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杜景洋 《草原文物》2023,(2):107-113
床金沟5号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岗根苏木床金沟,发掘者根据墓葬形制与壁画内容将其年代下限判定为辽圣宗统和之前。该墓存有完整的仿木结构门楼建筑,墓门斗栱中扶壁栱作重栱并使用独立令栱。经梳理辽墓斗栱形制资料可以得出,其形制演变首发于辽统和以后。根据斗栱细部特征及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综合判定床金沟5号辽墓相对年代应在辽太平至重熙年间。  相似文献   

2.
华扬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12):83-96+141
本文从墓主身份明确或可推定的墓葬入手,通过考察墓主的终官、爵位与事迹,揭示了南朝墓葬用门乃普及士族的一般性制度礼遇,其等级制度以官品为规范原则,以本官五品为使用下限。在此基础上,发现石门上所使用的人字栱雕刻很可能是以宗室为中心、旁及诏赐的特权。而后本文又分三个维度逐步解明了南朝石门的形成过程:在甬道中置门之葬俗上承东晋,远追西晋;以人字栱雕刻及其载体半月形石额为显著特征的形制或由宋孝武帝创设,其范本越两晋而接汉魏;工匠所雕刻的人字栱,仿照的是江南本地的木构原型。要言之,论文以墓葬石门及人字栱为切入点,关照了南朝的墓葬结构、丧葬礼制与建筑文化等诸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马鞍山地区发现的东晋“建元二年”墓墓葬形制较为特殊,发掘简报认为是前后室砖墓。结合该地区吴晋墓葬的发展,认为其形制为主室附加侧室,并将其与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全面考虑南方地区(长江中游和下游)平面形制近方形晋墓的时空发展,探讨两晋社会变迁对墓葬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洛阳金谷园车站11号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2年,我们配合金谷园车站修建宿舍发掘清理了一批汉墓。这批汉墓形制较大,遗物较丰富,其中的11号墓尤为突出。现将此墓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形制 11号墓是用小砖和空心砖混合修建的多室墓,由墓道、主室、侧室和耳室四部分组成,墓向90°(图一)。墓道位于主室之东,为长方形竖井式。东西长2.7、南北宽1米。墓道与主室之间用小砖顺砌封门(图二)。主室平面呈梯形,西宽2.18、东宽2.28、室全长5.32米。主室与封门砖之间竖立两块几何形纹饰的空心砖作墓门(图三)。  相似文献   

5.
《文物》1973,(12)
《文物》1972年第7期发表了《谈章怀、懿德两墓的形制等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形制》)。其中有一些问题,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现提出如下。一、《形制》为了说明永泰公主与懿德太子两墓"号墓为陵",章怀太子的"雍墓不称陵",从而把懿德、永泰两墓的封土堆称之为"双层覆斗",以与章怀太子墓的"单层覆斗"在墓葬形制上有所区别。据我们所知,永泰、懿德与章怀三墓的封土堆,只有体积大小、高低之分,并不存在"双层覆斗"与"单层覆斗"之别。在永泰、  相似文献   

