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英国黑乡地区在八十年代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就业变化,并应用转换分配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制造业就业变化的原因及各制造业部门的就业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部地区向中国内陆及周边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很有可能发展成为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而制造业的区域转移是该过程的主体。本文对中国制造业不同尺度的份额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对二者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制造业重心基本空间格局未发生变化,但已发生明显的份额变化;第二,制造业份额变化涉及多个空间层面,并遵循随经济发展水平增长而降低的梯度原则;第三,根据2001年和2009年中国地市级尺度制造业份额变化及其影响要素间关系的理论分析和计量研究结果,中国区域制造业份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且仍对低成本劳动力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交通设施改善对于制造业份额的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3.
依据侨资企业数据库及其计量分析,对侨资企业的侨缘禀赋、资源禀赋和市场禀赋三个发展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分析了在目前中国投资环境变化下侨资企业的转型、投资趋向、桥梁作用以及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国内投资环境出现深刻的变化,外资优惠政策取消,劳动力与环境治理等经营成本提高,经济开放加深,内需增强。侨资企业面临地理转移与产业转型,侨资从制造业主导到服务业兴起,从出口导向转到依托国内市场发展,其竞争力从利用中国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转向全球产业链中形成集群优势,海外华商在中国面临剧变中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4.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人文地理》2016,31(3):102-108
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重构不仅表现为整体格局和职能强度的变化,更体现在内部构成要素的分化上。我国从事制造业的正规与非正规从业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41.7:58.3转变为2010年的29.3:70.7。两者的空间结构差异明显,非正规就业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而正规就业在内陆省会城市存在明显高地。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重构过程中的六类城市及其分布变化。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和就业门槛显著促进了非正规就业增长;非正规就业也与经济发展存在共生关系,但与制度环境并无显著关联;此外廉价劳动力、市场可达性与规模经济对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制造业曾经历了两次重心迥异但又密切关联的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方告一段落,主要内容是"去工业化"。在此过程中,东北部-中西部"冰雪带"和西部-南部"阳光带"此消彼长。90年代,制造业的发展比较平稳,但进入21世纪后,在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冲击下,美国制造业就业再次下滑,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由此出现以重振制造业为主的第二次调整,是为"再工业化"。这次调整在产业转型的同时,区域经济布局渐趋均衡。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并不仅仅是制造业数量的变化和区位的移动,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美国产业升级换代,区域经济结构优化,潜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释放,在美国的总体经济走向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6.
汉代漆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器是用生长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漆树液体为主要原料,经过若干工序的加工做成的器皿。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我国已经出现漆器。到了汉代,漆器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本文试对汉代漆器进行一些探讨,发表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金银器是以贵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我国早在商代已有黄金饰件的制作,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金银器皿。金银器制作艺术的顶峰在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金银产量增加,使大量制作金银器成为可能,上层人士崇尚奢华,服食金丹风行,笃信使用金银饮食器可以益寿延年,又刺激了金银器制造业的发展;西汉以来脱胎于青铜铸造而日见独立的金银加工工艺,与传自波斯萨珊、栗特的金银加工技术和装饰艺术相结合,造就了唐代金银器娴熟精巧的制作工艺和典雅华贵的艺术特征。陕西是唐都长安所在,是全国唐代金  相似文献   

8.
