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的艺术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语言来反映社会存在的文化形态.对它的考察,我们不仅应该获得直观的审美愉悦,也应该在理性思索中获得一般社会史的认识.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超脱”而夸诞的佛教艺术最终总是一定的社会精神的曲折反映,它的根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间.”本文拟从艺术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反映角度来看看唐代长安佛教寺院壁画的创作情况,其考察的对象是附著于具有中国建筑特点的寺院之壁的佛教艺术类型,其范围不仅仅是政治的,而是文化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佛教的影响远胜于其他宗教。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佛教的普世性更为突出,信仰的教众在都市里越来越多,个性化、家庭化趋势越来越强。都市佛教的兴起不仅带动了寺庙经济的红火,也大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敏 《黑龙江史志》2011,(15):54-56
都市化正对人们的生活与命运产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影响,都市文化直接促成了人们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型.人的发展与都市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不仅都市文化建设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且都市文化的繁荣与完善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造像中的供养人像——佛教美术史研究的新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造像中所表现的供养人像不仅是制作和礼拜佛像的佛教信徒的形象,同时,作为皇帝的臣民、国家和社会的一员,也是他们想确立自我存在的一个形象.本文阐述了佛教造像这一宗教活动是被利用为向统治者和社会表达意志的一个"场所",供养人像的一个主要功能即是其表现手段.现存佛像当中并非都是中央地区精美的作品,也存在很多地方和民间制作的拙劣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从美术史的角度评价较低,但实际上,作为向国家和社会传递意愿的一个纪念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佛教美术研究当中不能只从美术史的角度去研究,也有必要从社会史的角度去研究.  相似文献   

5.
邹飞 《敦煌学辑刊》2017,(3):178-188
塔克西拉是犍陀罗地区的核心地带,早在公元纪年时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是连接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和商品贸易的要冲。英印考古局对塔克西拉遗址进行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发掘,发现了城址、佛塔和大量的出土遗物,堪称20世纪最为著名的考古发掘之一。塔克西拉遗址的发掘,为梳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研究佛教艺术在中亚以及中国新疆和内地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古代西北地区佛教研究较多,成果颇丰.民国时期,距今虽然很近,但人们却往往不太关注,典型例子就是心道与凉州地区佛教的关系.曾经极度繁盛的凉州佛教民国时期已趋于衰落,这种状况因心道在凉州弘法才得以好转,当地佛教迎来了短暂复兴.心道在凉州地区的弘法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佛教向近代佛教转变,是民国时期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赵爽 《神州》2013,(33):45-45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遗产,与宗教互相渗透影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助于促进东西方交流。佛教与汉语、社会行为、艺术与文学有着根深蒂固的渊源。了解宗教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8.
宋墓中发现的随葬品、壁画、石刻等,有些与佛教密切相关,它们不仅是探讨佛教对当时丧葬习俗产生影响的重要证据,也是研究当时社会信仰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晚唐五代至宋初敦煌地区流行的东岳泰山信仰,首先通过《发病书》中泰山信仰及其与道教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了普通民众层面的泰山信仰。其次通过对佛教发愿文、写经题记中泰山府君信仰的分析,反映了广大佛教信仰者层面的泰山信仰,并揭示了其中的佛道融合情状。文章认为,中土根深蒂固的泰山信仰是佛教在中土传播中必须面对和接受的重要内容,也是接引佛教地狱信仰,并在相融合中促进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这种传统信仰在敦煌地区的扎根和传衍,对于维系边疆地区汉民族对中原王朝的文化向心力,并以宗教文化特有的渗透力促进民族融合和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芳 《沧桑》2013,(6):23-25
宗教是影响人类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其主要影响地区在亚洲,而传入亚洲不同地区的佛教分为不同教派。传入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的称为北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而传入东南亚地区,如锡兰、缅甸、泰国的称为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佛教。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流行于不同区域,一是其自身原因,另一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包括统治者的支持,不同区域的文化传统等。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6,(5)
佛教的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上丝路"是中国通过海洋对和合文化精神的践行。和谐与圆融是中国佛教和合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佛教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双重特质,尤其是与东南亚与南亚等地区密切的关系,使得佛教在"海上丝路"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佛教固有的"缘起""中观"、"空观""涅槃"的教义理念是佛教和合文化坚实的理论基础,佛教所体现的"慈悲""平等""和谐与和平"既是佛教和合精神的流露,又是对"和合文化"的具体践行。佛教在古代"海上丝路"上的传播,为当今"海上丝路"和平发展,奠定了历史上的"佛缘"基础。中国佛教和合文化对推动"海上丝路"和平与和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介永强 《丝绸之路》2009,(6):105-107
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而来,丝绸之路与佛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丝路佛教文化研究是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佛教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尤以石窟造像得天独厚。沿着丝绸之路,自西向东,从天山南北到河西走廊,再到关陇地区,大大小小的石窟寺弥山跨谷,星罗棋布,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佛教石窟寺构成了丝绸之路的风景轮廓线,是丝绸之路上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全面深入研究丝绸之路佛教石窟寺,对于当前促进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文化是青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集合与代表,为发展青海藏区佛教寺院旅游业具有很大潜力和资源支撑。本文以客观存在的藏区佛教寺院旅游为基础,充分考虑各寺院特点、相互联系及地区差异的条件下,将青海藏区佛教寺院旅游划分为北部铁路沿线寺院旅游区;中部黄河—柴达木、察汗乌苏河谷地寺院旅游区;南部高原寺院旅游区三个大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史籍是指由佛教僧人或居士撰写的中国佛教史书,包括纪传体、编年体佛史、僧传、寺志、灯录、经录等文献。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上,都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论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充分肯定宋代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宋代也是中国佛教史籍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佛教史籍肇始于魏晋,历经隋唐五代之发展,至宋代繁荣,各种新体裁的…  相似文献   

