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色彩是“先声夺人”的。当人们谈论到客家妇女时,总是对她们的勤劳及其服饰的朴素感到惊奇,其服饰的款式、颜色配搭及镶嵌于服饰中的精细花边吸引了学者的莫大兴趣。客家妇女服饰之所以吸引人们的视觉是因为其在服饰的颜色、装饰上保持朴素自然的风格和色彩的完整、和谐的审美特征。她和瓷器中的青花瓷一样呈现出一种优雅、温静的色调美。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对传统染色方法染色丝绸色度测定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色度参数所隐含的规律进行解释和说明,以达到对传统染色方法有更好的理解和应用。为此使用传统染色方法对丝织品染色,应用无损色度学分析技术,测量染色后的丝绸纺织品的色度参数。利用RGB、XYZ、Lab和LCh色度参数,分析了传统染色工艺的色度参数的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以及染色工艺对色度参数的影响。特别观察到了R-G、X-Y参数都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C-L数值存在近似线性关系;植物染料对丝绸染色的a-b参数存在一个大致的范围;多次染色使RGB参数下降,L值下降;套染效果基本符合颜色加法;媒染剂的光谱图主要受染料影响,丝绸材质对染色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建立了简单染色模型,利用"亮度显色因子"和"彩度显色因子"的概念,解释了C-L参数的近似线性相关关系,以及L参数随染色次数增加而递增和递减的现象。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丝绸纺织品的文物保护和修复相关的色彩还原、配色等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纺织品考古具有百年历史,但纺织品科技考古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中,古代染料的分析检测可以提供天然染料的来源、相关染色方法,甚至纺织品文物的生产地点和时间等重要信息,从而为古代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且有助于了解古代纺织服饰的色彩文化。古代染料按颜色分可分为红色系染料、蓝色系染料和黄色系染料等,其中:红色系染料中植物染料较为常见的有红花、苏木和茜草等,动物染料主要有南美胭脂虫、克玫兹胭脂虫和紫胶虫等;蓝色系染料一般为靛青,主要从含靛植物中获得,中国历史上使用的含靛植物主要有马蓝、木蓝、蓼蓝和菘蓝;黄色系染料主要包括黄栌、槐米、黄檗和姜黄等。目前,用于古代染料分析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光纤反射光谱(FORS)、荧光光谱(F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特点,为纺织品文物上天然染料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4.
清代的染色技术无论在染料的选择、染色方法,还是在获得颜色的数量上均达到我国古代天然染料染色的最高峰。文献和传世品研究极大推进了对清代纺织品染色技术的了解,但对清代考古纺织品染料的分析研究尚无结果发表。在此,对北京市石景山区2006年出土清代墓葬中纺织品的染料和染色方法进行了研究。化学分析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首次将我国考古染料结合历史文献、传世纺织品颜色及染料组成详细比对,检测出苏木、黄檗、含鞣花酸染料(疑为橡斗)及蓝草四种染料。大多数样品上鉴定出一到两种染料,少数样品可能由三种或更多染料染成。相同的染料组合可以通过不同用量获得深浅不同的颜色。研究第一次对同一墓葬出土不同织物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发现同种染料可以用于染不同类型、质地和用途的织物。这套纺织品所用的染料和染色方法与文献记载和传世样品都相符合。这一研究也是针对清代考古出土纺织品染料展开的首次成功的分析鉴定,补充了传世纺织品和染色历史文献,是清代染色史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5.
服饰色彩是自然色彩融入人们生活,表现人为思想意识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社会阶级的分化,在颜色的认知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政治功能。夏商时期,统治者开始把纯正的颜色据为己用,确定了黑、白、赤、黄四色的尊贵地位。西周春秋时期,黑、白、赤、青、黄五色完备,为贵族服饰常用,其他颜色也很流行,紫色成为尊贵之色。战国时期,五色和五行及五德结合,从此五色成为德的表现,称为正色,其他色彩为间色,正、间色尊卑地位开始分明;同时由于礼制的加强,为色彩注入了等级内涵,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权,以色彩"明贵贱,辨等列",先秦服饰色彩等级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6.
出土彩绘文物在环境突发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常有变色或褪色现象,影响文物的安全及其艺术展示。为了解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发掘出土后色彩的变化规律,跟踪监测了该墓葬壁画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绘画区域的色度及相应的表面水含量,同时对颜料进行拉曼光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葬壁画所用颜料红色为HgS,黄色为FeO·OH,蓝色为(Na,Ca)_(7-8)(Al,Si)_(12)(O,S)_(24)[SO_4,Cl_2(OH)_2],黑色为C;壁画出土后轻微的褪色现象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密切关系。新出土壁画表面湿度较高,颜色鲜艳。随着画面干燥,壁画表面含水量的降低导致颜色饱和度降低,壁画色彩变浅。盐结晶的析出以及颜料颗粒脱落导致画面色彩饱和度降低,也可能导致壁画色彩变浅。  相似文献   

