该是和平而友善的,在信者与不信者之间应不致发生冲突。但是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教方式,只有佛教持温和的态度,基督教与回教不仅积极传教,且有难容异己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9.
尹建平 《世界历史》2000,(5):96-103
自19世纪后半叶起,瑞典各教会纷纷派出传教土来华传教。他们的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时间长达100多年。他们在中国传教时,正值中国政治文化生活发生剧变的时期,因而目睹和领略了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出于传教的需要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中国进行了一些研究,留下了大量介绍研究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问题的著述,这些著述有助于瑞典人了解中国。应该承认,瑞典传教土在华的这些活动是中瑞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篇章,而以往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些问题却未能涉及。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在华基督教的两种传教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九世纪在华基督教的两种传教政策王立新传教政策与方法是研究传教史时必须着重考察的问题,因为不同的传教政策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纵观19世纪,绝大多数传教士采取“直接布道”方式,即宣讲教义、巡回布道和散发宗教印刷品。这种方式既是《圣经》中主...  相似文献   

11.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继佛教融入中国文化后步入第二次高潮,在此次中西会通的过程中,西方耶稣会士的媒介作用不可忽视。在为数众多的会士之中,利玛窦身体力行,以适应中国文化的委婉传教策略为天主教传教中国奠定了基础。利氏传教策略为中西文化更好地互通、互惠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并直接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本文试从耶稣会士利玛窦对儒学的高度重视、利玛窦本人与明末儒士的交往来分析利氏传教策略以及西方思想与孔儒文化的渗透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使中国和西方得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耶稣会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修会,却能成为当时天主教修会在中国传教最为成功者,与修会的自身内涵紧密相连。本文将尝试从欧洲背景和耶稣会自身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阎铭 《黑龙江史志》2009,(12):53-54
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使中国和西方得以进行较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耶稣会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年轻修会,却能成为当时天主教修会在中国传教最为成功者,与修会的自身内涵紧密相连。本文将尝试从欧洲背景和耶稣会自身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在明末清初中西交往中,天主教耶稣会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带着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旨来到历史悠久的中国,鉴于社会现实,采取了和平的"文化传教"策略,将西方先进文化大量介绍来中国的同时,又极力迎合了中国士人的心态和融合了中西的文化,在传教过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以利玛窦的传教作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文史月刊》2009,(1):46-46
1934年5月8日,贺龙指挥红三军一举攻克川东的彭水县城。在清查官吏中,红军战士从小学的墙壁缝中捉到了一个美国人,他的中国名字叫史敬信。史敬信又名勒·史密斯,幼年时随父母来到中国武汉传教。“9·18”事变后,他又带着夫人到彭水县传教,是当时在四川各县传教的20余外国人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1908年友爱会传教士来到山西传教,他们选择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的平定、辽县等地为传教区域。1910年起,他们在此修建教堂、学校和医院,通过为人看病传播福音,通过办学传播文明、培养人才,友爱会的传教事业逐渐发展起来。他们经历了站稳脚跟、稳步前进、迅速发展三个阶段,1940年在日军的逼迫下沧然撤离。  相似文献   

17.
马林 《沧桑》2011,(6):59-61
李提摩太起初和其他来华传教士一样采取传统的宣讲教义、巡回布道的传教方式,但收效甚微。在传教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中国民众思想上的愚昧和生活上的艰辛,传教方式有所转变,即通过教育和传播西学,改造中国社会;不只关注灵魂,还关注肉体;不仅重视来世,而且重视今生。  相似文献   

18.
康熙帝在位期间,以其敏锐与果敢,强势引导清廷天主教传教政策的更张。制度变革背后,内务府的角色不容轻忽。某种程度上,内务府及其属员参与协理外事,是传教士作为“域外工匠”出入造办处带来的结果。以造办处监造为中心的内务府属员,协助皇帝同传教士之间建立起相对直接的互动与接触,由他们构成的情报网络,成为康熙帝高效获取、理解西洋消息,进而制定、推行传教政策的重要倚仗。总体上,自康熙朝前期禁止传教政策的贯彻,至康熙三十一年自由传教政策制定,再到康熙四十五年领票传教制施行,清廷的传教士统御制度存在明显的“内廷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人获得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权力,自此后,法国传教士于同治末年来到黑龙江呼兰地区传教,曾酿成多起影响重大的"呼兰教案"。光绪八年呼兰教案起因主要是由于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侵犯到当地旗民利益,偏袒保护教民,造成旗民和传教士、教民间的对立,酿成"盗卖土地致使传教士杀人案",此案严重损害当地旗民利益,对当地旗民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字复初,意大利人。1579年,36岁的罗明坚与几位传教士乘船抵达澳门,试图进入中国内地传教。1583年罗明坚与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成功进入中国内地,在肇庆定居,并开始传教。1588年罗明坚返回欧洲,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结束。罗明坚与利玛窦等人是首批入华耶稣会士。他们不但成功打开了天主教在中国传播的局面,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