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灯,在三十年的生涯中,给了我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我生长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刚记事时,便知道有棉油灯。母亲用一只黑碗,盏上点棉籽油,再用棉花搓根灯捻子,将一端搭在碗沿上。晚上勤劳的母亲就守着这盏灯打补钉,做针线。有时,我白天睡足了,  相似文献   

2.
    
母亲端起蓝边碗一饮而尽时,是在28年前的那个冬夜。我不得而知,母亲是在什么时候有了如此的海量。母亲的举动使全家人大为惊诧。姐姐和弟弟望着刚穿上军装的我,顷刻释然,有榜样的力量,也将碗中的地瓜酒来了个底朝天。父亲生性就是酒的代言人,在母亲的气度面前,却无了平日的性情,眼里流出异样的光,端端地望着相濡以沫的老伴,似乎觉得母亲宽广的心域不曾是他的领地。我明显地感到父亲的心燃烧得噼啪作响。依稀记得桌上的猪肉烧干豆角和咸鳖煮豆腐热气升腾。通红的炭炉映红了母亲的脸庞,我感到此时的母亲是天底下最美的女性! 我走了,我来到大渡河畔一所军营。每每军中节日庆贺,我都不会忘记冬夜里那个浪漫而又实在的炭炉,和母亲碗中醇香的老白干。多少年来,我走南闯  相似文献   

3.
那一年的冬天,天上飘着白雪,我和母亲一起去逛超市,从超市出来时,我对母亲说我饿了,母亲瞧见超市旁边有炒凉皮的在叫卖,我们便要了两碗,母亲边吃边叮嘱我慢点,天还早呢。  相似文献   

4.
碗里没有了油泼辣子,再长再宽的扯面吃起来也不香。女儿给陕西乡村中的奶奶打电话,说俺爸碗里没油泼辣子,吃饭嘟嘟囔囔泼烦死人咧。没过三五天,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邮寄来一大包辣椒面,不只是我,女儿的碗里也红红地飘了一层。  相似文献   

5.
乡村刻字碗     
<正>春节回乡下过年,在母亲的厨房内,又看到了刻字的碗。那天,孙女看到后就拉着我问道":爷爷,爷爷,这只碗的碗底怎么有个字呀?是什么意思呀?"这一问,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着大人买来新碗后,叫工匠刻字的情景。碗底刻字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为啥要在碗底刻字呢?主要是过去一个村庄上的人家办红白喜事,没有那么多的碗。一办事,就得跟左邻右舍借。如果不  相似文献   

6.
玉米的故事     
1961年6月,我们村生产队库房里的黄玉米已清光了,而地里的玉米还青着。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父母经常用山药蛋来煮稀饭给我们喝,每餐只能喝一小碗。我整天都饿得浑身无力,整天都想饭,连做梦都闻到饭香。因为营养太差,都读小学五年级了,我还是瘦黄瘦黄的,像根晒干了的玉米秆,风吹都倒。早上上学的时候,母亲怕我有闪失,就伫立在门边,目送着我走过门前那条瘦瘦的山道。我歪歪斜斜地走了几步,又停了下来,小鸡般柔弱无助地蹲在路边歇着。走快点,别误了上课。母亲急切切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我喘着气说,走不动呀,妈,我饿。母亲说,顶住呀,放学回来就…  相似文献   

7.
揣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人喝茶,一般都用的是木碗。木碗的用法,很有讲究。光景好的人家顿顿喝的是酥油茶,贫寒人家向来靠清茶打发日子。但是有钱汉也好,穷光蛋也罢,喝茶却都用木碗。即使有了玉碗和瓷碗,人们仍垂青于木碗。在家用它,出门也用它,形影不离,浪迹天涯的旅人的怀里都揣着个木碗,人在碗在,碗不离人。居家过日子,没有不出门的人。小小一个木碗,在家有在家的用法,出门有出门的讲究。木碗虽小,其俗颇丰。藏家人客厅的藏式茶几上总是摆放着一大一小两只木碗,大的是父亲的,小的是母亲的。同样的木碗,因家境的不同,又大有讲究。一般人家每个家庭成员拥有一…  相似文献   

8.
锁上的房门     
董行 《南京史志》2009,(12):29-29
半夜时分,老婆醒来,觉得床前有人在晃动,顿时毛骨悚然,不由叫了起来。我赶紧开了灯,发现母亲穿着单薄的睡衣,颤颤巍巍地站在床前。  相似文献   

9.
胡宪成 《湖南文史》2008,(11):43-44
1975年10月,那是我上山下乡到农村的第六个年头。我同母亲去了远在长沙谷塘公社东风大队新塘生产队的外祖父母家。其时,正值晚稻即将成熟之际。走在山前屋后的田野之间,只见那菜碗般粗大的禾蔸、沉甸甸的稻穗、金灿灿的谷粒,我随手点了几穗,每穗都在一百七八十粒,且粒粒饱满,颗颗滚壮,和自己所在生产队那年年亩产只有两三百斤的晚稻相比,那可是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0.
正一1987年2月25日凌晨天不见亮,母亲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透着葱花香味的鸡蛋面推门进来,开口说:"姑娘,来!赶紧趁热吃。"我接过母亲送到手边的碗筷,止不住的热泪一下充满了眼眶。母亲没有文化,身材较为高大,给外人以干练的感觉。同世间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把一生的心血都用在了儿女身上,对我们5姊妹的关爱无微不至。可能是因为缺少营养,5姊妹中,19岁的我,个头最矮,不足1.5米,单薄弱小,让母亲牵  相似文献   

