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垂虹桥怀古     
松陵古镇溯吴江,南北津头去路长。高士风流鲈鳜美,洞庭景物芡菱香。遥村鹭堠催风叶,别派莺湖贯荻塘。闲向垂虹亭上望,一竿笠泽水云乡。 这是清人姚承绪题咏“吴江”的一首诗。江苏吴江又称松江,或吴淞江,是太湖流域一条重要的水道。它西濒太湖,东入大海,并在今吴江境内与京杭大运河交汇。此地不仅有丰饶的物产,而且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沉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每勾起后人的怀古之思。而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是以长桥为中心,包括垂虹亭、如归亭、鲈乡亭、鸭漪亭、三  相似文献   

2.
清中叶以降,清宫档三汛(桃花汛、伏汛、秋汛)安澜奏本中所见荆江洪水位开始日益上涨,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决口向洞庭湖分流后,水势稍有缓解,至光绪年间复又急速抬升。不断上涨的洪水位对江北入江河流造成了两方面影响: 其一为河道的变迁,其二为水环境的变化。在沮漳河流域,涉及长江百里洲的变迁,沮漳河入江口的变动,长江主泓迁移,下百里洲靠岸及洲尾东摆引发沮漳河下游延长,以及山水、江水相互顶托造成水环境淤积。在玛瑙河流域,则表现为荆江洪水位抬升对河水的顶托现象,导致入江尾闾沼泽化。  相似文献   

3.
余翀 《南方文物》2022,(2):155-161
鱼类骨骼考古是动物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关于鱼类骨骼的鉴定与研究工作并不充分,限制了我们对古代捕鱼行为的认识。本文基于现生标本和古椰遗址的出土材料,对中国花鲈和尖吻鲈这两种常见鱼类的主要头部骨骼的形态差异进行了归纳。依照这些特征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中国花鲈和尖吻鲈,这是我们探讨古代复杂狩猎采集鱼捞社会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3,(34):18-23
马耳他海岸,退役的日本奥运会花样游泳选手原田早穗(harada saho)在金枪鱼群中翩翩起舞。马耳他的水产养殖主要以海水养殖为主,它包括在野生环境捕捞的金枪鱼、舌齿鲈和银头鲷的养殖。金枪鱼主要向日本出口,而舌齿鲈和银头鲷向欧洲出口。水产养殖全部采用浮式网箱,在离岸大约1公里的近海进行。  相似文献   

5.
入江昭与美国-东亚关系研究──对国际关系的文化解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周桂银,曹大友自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就国际关系的分析模式而言,这次争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以文明或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6.
对国际关系的文化解释:入江昭与美国-东亚关系研究曹大友,周桂银自兰克学派以来,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研究就一直强调以外交档案为基础来分析外交决策者的动机及政策途径。随着各国外交档案的渐次解密和开放,基于多国档案的国际关系史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到本世纪50年...  相似文献   

7.
武汉防汛第一险段武汉龙王庙,位于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汉口岸。明代以前,这里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的沼泽地,属汉阳县管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汉水突然决堤而出,由郭茨口经龟山北麓入江,始分南北两岸。清乾隆四年(1739年),在此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庙址即今武汉市水运公司码头。龙王庙落成后,尽管每年  相似文献   

8.
黄冈地区属于江汉平原东部边缘地区。其北与河南接壤、东与安徽毗邻、南与江西隔江相望。境内地势由北向南为大别山脉逐渐过渡到丘陵、局部平原和湖区,发源于大别山南麓的五条水系倒水、举水、巴水、浠水、蕲水南注入江,把本区切割成若干版  相似文献   

9.
据说江宁县铜山乡山阴村藏有《王氏家乘》。友人陪同,三次造访,终得一观。王氏后裔耄耋老人从家中阁楼上取下一个古旧木箱,打开大包小捆,几十卷线装古谱赫然在目。不由得惊叹:“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江宁有故家。  相似文献   

10.
1985-1986三峡坝区三斗坪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宜昌三斗坪遗址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原三斗坪镇东侧,西北距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约1公里,东距黄陵庙约10公里(图一)。遗址范围现有高速公路穿过,原貌已变,文化堆积无存。原遗址两边有沙沟溪自西向东拐西北入江,南部为一座低山,属长江的一级台地。早在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三峡工作组就进行过一次发掘,并定为第二、五类遗址(陈周、汉代遗址),文化堆积发规范围东两长30、南北宽50米[1]。70年代,为配合葛洲坝工程,省、地、县考古人员曾多次到此复查,因文化堆积埋藏较深,暴露遗存不丰富而未作发掘。80年代在三峡人坝…  相似文献   