7.
韩休墓壁画作为典型的唐代墓葬壁画,其颜料表征及加固剂对色度的影响亟待研究。使用基恩士VHX-5000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X-rite VS450色度仪等检测仪器对韩休墓出土的玄武图残块进行了表面观察,同时分析了两种加固剂对其色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玄武图中黄色颜料为钒铅矿与铅丹混合使用,铅丹氧化产生的碳酸铅在实验室环境下被进一步氧化为氧化铅。色度方面,研究表明实验室目前使用的两种加固剂对壁画中出现的5种颜色色度影响ΔE值不超过4.33,符合良好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更精确的纺织品色彩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存留在古代纺织品上的色彩进行检测、校对、确认,并对形成数据进行记录存档,以期探讨更精确的纺织品色彩检测方法。方法的程序包括测色位置选定、光学记录、颜色测定、数据记录、色彩校对、编辑、测量结果色卡制作、信息汇总。测量设备主要有两件,色彩检测仪器和配套纺织色卡。仪器的原理是应用图像捕获技术得到织物的图像,进而提取织物中的颜色数据,配合纺织色卡辅助校对。数据的管理是将检测结果中的L~*a~*b~*颜色数值、CMYK打印数值、RGB媒体模式的数值和检测日期一起记录备案,备案形式有文字形式和图片形式两种。形成的检测结果,一是可以更科学地整理古代纺织品的色彩信息,在数字管理方面起到规范作用,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二是可以为复制或创新设计提供准确的色彩数据参考,有利于文化传播;三是可以为有关传统纺织品印刷和媒体信息传达方面提供准确的数据,确保真实的还原色彩。以期此套方法能对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修复及创新应用方面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颜色的定量判断、描述和比较是文物考古中的重要内容。色度测量可以快速、准确、无损地获取研究对象的颜色数据,对其计算分析,可得到更多信息。目前,色度测量已被广泛应用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实际工作中。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色度测量方法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后发现色度测量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以下问题:研究文物呈色机制和制作工艺;评价文物清洗效果和保护材料的颜色稳定性;分析环境因素对文物色彩的影响。随着色度学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和发展,以及与其他分析技术和方法等的结合,优化的色度测量条件、对颜色数据计算处理后得到的文物色貌模型和数字颜色管理系统将在文物考古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丽华  黄健康  左树成  袁予  朱敏  谭杨吉 《文物》2013,(1):67-76,100,1
2005年,常州博物馆对市区内怀德南路的两座明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糯米浇浆石室墓,葬具为木椁木棺,墓中出土37件文物,种类有铜器、银器、木器、纺织品等。发掘者认为,这是明代中期墓葬,男性墓主人可能是当地的乡绅。M1出土了大量的纺织品,为研究明代服饰增添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殷安妮 《收藏家》2013,(6):26-30
清代行服,是北方游牧民族——满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饰,不仅传承了满族服饰束身窄袖的特色,还因其要适应游牧射猎的需要,具有其他款式的满族服饰没有的特点和功能,这种方便实用的服饰,在满族曾经戎马倥偬,驰骋疆场的历史中,获得过“得胜袍”、“得胜褂”的美誉,在服饰制度作为政治制度一部分的清代,这种有军装意义的服饰,被载人清代史册。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清代满族发迹于中国东北,经济比较落后。建立政权之初,服装面料基本以毛皮和毛青布为主,华丽的丝织品比较少见,通常是靠赏赐或交易获得。满族入关后,采用了很多明代旧制,但服饰制度是比较特殊的一例。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等级森严,根据中国古代的哲学观念(阴阳五行学说),颜色具有象征性。大约从宋开始,正黄色为皇室专用。  相似文献   