15.
佳木斯地区有大小佛教寺院十座,出家僧尼一百三十余单,皈依居士数以万计。佛教信徒的信仰目的各不相同,大多数信众的信仰具有某种功利性和实用性。各寺院宗教活动普遍积极入世,参与社会生活,贡献社会。佛教事业走"人间佛教"的道路是佳木斯市佛教协会的宗旨,也是佳木斯地区佛教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般的装饰图案,它既受到佛教教义之限制,又遇到本土文化的融摄。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以圆形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象征着圆满、圆通、圆融,而其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植物纹等装饰纹样则不仅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一、佛教在河北的流传和发展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约在东汉末年传入河北,此后的河北一直是中国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西晋元康元年(291年),《放光般若经》在河南陈留仓垣水南寺译出后,中山遣人到仓垣写经带回,中山王和众僧出城40里前去迎经,说明这一时期佛教己受到河北统治者的相当重视,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后赵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君主石勒、石虎均极力推崇佛教,河北成为后赵佛教发展的中心地区.南北朝时战乱频繁,佛教成为人民逃避战争、追求和平的精神寄托,在全国得到空前的发展.北魏时有寺院3万所,僧尼200多万.河北佛寺林立,僧侣云集,信徒众多,不仅吸引了许多僧侣前来求道,而且当太武帝灭佛时,这里还成为外地僧侣的避难之地.东魏迁都邺城,洛阳诸寺的僧尼也随同迁邺.北齐仍都邺城,其时仅邺城就有大寺4000所,僧尼近8万人.文宣帝曾请高僧法常入内廷讲《涅磐》,  相似文献   

18.
一傣族文学源远流长。在辽远古代,傣族的先民就创作了许多歌谣和神话。进入阶级社会后,佛教传进傣族地区,对傣族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傣族文学并未断流,它在吸收外来文学的养分后继续蓬勃向前发展。经过一个时期之后,由于社会的原因,傣族文学中的宗教色彩逐渐减弱,土生土长的傣族文学在现实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这就是贯串于傣族文学发展史的主线,也是我们在研究傣族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时必须看重的基本事实。有的同志说“傣族文化是佛教的文化,傣族文学作品是佛教带来的”,就不符合客观事实。当然,我们在看到傣族文学主流的同时,还必须看到佛教对于傣族文学的影响。由于我国傣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他们很早就同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交往。根据中印文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尽管对佛教没有作过专门的研究,但他对佛教传播和发展的历史、佛教的教义、佛教的功用等有相当的了解,他从佛教中获得了一些有助于国民革命的启发,对佛教"灵境"也有亲身的感受.孙中山在处理有关佛教事务时,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不仅在法律上确立佛教的平等地位,而且积极支持佛教的革新和佛教团体的建立,对蒙藏活佛、寺产等佛教事务的处理,提出了较为稳妥的办法.孙中山对佛教的认同和对佛教事务的妥善处理,赢得了广大佛教徒的尊敬和爱戴.生前,佛教徒给了孙中山以有力支持;死后,佛教徒给了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0.
<正>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又为我国外来的第一大宗教。在佛教传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中,其异质文化不断地吸收了我国母体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儒、道、佛思想的相互作用,及相互间形成的互补关系,奠定了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主体内容。两千年来佛教于我国的社会政治、哲学、文学、艺术、民间风俗诸意识形态领域,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基本内涵佛教的创始人,系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释迦族的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