11.
太湖三白     
太湖水里,据说有一百多种鱼类湖鲜,堪称一个庞大的家族. 就像芸芸众生里总有出人头地的一样,太湖三白,是湖鲜里出人头地的一部分.太湖三白其实是个小分队,分别是白鱼、银鱼、白虾——最初,太湖三白是银鱼、梅鲚、白虾.后来,因为梅鲚产量太少,太湖三白就渐渐演改换门庭,变成了银鱼、白鱼、白虾. 差不多枇杷熟了的时候,银鱼也就肥了. 苏州民谣“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就盛产银鱼,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太湖银鱼,煎、炒、熘、炸、蒸、煮、烩、炖,皆可,是苏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这些年,我吃过的,最常见的就是银鱼炒蛋了,但稍有讲究的人家,就会做银鱼煎饼、香酥银鱼、芙蓉银鱼、银鱼蛋羹、三丝银鱼羹、菲菜炒银鱼、银鱼豆芽、花生小银鱼.其实,最富有诗意最有时令特色的却是“银鱼莼菜羹”——银鱼上市时,恰逢太湖莼菜的采摘季节,它们是初夏的一场美好相遇.  相似文献   

12.
粟米鱼肉粥     
主料:大米辅料:玉米、鲈鱼调料:盐营养成分大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部分蛋白质。玉米: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还含有核黄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3.
汉口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自清以来水运发达,码头也逐渐增多,因为汉口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汉水改道而开始,因此,汉口的码头修建也是先汉水而后长江.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由龟山以北入江,从此,汉口与汉阳分开.因汉水沿汉口一侧的河岸十分利于船只停泊,靠近汉水的汉正街首先繁荣起来,成为汉口的商业中心.由于水运频繁,从清代中叶开始,汉水沿汉正街一线便大量修建码头.  相似文献   

14.
赣江小考     
<正> 《汉书·地理志》载赣江有三源:日豫章水,出赣县西南,北入大江;曰湖汉水,出雩都县东,至彭泽入江;曰彭水,出南野县,东入湖汉。豫章水即后来的章水,湖汉水即后来的贡水,章、贡的名称应是拆“赣”而来。《水道提纲》却说“赣”字因章、贡二水合流而称之,诚为谬也。“赣  相似文献   

15.
正在革命老区江苏省金湖县,有一条农抗河,它是在抗日时期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中,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带领农民抗敌协会会员开挖的。一条农抗河,记载了共产党一心为人民,也承载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农抗河的由来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北临白马湖、南滨高邮湖,内有宝应湖,承接着淮河上中游16万平方公里的洪水入江,历史上素有"淮水走廊"之称。千百年来,这里水患不断。  相似文献   

16.
齐拉 《人物》2020,(4):40-43
虽然平凡无奇,但却能触动自己每一天的清晨从巡逻一圈自己的岛开始。苹果熟了,移植来的樱桃树也收获了,杂草该清了,玫瑰和三色堇都开花了。后山上又挖出了两块化石,可以拿到博物馆去鉴定,真希望是暴龙的尾巴啊,这样就可以凑成一整套的化石了。劳动一番后,来到海边,钓两竿鲈鱼,躺在椰子树下的弹床上,听听海浪的声音,感受着拂面而来的海风。  相似文献   

17.
正新外交史学①是针对传统外交史学而言的,在美国学术界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标志是美国外交史学界对传统外交史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诸如迈克尔·亨特、入江昭、迈克尔·霍根、托马斯·帕特森、罗伯特·麦克马洪和埃米莉·罗森堡等美国外交史学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呼吁采取新的研究视角或方法,走出传统外交史学的危机。经过一大批美国外交史学家的努力,新外交  相似文献   

18.
<正>大运河作为宏大的人造景观,是"见证人类意志和力量的丰碑"[1]。所谓景观,是指地方与时间中"人—地"总体关系的结合,从这一角度看大运河,其"视觉特征"格外明显。在宋代,就有长卷式的舒展:"自淮起山阳至于扬子入江,三百余里,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  相似文献   

19.
<正>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也是了解一座城市的窗口。地名内涵阐述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一地历史文化的源头足迹。曾有一篇关于张家港地名溯源的文章《地名探源之张家港市》说:“张家港之得名,源于清咸丰年间。当时,人们在老夹江口筑坝,凿南套入江,因经过张家埭,即命名此港为张家港。”作为一名“资深”的张家港人,我认为这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0.
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央图书馆藏有江户时代日本书法家翻刻的文徵明楷书《惠德祠记》碑帖。碑帖由入江忠囿的序文、《惠德祠记》正文、关思恭和滕春章的跋文组成。该碑帖翻刻于元文四年(1739)。《惠德祠记》碑文乃明代岭南大儒黄佐所撰,记载的是明代南京兵部右侍郎陈琳的生平事迹。惠德祠即陈琳卒后其门生故吏为他建立的祠堂。目前所见传世的文徵明楷书作品中,未见有《惠德祠记》,而学界亦缺乏对黄佐的这篇记文以及陈琳本人的研究。经过对碑帖的分析,并以碑帖的名称、落款以及碑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字,与现存文征明楷书作品中相同的文字进行比对,可以发现这份碑帖并非文征明的真迹,而应是日本江户时代书法家的伪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