13.
管杰 《文物天地》2020,(5):36-41
明代纺织品文物与今天相去稍远,保存不易,传世较少。故宫博物院曾因明清皇宫之便而有所收藏,但其收藏的数量和品类也较有限。至于一些海外传世品如日本京都妙法院收藏的明代赐给丰臣秀吉的服饰,保存虽较完整,但也为数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考古发掘的明代纺织品文物虽有大量出土,但大多色彩褪却,纤维老化,不如传世品,尤其在色彩方面,出土品的信息多有缺失。孔子博物馆所藏明代服饰均为孔府旧藏,存世数量之众、跨越时间之长、涵盖款式之多,在传世纺织品文物中几乎可以说是独此一家。但由于年代久远,传承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保存服饰的库房条件简陋,致使部分服饰出现较为严重的病害,并在继续劣化之中。  相似文献   

14.
明代服饰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代的服饰制度,明初官修《大明集礼》和《诸司职掌》、明后期官修《大明会典》和王圻《三才图会》、清代官修《明史》中都有详细记载,《明实录》中更有明代各朝有关服饰的规定。近年来,又相继出版了三部中国服饰通史专著,其中关于明代服饰都有叙述,并根据明代礼书和历史文物绘制各种服饰图样,对明代服饰制度的解说似已完备。但是,明代统治者何以重视服饰制度?明代服饰有哪些特点?它的演变同明  相似文献   

15.
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对人物所进行的服装描写是清代服饰尤其是满族服饰现实中的写照,文章对小说中的人物服装描写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小说中所描写的满族服饰尤其是清代民间服饰的特点,使之成为研究清代服饰尤其是满族服饰的又一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服饰研究及实物辨识过程中,人们一般根据《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记载清代服饰典制的文献,把八团彩云金龙纹样认定为清代后妃吉服上的专用纹样,并进而以之作为区分清代皇帝和后妃服饰的重要标识。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清代服饰实物、清代宫廷绘画中的服饰图像以及清代文献中相关的记载等直接或间接的资料的考察和分析,认为这一认识存在片面性和不准确性。事实上,八团彩云金龙纹并非清代后妃服饰所专有的纹饰。清早期,皇帝也曾穿用过饰八团彩云金龙纹的吉服,这种男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与女用八团彩云金龙纹吉服存在着明显相异的形制特征,并有其特有的始创、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清代皇帝明黄色朝袍的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皇帝冠服中,明黄色朝袍的功用尤其引人关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朝祭所御”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以至认为清帝明黄色朝袍既可亲郊飨庙又能御殿朝贺,模糊了朝服与祭服的区别。顺治十年(1653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傅景星奏言:“自古帝王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衮冕黼黻代有不同,朝有朝服,祭有祭服,所以肃臣民而格上下也……”。本文旨在讨论清帝明黄色朝袍的不同作用,从而区分出朝服与祭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剑舞 《中华遗产》2012,(12):152-153
与很多文明一样,服饰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也是区分社会阶层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重要手段,历代建国之初都需要对其进行详细制定。服饰可通过样式、配件、纹样区分,自北朝以来,服饰的颜色也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区分手段之一,形成了完备规范的“品色服”制度,通过服饰颜色展示鲜明的等级序列。  相似文献   

19.
补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王朝官员服饰的主要饰件,用以标明官员身份等级,佩戴于官员服饰的正后背及胸襟,运用织、绣、缂丝等工艺制作,分文官与武官补子。文官等级纹样为“禽”,武官纹样为“兽”。清代补服等级制度基本上沿用于明代,但是随着满洲贵族王朝的建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在装饰纹样风格上有了不少变化,有着鲜明的清代补服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清代小说《卧虎藏龙》服饰中的服装作为研究文本,根据小说中的服装描写对其进行详细归类和分析,总结小说中服装描写的特点.同时从另一个视角对清朝时期北京满族上流社会的满族服饰文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挖掘隐藏在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研究清代满族服饰的又一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