11.
母亲对我的爱已成为习惯,几乎任何时候,任何细小的动作都倾注了对我无限的爱。每天早晨起床,我总是起不来,她就帮我打开录音机,让我一边听英语,一边睁开眼睛,起床穿衣……我从小怕吃烫的东西,母亲便不得不很早就起床,烧好早饭,放在窗台上慢慢凉……我洗漱时,她就将早饭放在餐桌上,将吃饭时坐的椅子轻轻地拉出来,在我吃完时会折好一张纸巾放在碗边,好让我在临走时擦一下嘴,希望能为我节省时间……以前我留着长发,母亲每天都为我梳头,动作很轻。后来头发剪短了。母亲依然习惯性地拿出梳子,准备为  相似文献   

12.
杨榆 《文史月刊》2011,(12):57-57
凌晨一点多钟,我还在书房赶写一份材料,突然眼前一黑,灯灭了。我以为是灯管烧坏了,趋近开关查验,确定是停电。这咋办呢?正焦急间,我突然灵机一动,到厨房拿了个碗,翻过来,在碗底的凹槽内倒上一点食用油,再找来一截粗棉线放在油槽内,做成了一盏简易的油灯。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09,(5):1-1
60年前,伴随着一声响彻寰宇的宣告,你傲然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昨天,是您率领华夏儿女穿越硝烟战火,用热血唤起了雄鸡的高歌;今天,是您指引中国人民劈浪斩波,用生命续写着文明的华章。仰望祖国,拥抱母亲,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相似文献   

14.
<正>在平城地区发掘的北魏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灯具,多数放置在墓室的角落或中部。以其材质划分有石灯、铁灯、陶灯,其中出土石灯数量最多。各种灯具造型多样,以简洁实用为主要特点。一、出土灯具类型分析第一类,石灯:造型浑厚敦实,分为3型:A型:由灯盘、灯柱和底座组成。分6式。Ⅰ式:白色砂岩,半球形灯碗,圆柱形灯柄,底座与灯碗相似。底径11、通高24厘米。外表雕凿粗糙。标本大同南郊M102:3[1](图一,1)。Ⅱ式:灰色砂岩,半球形灯盘,灯柱为八棱形。灯座下为方形,上为覆盆状。通高35.2厘米。  相似文献   

15.
董锦花 《文史月刊》2008,(10):78-79
1978年春,我复员回乡,在阳城县润城公社干“十大员”中的通讯报道员,后来又兼了理论教员、经营管理员。当时二十几岁的我,每天无忧无虑,就是吃不饱肚子。公社食堂晚饭是一人两碗清汤面,头碗是有汤有面,二碗就成了有汤无面,我常常半夜里被饿醒。一个长我两岁的同事告诉我,用膝盖顶住小肚睡,就能一觉睡到天亮。  相似文献   

16.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1936年8月2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相似文献   

17.
挂霜花生     
李坤 《南京史志》2022,(22):4-5
<正>直到前几天,我才知道儿时母亲做的糖酥花生叫“挂霜花生”。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母亲就会做糖酥花生。每一次做糖酥花生时,母亲都是非常虔诚的。她从口袋底掏出半瓢花生—那时花生非常少,平时舍不得吃,都是藏在袋子最底下的。母亲边扒着花生壳边撵我们出去,倒不是我们帮不上忙,而是我们在扒花生壳的时候经不住诱惑,会边扒边把花生米偷偷地塞入嘴里,最后碗中的花生米几乎少了一半。开始母亲很纳闷,  相似文献   

18.
正"白色的瓷碗里盛着白色的牛奶,若要问我的心地怎样,请往这碗里看。"这首民歌里,唱出的是藏族人对牛奶的喜爱和推崇。牛奶对我们来说不仅是美味,而且它代表着纯洁和高尚。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牛奶和母亲是连在一起的。在每个平凡日子的一早一晚,母亲都会拎着半桶刚挤的牛奶,乳白色的奶面上冒着热气,身上带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那是属于善良、温顺和付出的气息。每次回想起来,我都困惑,那种我必将一生都会铭记在心的味道是母亲传给奶牛的,还是奶牛传给母  相似文献   

19.
我出生在长江边,生产队有三条渔船,父亲是一名船员。在我的记忆里,家中几乎天天有鱼吃。母系总是鼓励我吃鱼头,她说:“从小吃鱼头,长大有人求。”而且无论大鱼小鱼,母亲从不帮我剔刺。有时被鱼刺卡住,母亲把鱼碗顺着旋转三圈,一边旋一边说:“鱼刺下,鱼刺下。”如果还不行,又把鱼碗逆旋三圈,说:“鱼刺上,鱼刺上。”再不行,就夹一个大饭团让我吞咽下去。等我的儿子开始吃鱼时,妻总是为他剔去所有的刺,小心翼翼地喂他,看着他吃下,而且只让他吃鱼肚子那一块。我说:“让他自个儿吃吧,锻炼锻炼他。”妻说:“卡了怎么办?”我说:“卡了就卡了,让他从小吃点苦不是好事吗?”后来儿子第一次单独吃鱼便被卡住了,痛得直哭。妻直埋怨,说什么也不让儿  相似文献   

20.
洗碗事件     
正"如果你想上网,就去洗碗。"妈妈对正在上网的我说。"好吧。"我无精打采地说道。然后,就去了厨房洗碗。我从桌上拿起所有的碗筷,找来一块抹布,挤了一些洗洁精,放了半盆水,准备好洗碗了。我先拿起我的碗,这可是最脏最脏的碗,油比放肉的盘子还多,上面还有一些米粒。我拿着抹布在上面用力擦,油是没有了,可米都粘在上面。没办法,只好出杀手锏了——钢丝球。我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钢丝球用力刷,结果搞得水花四溅,碗差一点就被我刷坏了。我的碗终于刷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