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俊元 《人文地理》2001,16(6):69-72
冷战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主导作用和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亚太的安全利益向纵深发展。同时,随亚太格局变化产生的国际矛盾斗争,对中国的安全利益构成严峻挑战。政治安全利益、军事安全利益、经济安全利益是中国在亚太地区安全利益的核心成分。政治安全利益内容广泛,包括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稳定、反对宗教势力渗透、维护政治稳定等;军事安全利益着重表现为捍卫祖国统一、维护领土完整、防范军事威胁以及军控和防止核扩散;经济安全利益涵盖金融安全、稳定的资金来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资源安全特别是能源安全、市场安全、运输线安全、海外投资安全等。  相似文献   

2.
对冷战后局部战争的地缘政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保持了近半个世纪的力量均势失衡,造成了局部地区的力量真空和失衡。美国则依靠其唯一的大国优势,在"维护正义"、"保护人权"的幌子下到处发动或参加海外局部战争,使得世界并没有因冷战结束而进入人们所企盼的和平发展时代。从1991年海湾战争至今的12年中,全球发生了几十次局部战争,对世界格局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仅从冷战后发生的四次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地缘政治背景分析,来探讨在新的世界格局和新的地缘环境中,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胡瑞华 《人文地理》2010,25(5):108-111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间以主权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竞争一直在进行着。美俄间的地缘政治空间之争主要表现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东扩和在独联体地区的渗透。而俄罗斯为了防止其在欧亚大陆战略生存空间被挤压和近邻地区被分化,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对、抵制措施,以防地缘政治空间被进一步削弱并力图为俄罗斯未来重新崛起保留一定的地缘政治空间。作为战略博弈优势方的美国的地缘政治政策主导着美俄关系演进的进程和张力。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中日关系的思考郑毅中日两国作为亚太地区两个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友好关系早已明载史册,而近现代历史上日本加害于中国人民的侵略战争,也同样留下了难于抹平的创伤,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日关系,应该说是曲折艰辛和不平坦的。在全球冷战时代终结的...  相似文献   

5.
韩桂玲 《史学月刊》2001,(4):149-150
讨论美、苏冷战,稍稍回顾一下双方交往的历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欧洲新地缘政治格局的出现及影响河南省委党校侯远长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里。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都把欧洲看作战略重点,千方百计控制、掠夺和干涉这个地区,使得欧洲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地缘政治局面。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日本与澳大利亚在政治关系上实现了由伙伴关系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关系的升级,同时使一向低调处理的安全关系获得强化。客观上讲,日澳政治安全关系发展对亚太地区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这种作用力目前来看还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美国国会出台的对华政治提案压倒性多数是不利于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干涉中国内政的提案。在绝大多数对华政治提案的表决上,美国国会通过率极高,并且国会两党议员易于跨越党派界线形成高度一致的立场。通过对华政治提案的不断提出与表决,美国国会以所谓的中国"人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白宫对华政策,使得人权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全面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海政策是基于美国地缘战略构想生发而成。基于多位地缘政治家的理论,根据冷战结束之后亚太地区的新形势,美国在南海地区实施以加强军事存在、强化舆论战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政策,其目的就是插手南海事务,攫取在亚太地区海洋利益。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实施的南海政策,影响了南海地区局势的稳定、有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危险、引发了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新变动。  相似文献   

