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地区由于湿热的生态环境影响了当地男子的身体素质,男子不宜从事生产劳动;富足的物产资源使当地人衣食无忧,他们没有劳动积极性,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当地人利用丰富的物产条件从事贸易获利,逐步形成了宋代"惰农自安",无所事事,以至"业农者鲜"的习俗。  相似文献   

2.
杨景明 《神州》2012,(13):370-370
过去,一提到我们“农村孩子”,给人印象是“朴实、勤劳”。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村小学生都会干农活,平时一放学或假节日,有的提着篮、背着筐、拿着镰刀去割草,有的喂鸡鸭放牛羊,有的还参加一些农田劳动。“劳动光荣”思想在社会上很盛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滋长了他们“娇”气。随着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存在着不爱农、不学农、不务农的思潮,对他们的子女影响很大,使这些孩子不愿参加或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的简单劳动也依赖他人。  相似文献   

3.
始于日本中世末期的“兵农分离”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阶层演变。然而“兵农分离”并非是靠丰臣秀吉的一纸命令所完成的。在战国初期,“兵”与“农”就由于其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开始分离。政治上,大名成长及农民斗争的加剧导致了武士与农民的分化;经济上,由于农业新技术使用、生产力提高使得庄园制解体,从而导致在地中小领主丧失独立性,成为大名家臣;军事上,枪的传入改变了日本战争模式,足轻武士被大量使用,步兵集团战、规模战为职业军人的产生提出要求,武士从而脱离生产。因此“兵”与“农”分离持续了战国时代的一个世纪左右,最终丰臣秀吉及德川家康政权分别用命令与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近世武士才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4.
八十多年前,在我国所有书籍中,都找不到一个“她”字。那时的中文里,出现第三人称代词时,不管男女一律都用“他”字。因此,读者一碰上“他”时,往往产生疑惑———到底是男还是女呢?一眼无法看清,还得联系上下文,作一番推敲。后来,幸亏刘半农先生发明了“她”,一眼就大白了。鲁迅先生曾在《忆刘半农君》中说,“她”和“他”二字是刘半农先生创造的。并称誉这是刘先生“很打了几次大仗”之一。刘半农(1891—1934),名复,江苏江阴人,是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当时,他年纪不满三十,就已在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5.
男逸女劳 “劳”者,劳累、劳苦也;“逸”者,安逸、悠闲也。中国社会,无论古今,亦无论东西南北中,各色人等,一般均遵守“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原则,夫妻之间,夫称妻为“内子”,妻称夫为“外子”,缘由即此。家庭的重大责任,由男子承担;抛头露面之事,归男子负责;重体力活,是男子分内之事。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直到今天,总体来说仍旧未变。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江阴市人民政府等9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刘半农及其文化遗产国际学术讨论会”于5月27日至29日在刘半农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专家以及美国、德国、丹麦的学者、留学生60多人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刘半农的部分亲属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刚刚度过1960年的艰苦日子,上面也知道“无农不稳”的道理,发出了“支援农业第一线”的号召,动员城镇居民“自愿申请”到农村去,支援农业生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妇孺皆知,其作者为唐代宰相、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李绅(772—846),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6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李绅在无锡长大,启蒙,读书,赴京科考,再次返回无锡闭门读书,数年后进入宦途,留下许多有关无锡的诗篇。他是无锡首位进士、当仁不让的历史名人,论身家,他与陆贽、范仲淹、李纲等地位相似,然而由于在唐代牛李党争中被政治对手抹黑,以致长期以来以讹传讹,被描成了一个有“污点”的高官,在江苏无锡惠山祠堂群中,尽管宰相祠也有十多座,但是唯独不见李绅的祠堂。  相似文献   

9.
季姬方尊铭文中的“亩臣”是指在贵族采邑从事农业生产的臣服群体,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使用“臣”从事农耕生产的情况。“亩臣”主要来源于周人在扩张过程中俘虏或接受的外族臣服者。将臣服族群转变为从事农耕或其他力役的劳动者是上古时期常见的一种处置方案。西周早期,周王拥有的“臣”为数不少,是以在分封或赏赐贵族时常有“臣”之赐与,其中大多应即农耕之臣。相较于同为基层农业生产者的“庸”,从事农耕的“臣”多从故土迁离,对贵族领主的人身依附性更大。被称为“亩臣”的农耕群体聚族而居,有以“师”为称的基层首领,通常以五进制编制而成,便于加强管理、安排生产及征发劳役。“亩臣”作为生产组织在贵族田地里集体劳作,其产出的相当一部分归贵族宗族所有。  相似文献   

