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旅游》2008,(5)
  相似文献   

2.
《旅游》2008,(6)
  相似文献   

3.
逸芳 《古今谈》2009,(4):69-74,79
一提内蒙古,就让人想到草原,想起那种“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可是内蒙太大了,有许多地方都很难去,这一次文史馆组织大家沿着东北的边境线走了三省,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海拉尔、满洲里一带。  相似文献   

4.
<正>蒙古族歌唱家的一首《天堂》给我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让我经常梦见自由地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当我真的走进呼伦贝尔大草原之后,发现那里竟然比天堂美丽得多,壮丽得多。  相似文献   

5.
呼伦贝尔地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清朝时期隶属于黑龙江将军 ,设副都统衙门管辖该地 ,其下有新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各蒙古旗与索伦旗等 ,民族成分比较复杂 ,有蒙古族、索伦族即现在的达斡尔族、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之人。在清代 ,虽然当地多为蒙古族人 ,他们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蒙语蒙文 ,但蒙古王公贵族对呼伦贝尔的控制力量比较薄弱 ,蒙语蒙文未能作为这一地区的官方语言文字通行开来。呼伦贝尔地处边疆 ,中原地区的汉文化相对来说对其影响较小 ,汉语汉文在此地当时并未流行起来 ,同时该地的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族…  相似文献   

6.
说真的,这个季节,你应该准备动身去大草原!自驾草原、心灵纵情驰骋,那一刻,你才会明白,做个游牧的孩子,远比待在城市里幸福。草原的夏天凉爽得有时候需要打个冷颤,18-22℃的温度,鼻翼呼吸都是沁凉的空气,只有6月、7月、8月短短的三个月,草原上绿油油的草甸一直铺到天  相似文献   

7.
只有走近,我才能看到草原的美;但无论我走得多近,都看不到草原最深的美。  相似文献   

8.
9.
10.
张帅 《黑龙江史志》2014,(3):331-332
"卡伦"是清朝为控制边界、追捕"逃人"、传递文书等所采取的重要固边手段。"庚子之乱"后,清政府重新在呼伦贝尔沿边地区设置卡伦。与前设卡伦相比,重设卡伦的职能更加广泛,比较适合当时边防形势的需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将依据相关史料,对清末呼伦贝尔卡伦的重设、职能特点等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 ,其得名 ,盖因此地有池二 ,一曰“呼伦”,一曰“贝尔”。此地水草丰茂 ,适放牧 ,多为蒙古喀尔喀部人移驻。初设五名总管 ,分管索伦、陈巴尔虎、新巴尔虎、厄鲁特、鄂伦春五路。雍正十年 (1732年 )奏准 ,编成五十个佐领 ,分为左右两翼 ,总管关防由博尔本察掌管 ,加副都统衔。光绪七年 (1881年 ) ,升副都统衔总管为副都统 ,遂设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三年 (190 7年 ) ,东三省改制 ,裁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次年 ,设呼伦厅。 192 0年改厅为县。此地居民中以蒙古人为绝大多数 ,故不通行汉文 ,政府公文或用满文或用蒙文。辽宁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相关蒙、汉、满、日等文字的档案、文献资料,对清代呼伦贝尔地方旗兵制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兵役制度的性质等问题做了探讨。认为,有清一代,呼伦贝尔地方的兵丁制度,以旗兵制度为主。作为根植于满洲八旗兵制的一种,呼伦贝尔地方的旗兵制度与黑龙江将军衙门辖治下的其他各城驻防八旗兵制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且亦不同于外藩蒙古的札萨克旗兵制。  相似文献   

13.
王平 《中国地方志》2015,(2):42-45,64
民国《呼伦贝尔志略》,程廷恒修,张家皤纂。该志略成书较早、取材丰富、详今略古、内容充实。《呼伦贝尔志略》全面记载了呼伦贝尔地方历史沿革、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诸情况,着重记述了边务、民族、外交等,较好地体现了呼伦贝尔地处边疆、民族众多、中外交往频繁的特点,史料价值甚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中外学者在呼伦贝尔大草原调查发现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迄今已达240多处,细石器遗存最早的时代可能已到中石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细石器研究课题组于2003年8—9月对呼伦贝尔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出土大量文化遗物,发现细石器制作现场,清理居住、篝火、灰坑等遗迹;2004年又对该遗址进行补充发掘,清理墓葬一座。本文报告以上两年度发掘该遗址的主要收获。  相似文献   

15.
北石 《旅游纵览》2015,(8):70-73
当有一天我们老去,让我们一起到湖边归隐,搭建一个小木屋,劈柴、种地、喂马、垂钓,然后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在这神秘而清澈的贝加尔湖畔。离开贝加尔湖时,心里悄悄划过了这个小小而美好的愿望,这便是我所感知的贝加尔湖,一个可以让人安存时光的美丽地方……  相似文献   

16.
李春兰 《旅游纵览》2011,(10):52-55
<正>不久前,和常州的几位影友相约坐上了北去的列车,赴海拉尔参加了5日摄影采风团。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世界上天然草原保留面积最大的地方。1000多种丰美的牧草,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绿草与蓝天相接处,牛羊相互追逐,令人感到生活的平静与恬适。  相似文献   

17.
入清以后由于监控蒙古和防御沙俄的需要,呼伦贝尔地区成了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清朝先后两次向这里移民,第一次在雍正年间,第二次于光绪末年。两次移民对呼伦贝尔地区都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本所探讨的虽然只是清代呼伦贝尔地区的移民,但其中所反映出的人地关系问题,于今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秋天的草原,像一个迟暮的英雄。  相似文献   

19.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呼伦贝尔地区叛乱者次年宣布"独立"。该事件是当时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时,初掌政权的北洋政府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叛乱采取应对举措。通过对这些举措的探究,由此反映出北洋政府自身两大基本特点:新政权的不稳定性及局限性;肩负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北洋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的局限性。但就相关政策制定目的和成效而言,其对稳定呼伦贝尔地区的动荡局势、恢复中央政府在该地区主权,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期呼伦贝尔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铁路交通的建设深入带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打破了呼伦贝尔地区传统的畜牧业经济,从而改变了呼伦贝尔地区的社会面貌.20世纪初呼伦贝尔地区的中俄贸易研究,集中反映了时代变迁和地缘格局对于呼伦贝尔地区带来的重大影响.本文以呼伦贝尔为切入点,对于这一时期中俄的外贸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