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热潮,上千万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扎根农村广阔天地,把知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农村。这一气吞山河的壮举,既推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使知识青年在农村饱受了生产生活艰辛的考验。但如何评价这一上山下乡运动,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本文仅就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和结束,作一简要介绍。如果说中国只有一个人清楚上山下乡运动始末,这个人就是顾洪章。1954年,他就进入当时的内务部移民局,涉足处于萌芽状态的上山下乡问题。此后,他一直在国家主管上山下乡的部门工…  相似文献   

3.
士心 《福建史志》2010,(4):23-24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中专学校停止招生.工厂没有招工,为解决城镇青年学生的出路,毛泽东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沉寂于80年代初,是建国以来历时时间长、涉及人数多、规模大、影响深远的一次群众运动。它经历了25年之久,先后有2千多万青年直接投入此项运动,此外还冲击了成千上万的城市与农村家庭,  相似文献   

5.
1955年兴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经历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曲折发展。在这场涉及全国千家万户的运动中,周恩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一、周恩来思想和“文革”前的上山下乡上山下乡运动兴起于1955年。由于建国后人口增加较快,城镇中小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便日益...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现象,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在"一切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年代,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代表团回  相似文献   

7.
广西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与全国一样,是共和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该运动在广西历时20多年,前后涉及人数约45万余人,具有牵涉面广、历时长、影响深远等特点。文章按运动的主要发展阶段对其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及整体情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3-93
20世纪50年代,中国出现了粮食严重短缺的现象,毛泽东深感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在“一切学习苏联老大哥”的年代,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苏时了解到,苏联在1954年大规模垦荒运动中,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两年里一共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此举既解决了粮食短缺,又解决了城市青年就业问题。代表团回国后,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毛泽东认为苏联的方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新编地方志包含了大量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资料,对安置经费、动员政策、知青婚姻和与知青有关的案件等方面的讨论体现出地方志中知青史料的重要价值。知青安置经费的实际支出、人均经费及具体使用在各省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在一个省区内,各县间的经费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动员政策方面,个别地方率先进行调整,中央政策则受到地方政策的影响。地方志资料提供了从区域史角度切入来深化知青史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1979年10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调我到安徽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担任主任、党组书记(仍兼任省劳动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其主旨是要我为省委妥善解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研究提出决策性的意见和办法。当时的情况是,遵照毛泽东1968年12月发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达1600多万人,其中安徽73万多人。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经受了锻炼,为建设农村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述论关海庭20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今天,当人们重新审视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时,缺少对这场运动的兴起和衰落、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及利弊,对一代青年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本文拟对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运动而闻名于世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其实,作为一种就业安排,它在50年代就已开始,而且在“文革”前已部署得较为完备,组织得较为严密,操作一度也进行得颇为理想。这与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人的倡导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中,刘少奇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贵阳文史》2012,(2):8-8
20世纪新中国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以千万的知识青年从城镇下到农村,历经合作社、人民公社、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伴随着几乎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摸索阶段,这场运动历时之长、涉及之广、影响之深,成为区别于其它运动的主要特征。贵阳市几万名中小学毕业生用自己的青春在这场运动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战时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述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从运动的缘起、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本认为,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汪丽 《江淮文史》2014,(4):84-99
正坎坷奋斗比艰辛的劳动更令人难以承受的,是沉重的政治压力。"文革"风暴,势如狂飙,知青们不可避免地被波及或卷入这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再教育"理论的提出,更是将原本与农民平等劳动的知青推到要自觉、主动接受农民对他们的思想改造的不平等地位。人生的  相似文献   

16.
汪丽 《江淮文史》2014,(3):81-91
正前言席卷千百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对社会产生了极大震动和深远影响。自196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不能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主要是中学毕业生)下乡务农。中央和各省、市都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并发放安置费,知青一词也由此成为这一群体的特指语汇。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末期,为了稳定民心、笼络人才,同时也为挖掘高素质兵源,克服征兵流弊,国民党政权发起十万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由于知识青年素有爱国之志,加上国际形势有利和国民党各方的努力,报名人数迅速达到13万。青年军共编成9个师,分驻南方各地集中训练。青年军的管理训练与国民党一般部队相比,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1946年秋,是批青年军大部复员。  相似文献   

18.
上山下乡梦幻曲(长篇纪实文学连载)小婵,菲菲第五章知青"返城"潮1、浩浩大潮始于涓涓细流1979年是北大荒知青"大返城一的一年。在这一年,原先被煽的"惊天地、泣鬼神"的"铁心务农"、"扎根边疆一辈子"的口号,被几十万知青毫不犹豫的南下脚步,"连根拔掉...  相似文献   

19.
春暖花开的四月,是本单位知识青年的主要下乡月.各项目组奔赴各地现场调研。我们这一路的几个知青,都是“好学生死读书”出身,像我就经常闹些指着茭白当水稻的笑话。不  相似文献   

20.
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沈葵编者按:“当代史研究”,专栏是由当代安徽研究所和《安徽史学》杂志共同创办。当代史是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它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欢迎学界同仁赐稿。50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