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文博》2019,(6)
帷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较为常见的随葬品,一般由帷帐钩和帷帐座组成。长期以来帷帐的研究集中于形制和用途,有关帷帐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及其意义少见讨论。通过梳理魏晋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墓葬出土的帷帐形制及位置,可知帷帐对墓葬空间的构建使单室墓的空间变得更为复杂。帷帐在墓葬空间中由单独设立转变为依附于墓棺存在表明帷帐的空间独立性下降,这可能与魏晋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墓内祭祀行为的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2.
林留根 《东南文化》2011,(3):101-111
江南土墩墓建筑遗存主要分为与墓葬构造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和墓下建筑遗存,前者又可分为墓坑设施、木椁和甬道或墓道建筑设施,其与后者的形制演变均具有由简单到复杂,平面由长方形到"凸"字形的规律。与墓葬构造相关的建筑带有明显的祭祀功能,墓下建筑的主要功能则为墓地标识和祭祀。土墩墓营建过程中最重要的祭祀行为是对墓葬建筑的焚烧毁弃。江南土墩墓相关建筑遗存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江南地区青铜时代的社会生活、丧葬礼俗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料。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现的西高穴二号墓,其墓葬形制、规格明确。通过与其墓葬形制、规格相近的东汉晚期河北定县北陵头M32、徐州土山东汉墓、山东济宁普育小学汉墓和三国时代偃师杏园M36和M34、安徽马鞍山朱然及其家族墓、马鞍山宋山东吴墓、南京上坊孙吴墓等对比研究,西高穴二号墓应为东汉晚期至魏晋时期高等级墓葬。西高穴二号墓出土遗物研究,又进一步推定该墓时代为东汉晚期。通过对西高穴二号墓发现的刻铭石牌文字内容和字体时代、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男性人头骨与文献记载的曹操去世年龄、西门豹祠遗址和邺城遗址与西高穴二号墓相对分布位置、出土"鲁潜墓志"与西高穴二号墓地望关系、西高穴二号墓的地势和"不树不封"现象与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与都城位置关系等六方面,论证西高穴二号墓墓主人就是曹操,西高穴二号墓就是"曹操高陵"。  相似文献   

4.
近年出土的北魏邢合姜石堂,因其内壁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图像而广受学界关注.本文分析了该石堂内壁图像的题材与布局,认为其制作者完全依照佛教石窟壁画的模式装饰了这组葬具.这一时期,石堂多与石床配合使用,以承放尸体,模仿了墓主人生前的居室与坐榻;此外,该石堂图像内容与《法华经》有重要联系,具有帮助信众禅观修行的作用.结合这两点来看,墓主生前修行的禅窟出现在墓葬中,来源于"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丧葬观念.  相似文献   

5.
2008年,在抚顺市刘尔屯墓地抢救性发掘了21座墓葬,包括砖椁墓、砖室墓、瓦棺墓、瓮棺墓等不同形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筒瓦、铜钱等。墓葬的年代属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和东汉末至曹魏两个时间段。此次发掘为研究本地区中下层居民墓葬的发展和演变,及其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联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2001年6月,驻马店市文物工作队对驻马店市高新区江庄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墓进行了发掘。墓葬为砖石混作的多室墓,平面呈不规则中字形,由前甬道、耳室、墓门、后甬道、祭祀台、前室、左右侧室、三后室等部分组成,出土随葬器物24件。推断该墓为一家族墓葬,时代为东汉中期或略晚,此墓的发掘对研究驻马店地区汉代的丧葬习俗、画像石刻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可以推定扬州甘泉山二号墓主是东汉晚期而不是东汉早期的广陵王。文献记载也表明,终东汉之世,广陵国的王国地位始终保持,附近发现的"广陵王玺"金印为东汉晚期或使用至东汉晚期的可能性都存在。  相似文献   

8.
刘尊志 《中原文物》2023,(1):115-121
徐州市睢宁县刘楼东汉M1为东汉早期的一座砖砌墓葬,根据墓葬的整体结构,判断该墓是由封土、墓道、较长甬道附二对称耳室、前室、后室等组成的横穴式墓葬,前室西侧面积较大是其特征之一。综合墓葬形制、墓内葬人迹象及出土玉衣片等,推测墓内原葬有一对成年列侯或列侯级别人员夫妇和一个早殇儿童,三者属同一家庭成员。对于刘楼东汉M1相关内容的分析可更好地认识该墓葬及所属墓地的性质,对开展东汉列侯墓葬及家庭葬等的综合研究具有相应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楊泓 《文物》1959,(12)
河北望都(現并于唐县)所药村汉墓足1955年由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清理的,发掘报告在1959年6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望都二号汉墓不但形制宏偉、遺物丰富,并且有"囗和五年"的磚券,根据推証,应为东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这座有具体年代的墓葬,极为重要。以这座墓中的出土物作典型标本,可以对河北以至河南、山东、內蒙托克托等地东汉末期墓葬有一些新的认識,也可以找出一些自魏晋时流行的器物的淵源。望都二号墓的位置与1954年发掘的望都一号墓相毗邻,两墓的平面布置、墓室結构、壁画風格和遺物形制种类等,都完全一致,因此年代决不会相差过远,一号墓的年代也应属东汉末叶。  相似文献   

10.
1992年9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鄂尔多斯考古研究院和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纳林河乡郭家梁村北和村东各清理2座墓葬。墓葬均为带有墓道土洞墓,平面呈"甲"字形,分小型墓和大型墓两种。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铜器、铁器、泥钱等。对比墓葬形制和随葬品,这4座墓葬是北朝占领大夏国首都统万城后的遗存。  相似文献   