秦耀辰 《人文地理》1988,3(2):26-28
随着人类自身潜力的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新资源越来越多地进入文明社会的物质循环圈,由此,在客观上形成了发展问题。制造业、服务业的出现,是农业基础部门进化的结果,同时,发展也涉及有关空间关系的相应变化,尤其是城市化。  相似文献   

9.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使用三维CAD技术是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本文简述了三维CAD在机械制造业中的优势、遇到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曹天亮 《南方文物》2022,(2):213-219
钻孔技术的应用在环嵩山地区二里头时期聚落石器加工制造业中具有普遍性与稳定性。铲、刀是当时主要的钻孔器类,两者的制孔工艺多为管钻和琢钻。钻孔工艺的流程方法依工艺不同而有所差异。管钻工艺多应用在石器打磨之后,而琢钻工艺则在磨光修形等工序之前进行。二里头时期经历了制孔技术的更迭,由早期多种钻孔工艺的广泛应用,发展到晚期琢钻占据主流地位。究其原因,可能与钻孔器类的变化、钻具选择的不同、钻孔工艺的专用性以及管钻工艺的受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本县的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其中毡毯、皮革的加工制造最早,在唐初就已出现;再就是银制手饰与度、量、衡、雨伞等作坊在唐末宋初先后分别出现;笼箩制造加工较晚,出现于晚清时期;黑白铁和玻璃制品是在1907年正太铁路通车之后才发展起来的.修理业是随着日常生活需要而兴起的.补锅、钉缸、修锁、配钥匙、打顶棚、油漆家具、粉刷墙壁,以及修伞、钉鞋、修车等都是本县手工生产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收音机、洗衣机、冰箱、彩电的修理店铺随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的实施,为东北的振兴、特别是制造业的振兴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要恢复到原先的辉煌地位已不可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相对衰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结构是基础,体制是关键,观念是根本。东北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振兴,必须抓住结构调整主线,彻底解决体制和观念障碍。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对比,揭示了东北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特征和未来态势,剖析了东北装备制造业相对衰退的原因,提出了振兴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01年至2009年京津冀区域182个区县制造业29个行业的数据,测算了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的基本特征,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得出:(1)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三地制造业梯度分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域内部的转移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3)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郑国 《人文地理》2006,21(5):84-88
我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时期,制造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重要动力。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制造业空间布局的演化历程,然后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定量分析了1996-2001年北京市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了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背景下的广东省制造业地理集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4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分析了广东省制造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广东省大多数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都较高,并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很多地理集中程度较高的制造业分布都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对广东省制造业集中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源和能源投入强度较高的产业较为集聚,并且出口显著提高了产业集聚程度。尽管外资是广东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并没有促进产业的集聚,说明制造业外资已经进入扩散阶段。本文的结果和全国尺度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说明地理尺度对于研究产业集聚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林达 《世界》2004,(7):62-65
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主体产业,又是工业化的基础产业,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知识经济也不能改变其主体、基础的地位;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利于解决就业压力问题;国内市场对制造业的产品需求非常旺盛,而且长期不会改变;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在制造业中能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与城市群作用关系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关中城市群制造业产业为例,采用EG指数和区位熵法,定量分析制造业产业的集聚水平、空间演变及其效应。研究表明:关中城市群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较高,其中资源密集型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水平在降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虽较低但呈上升趋势;关中城市群从中心城市到外围区域依次形成了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区,呈现出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群规模等级分异相一致的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8.
陈小晔  孙斌栋 《人文地理》2017,32(4):95-101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采用上海1996年、2004年、2008年制造业企业分街道就业数据,分析上海都市区制造业的空间格局演化,采用计量模型探究了制造业就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区制造业就业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实现了郊区化,并涌现出了稳定的制造业次中心;区位、交通、地价和政策因素对制造业就业格局的形成有着显著作用,而且这些因素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行业间差异性。为实现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和不同产业的特点,为不同产业选址布局提供相应的空间供给和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9.
邓振华  高玉 《南方文物》2012,(1):156-163
植物遗存的分析显示,八里岗遗址前仰韶时期的植物性食物资源主要是水稻和橡子等,经济方式上农业与采集并存。自仰韶时期开始,则一直保持了稻粟黍的作物组合,但各种作物的比例在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与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变迁是相符的,从农业经济的角度体现了南北方文化的消长过程。稻属穗轴形态的分析则表明该遗址驯化穗轴自前仰韶时期开始一直保持了很高的比例,驯化过程可能很早就已完成。此外,从对杂草遗存的分析结果来看,该遗址整个新石器时代的作物加工模式或许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作物加工的大部分步骤都是在遗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许檀 《史学月刊》2007,(8):103-108
周村是清代山东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在康熙-乾隆年间,清代中叶迅速发展。云集周村的各省客商中,北方商人以晋商势力最强,南方商人则以福建为多。道光年间汇聚周村的商人商号可达八九百家乃至千家。周村从南方输入的商品主要是绸缎、杂货,在本地集散的商品则有棉布、生丝、丝绸、茧绸等。清中叶以降,周村开始从单纯的商业中心向加工制造业中心转化,其所产棉布、丝绸不仅占领了东北、华北的广大农村市场,且有一部分打入城市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