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物》1972年2期《湖北京山发现曾国铜器》一文中报道出土的一件铜鬲,铭文“佳黄□□用吉金乍(?)”。原文(?)作隶作鬲,然细审(?)字与鬲字不合,应隶为缶。乃宝字之省。《说文》:“宝,珍也,从它玉贝,缶声。”金文中宝字缶即作(?),如康侯鼎、服尊、效父毁、师(?)(皀殳)等。容庚《金文编》陶字云:“(?)父盉假(?)为宝”。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  相似文献   

2.
说“柙”     
孙机 《文物》1980,(10)
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所出第三十二号遣册简云:"大柙一枚"。案柙字《说文》训"槛也",并非随葬用的器物,所以显系同音假借之字。《文物》1976年第10期所载《考释》谓大柙即大(木大一皿),接近正确。(木大一皿)字《说文》木部谓"酒器也,从木,盔声";而口部"从口,(大一皿)声"的(口大一皿)字,"读若  相似文献   

3.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20,(9)
正中国金石礼器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来铜器,尤其以宣德三年(1428)铸造的鼎彝最为珍贵。《宣德鼎彝谱·杨荣原序》(清嘉庆十三年张海鹏辑录文彭《墨海金壶·宣德鼎彝谱》)称之为"诚谓天朝之伟器,昭代之尊彝,在宗庙则与瑚琏并珍,在朝廷则与球琳同宝"。嘉靖至万历时期收藏鉴定大家项元汴《宣炉博论》一文称"虽三代、汉魏之器亦当退舍","与南金和氏璧同价"。  相似文献   

5.
栾书缶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瓯燕 《文物》1990,(12)
栾书缶是传世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栾书缶最早见于著录是1941年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一书,其时名为(?)兄缶,并云双剑够藏有照片。1957年,双剑誃刊印《商周金文录遗》,发表了铭文照片。1958年,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正式定名为栾书缶,对该器的大小、形状、铭文作了详细描述,并考定铭中栾书是晋国的执政者。记:"栾书一称栾武子,一称栾伯,以鲁成公二年(前589年)。将下军,从郤克败齐于鞌,四年将中军,十六年败楚于鄢陵,几于射杀楚共王,十八年(前573年)卒。执政几十四年。"又引区照文的考  相似文献   

6.
《东南文化》1988年3、4期合刊发表了《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同期又刊出张敏、周晓陆两位先生的研究文章:《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及其意义》、《北山四器考》(以下简称《四器考》),读后得益匪浅,颇受启发.但遗憾的是从《报告》公布的铭文看,我们似无法得出此墓是吴王余昧墓的结论,所谓“尸祭缶”亦非吴国铜器.今以管见所及,从铜器铭文考释的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以就正于原作者和读者. 一 先讨论4器铭文, (一)、缶盖 铭文31字,隶定如次: (?)(徐)(句页)君之孙利之元子次□, (内圈) 择其吉金,自乍(作).(盥)缶.(?)(眉)寿无(?)(期),子二孙二,(中圈)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说文》同形偏旁归属异部现象的梳理,阐述《说文》中许慎述及的立部属字原则"同条牵属,共理相贯""共理相贯"是核心、是主旨,在"共理相贯"的基础上考虑"同条牵属".过去往往因为《说文》是所谓形书,强调"同条牵属""据形系联",而对"共理相贯"的特征揭示不够.  相似文献   

8.
释“錍”字     
顷读《文物》今年第8期《太原检选到土匀錍》,作者在铭文解释中,独于"錍"字无说。这个字在秦以前器物上实为首次出现,尚未见前人著录。《说文》以下诸字书上的錍,义或为斧,或为箭鏃,或为农器,都与土匀錍字义不合。这个战国时的"錍"字,即"(卑瓦)"字的异体。《说文·瓦部》:"罂谓之(卑瓦)"。徐灏《说文注笺》:  相似文献   

9.
《文博》202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命》第2号简:"先夫=(大夫)之■"中的"■"当为"风"字,指遗风、风范。"唐子仲濒儿"盘、匜上的"■"字、"■"字和《国差缶詹》上的"■"字以及齐陶文上的"■"字都可释为"■";"■(风)月"是物候历中对正月的称谓。  相似文献   