6.
广安白塔建于南宋末年,约1207—1221年间,由安丙主持修建。位于渠江边险滩处,为九级四面的楼阁式塔,底部五层为石结构,上部四层为砖结构。其平面布局、立面收分,仿木构斗栱形制与用材,仿木构梁柱、腰檐与平座形制,须弥座样式,以及佛像与雕刻细部装饰等,既符合宋代建筑的营造做法,又具有南宋川渝地区建筑的典型特征。将川渝地区唐宋砖石塔按建造时间排序,可看出从“密檐式塔”“带楼阁式特征的密檐式塔”向“楼阁式塔”的演变过程,广安白塔属南宋晚期典型楼阁式塔,是研究川渝地区宋代建筑风格演变的重要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1年4月,在大运高速公路侯运段K26施工地点,即闻喜县中庄村西发现一座宋金时期的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随即对其进行了发掘。 一、墓的形制及结构墓为西北—东南方向,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室结构为砖砌仿木构,平面呈矩形。墓底距地表4.54米。墓室西部留宽0.53米的通道,与辟于南壁西侧的墓门相连,并直抵北壁;其余部分砌作高 0.45米的砖床。棺床之上四隅立圆柱,柱头置内转角柱头铺作各一朵。柱头间立补间铺作一朵。形制皆为单杪重拱四铺作偷心造(图一)。墓顶从残存分析,为覆斗式穹隆顶,四面起券,斗合而成。 …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字顶木构葬具主要见于两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土墩墓和大型竖穴土坑墓内。通过对这类葬具进行类型学分析,可知其起源与宁镇地区土墩墓中类似形态的墓下建筑遗存有关,而后由宁镇地区向环太湖、杭州湾及其以南地区传播,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葬具结构从早期主要使用基槽配合柱洞构建,演变为使用石构基础构建,再到全部使用枋木构建。"人"字顶木构葬具是带有等级特征的越族葬具形制,其社会学含义应为房屋,与精英阶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9.
2006年9月10日,娄烦县静游镇下龙泉村发现五座古墓葬。该墓葬出土壁画内容丰富;墓内仿建筑门窗、梁柱、斗栱、出檐等形制简单而不繁琐,具有宋代墓葬的特点;出土遗物中的彩绘陶塔式罐形制特殊。此墓群涵盖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为研究娄烦地区这一时期的葬俗、葬制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商周时期墓道形制与墓葬等级的联系极为密切,墓道条数相同的墓葬,墓道形制是判断其等级的首要指标,"四大型"墓道是王墓的专有形制。墓道平面形制与墓葬的族属并非紧密关联,只是在非主流形制上商系与周系似有不同的倾向:使用拐道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商系族群,使用喇叭形或弧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周系族群。周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墓葬时代有关,商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时代无关,而与墓葬规模有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明  许山白 《人文地理》2007,22(2):20-22,86
近20年来,国内学者和部分国外学者从产业结构趋同角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我国整体或局部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否存在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趋同合理与否研究;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包括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及政策建议。本文从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角度对该领域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献中实证研究、分析手段的适用性和不足之处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多为半刚性基层结构,应根据半刚性基层上沥青层不同层位处的受力特点进行结构设计。当地气候条件、荷载状况、工程经验是结构设计中需要重视的设计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朱玉明 《人文地理》2001,16(1):84-87
产业活动和空间结构是城市构成的重要载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机制。本以济南市为例,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演变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欢 《史学集刊》2006,4(2):29-36
中国身份规则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的演化有两大平行发展路径,一个是结构化过程;一个是制度化过程。结构化过程把社会成员的身体标签类化,比如,性别、辈分等,使社会有了结构秩序; 制度化过程使社会成员的社会标识赋予相应的行为规则并形成体系,比如,礼制、人伦体系等,于是社会共同体的结构秩序得以延续。这些规则特点形成了各文化共同体特有的社会结构秩序,并在社会的持续演化中建构了自身社会秩序的制度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结构存在就业密度下降、集聚程度不强、制造业占绝对地位、服务业郊区化等现象,而规划和市场是推动其演变的主要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1)从"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转变;(2)制造业转型导致就业规模缩减;(3)服务业郊区化促进中心外围组团发展;(4)高端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过程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晓瑞 《人文地理》2008,23(1):69-74
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发展过程具有一种长周期内的重复态势。地理环境是空间结构存在的大尺度控制和自然基础。空间结构的动态过程包括秦以前结构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秦以后结构的融合、扩散和模式化,反映中国古代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的两个阶段。结构模式的静态分析,初步揭示了结构的一些重要功能特性,主要有强大的整体功能,独特的边缘效应和通过圈层同构,结构复制所展现出来的稳定性的复杂表现。对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空间结构的分析,是大尺度的整体轮廓研究,随着空间结构研究尺度的细化,可进一步对中国古代政治过程的诸多特性做出结构主义的揭示,从而推动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视角下中国城市单位制的形成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位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社会在单位制度的历史惯性和城市化、市场化及全球化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开始了制度—空间—社会的多重转型。因而,单位制构成了解读中国转型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出发,建立从知识通过资源到制度—空间—实践的新框架,对单位制的形成逻辑提出一种新的解释。认为单位制的形成是在共产主义、国家主义、全能主义和国内外基本条件基本判断等知识对权威性和配置性资源控制所形成权力的支配作用下形成的,在社会现象层面表现为制度、空间和实践三个基本维度。知识对资源的支配构成了决定单位形成的深层结构,而相互融合的制度、空间和实践则构成了相对应的表层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重要性排序问题,以江浙地区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典型的传统民居木结构类型为研究对象,基于能量方法采用构件属性改变后对结构整体应变能的单位体积改变率作为构件重要性的评价指标,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16.0)开发了基于生死单元法和改变弹性模量法的构件重要性评价程序。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弹性模量法更适用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结构构件重要性分析。通过对抬梁式和穿斗式的单榀框架和整体框架在竖向荷载、水平地震荷载两种工况下的结构构件重要性的计算分析,得到了构件的重要性系数和排序,并提取出了抬梁式和穿斗式传统木构的关键构件。研究结果可以为确定传统木构建筑遗产在修缮施工、维护以及结构健康监测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构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勇  王莹  高建华 《人文地理》2011,26(3):71-75
文章在分析河南省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对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并用Arcgis9.3以"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系数"为指标绘制地图,反映了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作用强弱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河南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偏差,原因在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非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发展;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地理分布特征。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张佑印  马耀峰  顾静 《人文地理》2016,31(3):145-150
在系统梳理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基础上,从独立学科和交叉学科两个视角对旅游学的研究体系进行了解构,并从人地关系角度对旅游学研究体系进行了重构。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学现有研究体系无法达到高度的逻辑自辩,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而通过解构现有研究体系,进一步确认了"旅游学作为交叉学科"的观点,并将旅游学研究体系构建为人地二元结构。其中"人"是由主人和客人构成的主客二元结构,"主人"进一步细分为原住民与从业人员的二元结构,"客人"则可进一步细分为本地游客和外地游客二元结构;其中"地"则由目的地与客源地构成二元结构,"目的地"可进一步细化为人文类和自然类二元结构,"客源地"则可细化为亲景地和疏景地二元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