11.
2001年,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市丰都县汇南墓群会仙堡、祠堂堡、水井湾、吊脚崖4个发掘点共发掘墓葬33座,墓葬形制分为土坑墓、土坑—砖室复合结构墓和砖室墓三类.出土器物丰富,主要有陶器、釉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以及少量银器和玉石器,另外还出土了大量铜钱.墓葬时代大体可分为西汉、新莽、东汉和六朝4个时期.各时期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有所不同,其中土坑墓的年代为西汉至新莽时期,土坑—砖室复合结构墓的年代为东汉早期,砖室墓的年代从东汉至六朝.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关中地区东汉墓葬的等级差异研究较为薄弱。笔者对与等级有关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选择从墓葬形制入手,在对关中东汉墓中的典型墓葬与特殊墓例分别进行分析后,归纳出小型墓与中型墓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墓室形制的复杂程度、墓室尺寸、修造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现有材料,可判断中型墓为高级官员或地方豪强所使用。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于荥阳市苜蓿洼村M18、M19两座晋墓中各出土多枝灯一件。这种类型的灯具,多见于中原地区的东汉墓葬,晋墓出土较少。本文认为这两件多枝灯应当属于典型的树枝型样式,而非考古报告的复原图类型;且从出土位置和墓葬组合来看,这两件多枝灯具有典型的祭祀和礼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晋北朝时期北京地区墓葬中出现了诸多不同于汉魏时期该地区汉人墓葬的新特征,表现在葬制、葬俗及随葬品上。在葬制上变化是出现了梯形墓、梯形棺,在葬俗上,墓主人头向由汉人普遍的头北脚南,头朝墓室后壁,变为头南脚北,头朝墓道。在随葬品上,出现了北方民族习用的一些器形和胡人俑。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反应了西晋至北朝时期北京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间的互动与交流、碰撞与融合。正是在北方民族的影响下,北京地区魏晋时期的汉式墓葬系统被打破,而正是这种交流和融合酝酿出后世丰富多彩的隋唐墓葬文化。  相似文献   

15.
田小红  吴勇  王馨华 《吐鲁番学研究》2022,(2):38-44+158+153-154
2022年2至6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库车友谊路墓群发掘墓葬127座、井2口。墓葬形制可分为竖穴墓、竖穴洞室墓、竖穴偏室墓和甲字型墓四种类型。葬俗有土葬与火葬等。墓葬年代大致可分为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深入研究古龟兹地区墓葬形制、文化特征、丧葬习俗及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延庆区西屯墓地东区(Ⅱ区)共发现墓葬107座,其中汉代墓葬数量最多,魏晋北朝和明清时期墓葬次之,还有极少量的唐代及辽金墓葬。西汉墓葬多为竖穴土坑木棺墓,有的有木椁和头厢,出土有陶罐、陶壶、陶鼎、陶盒、铜镜等典型器物组合;魏晋北朝墓葬发现了精美的"位至三公"铜镜;明清时期墓葬除了陶瓷器,还发现了完整的八宝纹铜镜等。延庆西屯墓地的发掘对研究妫水河流域的考古序列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倪润安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37-61,160,161
石景山八角村魏晋墓是北京地区发现的一座出有特殊壁画石龛的重要墓葬。石龛出现的原因必与墓葬的时代背景及墓主人身份密切相关。本文从"晋制"演变发展的角度考察该墓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年代范围,首先进一步研究充实魏晋都城洛阳地区"晋制"墓葬的演变序列和阶段性特点,然后以之为参照,建立北京地区魏晋墓葬的演变系统,从而认为该墓的年代为西晋晚期,下限可到十六国初期。石龛壁画的中心图像是执麈尾正坐的男墓主人,这一形象是改进东汉旧样后、创新于幽州地区的新图式,体现了与幽州鲜卑的文化联系。本文由此进一步推测,八角村墓墓主人为遇害于蓟城的西晋并州刺史刘琨,该墓为二次改葬墓,石龛为段部鲜卑单于供奉的祭龛。  相似文献   

18.
一、墓葬简况与出土玉器的品种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及其王后墓,埋葬在河北省定县城南北陵头村西约200米处,1966年由河北省定县博物馆发掘和清理。墓葬在该处遗址中编号为43号。据查,东汉时期今定县一带属中山国。中山国先后共有六个国王。此墓墓主为第六代王,即最后一个国王刘畅墓,邻近的墓主为其王后。中山穆王刘畅在位三十四年,即从公元141年至公元174年。此  相似文献   

19.
古人极为重视对于先人的祭祀,土墩墓作为一种特殊的埋葬先人的方式,在营造墓葬之前、建墓过程中和建墓后都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无论大墓还是中小型土墩墓都普遍存在着一些祭祀行为。土墩墓的祭祀行为大致可以分为立石祭祀、设置祭祀坑、祭祀台、举行焚烧燎烤和放置器物等5种,这些祭祀活动是在建墓过程中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甘青地区史前墓葬的地表通常会发现一些人为摆放或竖立的石块、放置的陶器、垒筑的土丘以及营建的围墓沟等遗物或遗迹,用以标志墓葬位置或表达祭祀礼仪等信息,可称其为墓葬的地上标志。甘青地区的墓上标志主要表现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完成埋葬后设立的地表标志,包括墓口竖立的石块、木桩和垒筑的坟丘;第二类是后续在墓葬地表进行祭祀活动的遗留物,这些遗留物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标志的作用,这类标志主要是墓口放置的陶器。随着时间的推移,甘青地区的墓上标志呈现出由单一立石标志向多种标志并存发展的趋势,个别标志还形成了特定的分布区域。甘青地区史前墓葬流行设置墓上标志,除为了识别墓葬位置便于完成墓地规划外,应与该区域盛行二次扰乱葬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