10.
殷商后期较早阶段的铜器铭文都很简短,仅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标明器主的族氏或祭祀的对象;较晚阶段出现记事性内容,字数有长到四十多字的,如小子(?)卣。传世与出土的具有长铭的商代铜器不多见。过去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重要的商代长铭铜器流落海外。近年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商代长铭铜器偶有发现,如安阳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的毓祖丁卣、(耳口)簋、小臣缶方鼎,也是商代长铭铜器。这三件铜器的器形、花纹特征与商末帝乙、帝辛时代的青铜器一致。三器的铭文均见著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普遍认为,《字林》继承并发展了《说文》,在字书发展史上有重要贡献,分析《字林》的贡献,则必须对其具体的释义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文选》李善注引《字林》共138条,通过这138条引文,可以详细了解《字林》对《说文》继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字林》释义义的继承体现在继承《说文》释字义的同时,对《说文》的脱字有所补充,且加反切音注;《字林》补充《说文》未释之字形。总之,《字林》对《说文》的发展体现在对释义的发展、对释字词的增加、补《说文》音注之不足、纠正《说文》释义之失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罍、缶辨正     
在各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中,罍和缶是常见的铜礼器,其名称与文化属性显然有别,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但由于二者器形相近,在一些考古报导或论文中常常出现把二者混为一谈的现象,主要是往往把缶误称为罍.兹举近几年来数例如下:1977年第3期《文物》报导湖南湘乡墓葬中出土的铜器,简报将缶称为罍.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城”字,始见于西周铜器铭文,字形作(班簋)(散盘)等,从成声,与《说文》籀文同。其形构已极为繁复,它的形成自然应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字的形符  相似文献   

14.
正康熙通宝满汉对文"昌"字湖广武昌府局铸造。是康熙时期各地方铸局中铸币版式最多的钱币。笔者曾在《江苏钱币》2011年第三期发表《康熙通宝满汉对文"昌"字版式分类》一文、介绍各类版式60种。而后又在《江苏钱币》2012年第三期发表《康熙通宝满汉对文"昌"字版式补遗》一文介绍版式20种。近两年来,笔者又收到一些新的版式,连同过去所收到的一些剪边、私铸小钱,  相似文献   

15.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有孙作云先生"说天亡?为武王以前铜器"一文,改大丰?名为天亡?,以"不克"下一字释"气"证明本?是灭商以前的铜器.同年第9期本刊又发表了唐兰先生对这件铜器的介绍,定其名为"朕?".大丰?、天亡?、朕?名虽不同,而器则一.今细审其铭文,觉得它既不是武王时器,更不是武王灭商以前的铜器.兹将个人管见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文简论》一文首次刊布了15种铜器铭文,内容十分珍贵。其中有1件簋,铭文中的作器者被作者释为“中播”,称此簋为“中播簋”。我们认为“播”应释为“弊’。西周散氏盘铭中有地名(?),旧多释为“播”。张亚初先生最先改释为“敝”,李家浩和李零先生将此字及包山楚简中从“敝”的字释出。这些考释是非常正确的。獘字下部从“犬”应没有问题,上部所从可视为散氏盘“敝”宇的省形,与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乙前》63下蔽字所从“敝”形近。《说文》犬部:“獘,顿仆也。从犬敝  相似文献   

17.
瓶谈     
丁山 《收藏家》2013,(11):51-58
瓶,形声字,旧为薄经切,平声,青韵,也就是说应该读作"冰"。金文中写作,即两个"人"靠在一起,曰"并",从缶。《说文》中写作从瓦,解释做"汲瓶也"。因此,这两种古文字都是"冰"字音。其实《六书通》写作,读"平"字音,从缶,《方言》曰:"缶其小者谓之瓶",反而跟如今的读释更贴切些。"汲瓶"的出土记录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大抵是个尖底、小口、有系的缶,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月下旬,我在北京见到《蔡侯朱缶》、《新绍戈》两器照片和用铅笔磨擦出的这两器铭文,以及仲卿同志据之写成的《湖北襄阳专区发现的两件铜器》一文(见本期64页)。当时我曾向《文物》编辑部提出要求,将拓本带回广州摹写,并写一篇稿子,承蒙同意。回来以后,为事所牵,日久已将此事淡忘。最近始重理两摹本(图1、2),考虑  相似文献   

19.
铜器辨伪浅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器辩伪是文物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伪造古铜器始于宋代。宋王俅的《啸堂集古录》、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皆有古铜彝器辨伪说。但溯其源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赝鼎的传说。《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赝鼎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所以应该说,伪造古铜器始于春秋。铜器的仿古作伪始盛于宋代。准确地说,当时主要是仿制,是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士大夫阶层出于对古代青铜器的仰慕而大量仿造,是当时崇古好古复古之风的一种表现。元、明、清各代也均有仿制。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人纷纷来华  相似文献   

20.
“集醢”考     
本文在详细分析字形演变的基础上,对安徽寿县朱家集铜器铭文所记楚职官名中的"醓"字做了考释,"集醓"的职掌与《周礼》"醢人"相当,是楚国掌管会集各种肉酱的食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