10.
地缘战略区与地缘政治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的全球战略观,一直强调战略的空间统一性,这种空间统一性是通过单一的运动舞台来实现的.由公路和铁路系统而建立的大陆块的统一性是陆心战略的基础.由水运系统而建立的海洋统一性则是陆缘和北大西洋战略的基础.由轰炸机和导弹而建立的空中统一性是北极战略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一战略的提出,才使整个陆地和海洋的作用显得无足轻重,从而使人们认为一个大国,不管其所在陆地位置如何,只要它掌握空中优势,它就可以支配世界.这些全球战略的基本前提是,其活动舞台的统一性是不可分的——占优势的陆军可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日本政党格局的变化,一是形成以自民党为核心的联合政权,并未真正出现一个与自民党相抗衡的政党;二是各政党之间意识形态对立消失,日趋保守化。加之冷战后政党在外交决策中作用的加强等因素的影响,对中日关系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缘政治关系简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从地缘政治学分析国际政治大国与全球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质,即地理位置、综合国力和战略利益在地域政治体系中的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洪武初年,明朝、北元政治中心皆处于东部,对地处东北亚的高丽十分重视,极力经营。洪武五年之前,明军在东北亚的势力逐渐增长,压倒北元的传统影响,高丽恭愍王王颛断绝了与北元的联系,结束了元朝、高丽传统的以政治联姻为纽带的政治联盟,与明朝建立了以"华夷秩序"为纽带的新的政治联盟。洪武五年"岭北之役"后,王颛面对北元复兴的态势与国内亲元派势力的再次活跃,采取了与北元暗中缓和关系的举措,后又在无法彻底倒向北元的情况下,选择彻底倒向明朝,征伐耽罗蒙古人,但却因此激化了与国内亲元派权贵的矛盾而被杀死,重新由亲元派权贵掌权的高丽倒向了北元。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越来越明显;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称霸全球的战略野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地缘政治安全观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分析冷战后美国的军事干涉与渗透的情况,来探索美国在全球一体化的地缘安全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冷战后日本共产党理论路线调整的具体内容,阐释了日本共产党选举业绩的波动状况及原因,并指出日本共产党的政治在21世纪初期政党政治的演变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光强  宋秀琚 《人文地理》2014,29(2):113-122
地缘政治分析离不开地图。在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中,作为世界地图基本空间框架的地图投影通过变形为人们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包括结构、中心方位、距离和面积四种认知。它们在人脑中组合成世界意象地图,为全球地缘政治分析营造了一个多维的空间思维条件。世界观念研究、地缘动态研究,地区研究和全球性问题研究都离不开全球地图投影。总之,地图投影对于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楼耀亮  程辉 《人文地理》1991,6(4):21-28
本文全面回顾分析了海湾风云中,伊科冲突和美国出兵海湾的地缘政治背景,以及苏联和阿拉伯世界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和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高粉仙 《沧桑》2008,(3):133-13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政治势力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因一战早已动摇了的国际格局,在此时则完全被继起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代替,并进而演化为两极格局的对弈。对弈的双方凭借各自的实力在意识形态的旗帜下展开了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构成了整个国际关系史上独特的一面。意识形态于此时的彰显有客观上制约因素的消失,同时亦有双方意识信仰冲突上的必然性。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战略的工具,所潜在的功能性无疑是一个更为现实的原因。故此,本文将从主客观角度入手对两极格局中意识形态彰显之因作一全面分析,希图对这一问题能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苗威  宋欣屿 《安徽史学》2023,(2):116-125
冷战爆发前的半个世纪,俄国先后同日本、美国谋划分割朝鲜半岛,不同阶段的目的不尽相同。日俄战争前后,俄国企图独占朝鲜半岛;二战时期则意在维持半岛的均势格局,这对朝鲜半岛的分裂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俄国对朝鲜半岛事务的干预与东亚剧变在时间上耦合,所以不仅直接干扰了朝鲜半岛的政治一体化,也助推了东亚权力格局的横向调整。随着西方势力在东亚的渗透,朝鲜半岛问题溢出区域范围,演变为国际问题,半岛分裂成为势之必然。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甚大,许多国家对地缘政治给予了高度重视。1982年发生于英、阿之间的马岛战争与两国不同的地缘政治思想有密切关系。阿根廷视马岛为其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而英国则把马岛置于军事战略的边缘。正是由于英、阿两国对马岛的地缘政治观的差异,导致阿根廷主动发动了以收复主权为目的的战争,英国则被动地接受了挑战。马岛战争之后,英阿两国均调整了对马岛的政策,对马岛的地缘政治观念亦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