10.
旧中国的一种特殊宗教团体——“耶稣家庭”探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耶稣家庭”是由敬奠赢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山东泰安马庄创建。它是宗教组织和生产组织相结合的“基督教共产主义”团体。成员实行“破产人家”,取消私有财产,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实行禁欲主义并有独特的宗都仪式。“家庭”内设有学校、医院、果园、工厂、教堂,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和商品生产并进行传教活动。先后在全国建立了一百多个同样类型的“家庭”。这个宗教团体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睡虎地秦简《司空律》记载:"居赀赎责(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种时、治苗时各二旬"就是给居赀赎债的人在播种时和除草时各放假二十天,归家务农。这不是随意的规定,而是国家根据长时期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关于这两个二十天的假期是在哪个时间段内,学术界尚未有人关注。笔者试着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请专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江南许多城市的监狱和看守所常常设在地名叫“桥”的地段,上海有著名的提篮桥监狱,南京则有老虎桥监狱、娃娃桥看守所,人们多半省略地称“&;#215;&;#215;桥”,当地人都知道那是个什么去处。一个“桥”字,形象地标示了此岸彼岸,阴阳两界。当这座“桥”超常规地热闹起来,整批整批过客的时候,就难免人鬼不分了。继1968年“清理阶级队伍”,1970年初,中发三号文件被圈阅之后,  相似文献   

13.
版画“魂”     
大兴安岭版画最可贵的特质,就是有一群在基层从事美术工作的画家们,从亲身劳动工作中汲取创作灵感,从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中吸收养料,坚守在极寒边城,默默耕耘,少为人知,他们是版画创作的“魂”  相似文献   

14.
我读了李劍农先生的“宋元明经济史稿”后,觉得该书的编纂,基本上是完整的。文字通畅易(?),体裁相当謹嚴,对宋元明三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财政等方面,都有清楚的叙述,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于当时的经济情形。他在书中,首先叙述了祖国的经济重心,自唐宋以后,即逐渐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并列举人口的增加及物产的开发来说明。这种论调,是合乎事实的,也是确切不移的。其次,他在“商业交通”一节里,对宋代国内的水运情形、元明两代的漕运情形。以及当时的海道交通情形和航海技术上的进步,都作出了具体的描写。尤以提出元时在航海的路道上,设置“航  相似文献   

15.
从1979年研究“郑引一号”遗传性状算起,我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已经35年。其间参与培育了“百农3217”的繁育和推广,主持培育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百农矮抗58”。这些小麦品种为黄淮小麦主产区提供了优质种源,而我也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充实的小麦育种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藏族节日当中,除了“藏历新年”过得最隆重以外,“望果节”也算是一个重大节日了。“望果节”是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预祝有个好收成的庆祝节日。“望”是指庄稼,藏语叫“望卡”或“兴卡”。“果”是转圈的意思。意即:绕着丰收在望的庄稼转圈。  相似文献   

17.
谢卓潇 《神州》2014,(9):29-30
真实性是吸引游客民俗旅游的唯一动因么?民俗旅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活动?游客为什么选择这种活动?本文通过引入“游客凝视”和“发明传统”两个概念,阐释民俗旅游活动游客与当地人的互动,描绘和解构民俗旅游的表征及背后的文化意义。笔者认为,我认为在“凝视”的角度上,“发明传统”对于活动主体有多重意义:它是游客与旅游地“合作”表演,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一些民族文化(形象、符号)得以传播。它也是一种当地人的集体行动,能标示和强化自我的身份。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中,有一段简文引起了诸多学者的争议。对于简文的句读和释读,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有学者根据传世文献中“竖刁”白宫和“易牙”食子对举的有关记载,提出这段简文可能涉及“竖刁”自残一事。本文搜罗各家之说,并赞成简文内容与“竖刁”自宫有关的说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句读和释读。本文运用上古音韵学的知识将“贵尹”读为“[疒贵]朘”,即“去势”,亦即中国古代割去男子生殖器之宫刑。本文联系“贵尹”的训释,将郭店简中的“[士勿]”字理解为战国时期指青年男子生殖器的专用名词,后被淘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农书、方志、专门异物志、博物志及物产志、笔记、正史、本草和小学类典籍中的农史物产史料,并重点介绍了陆费执先生和万国鼎先生集辑的物产史料。  相似文献   

20.
北京的“丝绸天堂”在北京的使馆区附近有一个拥有200家店铺的拥挤市场,当地人称之为“丝绸之路”。在这里,外国游客和来自诸如哈巴罗夫斯克及新西伯利亚的身体粗壮的承包商,挤在一起对丝绸上衣和裤子讨价还价,这些服装大多带有诸如皮尔·卡丹之类的名牌商标。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