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訾翔宇 《文史月刊》2008,(11):64-64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访问中国时曾问鲁迅谁是中国最好的散文家,鲁迅毫不犹豫说出是“周作人”。 在那个“南鲁迅,北知堂(周作人)”的时代,周作人的学识一度被多数人认为超过了鲁迅。 他在北平八道湾的书房苦雨斋是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徐志摩、梁实秋等人梦想的圣地,他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乌篷船》、《买墨小记》、《冷开水》则让无数中国文人包括梁实秋和余秋雨感叹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春风化雨育人才梁实秋的名字,是和鲁迅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现今大陆中年以上的知识分子知道梁实秋的人,当年都把其看作是鲁讯痛打过的资产阶级“落水狗”。这个看法显然受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梁实秋诚然不是左翼文人,但抛开政治因  相似文献   

4.
提起梁实秋,大家一定会想起鲁迅那篇名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著名杂文,想起他和鲁迅之间那场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大历史公案之一”的文坛纷争。其实除鲁迅以外,梁实秋还与许多文人墨客打过笔墨官司,只不过不如“梁鲁论战”那么广为人知罢了。  相似文献   

5.
“蒋家天下陈家党”是人们对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在国民党内地位的形象概括.殊不知陈果夫还是个业余美食家。梁实秋先生就曾说过,国民党元老中美食专家有两位,“一位是谭祖安(谭延阄)先生,一位是陈果夫先生。谭知味而不知养,陈则味养兼知,允推个中高手。”  相似文献   

6.
悦读     
《旅游》2012,(3):96
《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内容简介:梁实秋先生是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流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其中"雅舍小品"更是他的代表作,先后印行了三百多版。《雅舍谈吃》是梁实秋先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相似文献   

8.
曾几何时,鲁迅作品在中学课本里是“去”还是“留”,引起多方争议。然而初中语文课本仍最爱鲁迅,其作品目前仍选用最多。先生的文章早被确认是有很高价值的经典,因为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批判具有超越时空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其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鲁迅是现代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鲁迅作品不可不读。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藤野先生》.文中着重回忆了他在日本学医的一段生活经历。作者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自己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感人的师德,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这位日本老师的崇敬、感激与深沉的怀念。该文发表在1926年12月10日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上。  相似文献   

10.
一鲁迅先生的纪念会,70年来不知开过多少次了。在中国,鲁迅至今是个大话题。概括说来,从鲁迅逝世的1936年到1980年代初,“鲁迅话题”是百分之百的“政治话题”。此后,鲁迅话题逐渐被移出政治范畴,挪进学术领域。近20多年,鲁迅话题由“在朝”转向“在野”,随即在学界与民间展开“鲁迅争议”,王朔,是这场争议的发难者。到了新世纪,“鲁迅争议”衍生了“还原鲁迅”的愿望。就我所知,不论是鲁迅的“捍卫派”还是“质疑者”,近10余年出版的鲁迅专著大幅度超越旧有尺度,试图描述真实的鲁迅。旧史料出现新的解渎,一些新的史料披露了。其中,最可注意的声音来自鲁迅后代:先有2002年周海嬰回忆录《我与鲁迅七十年》,后有2006年海婴先生大公子周令飞在交通大学的一场讲演,这位鲁迅的长孙直截了当问道:“鲁迅是谁?”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論第12章里給魯迅先生光荣崇高的評語是我们所熟識的。鲁迅先生是‘五四’以后“中國交化新軍最偉大和英勇的旗手”,“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将”,“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陣最正確、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飨鞔_地指示我们:“鲁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交化的方向”。精通中國近代现代史的苏联歷史学家叶菲莫夫在参观上海鲁迅纪念館時,对毛主席的这段壁上的题辞加以解释道:“毛主席所以給魯迅这样高的評价,这是因为鲁迅在中國革命斗争与文化事業上的偉大貢献,不但替中國知識分子樹立了卓越的典范,并且也給后一代以深刻的教育的緣故”。鲁迅先生在我國革命史上和文化史上的業績是永垂不朽的,他所遗留給后代的精神宝藏,足供我们每年在紀念他的時候、赋予新的意义作为典范而認真去学習。在交化科学界“百家争鸣”的高潮行将到来的今天,紀念这位中國革命史文化史上的巨人是特別有深刻意义的。把歷史科学当作  相似文献   

1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有名诗句。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全部人格的体现。我以为,它同时也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崇高的思想根基,充分而深刻地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我所接触的人中,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鹏,的确算是一个在地方志战线上“埋头苦干的人”,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看到他主编和撰著的大大小小薄薄厚厚的二十多本著作,看到他主持的佛坪县地方志办公室、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先后荣获的省级先进单位称号荣誉,看到他主审的二十多部专业志书,我由衷地敬佩这个貌不惊人、业绩突出的修志同行。  相似文献   

14.
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二桃杀三士’并非僻典”。但它却让许多名家在这个并非僻典的“二桃杀三士”上屡栽“跟斗”。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文学家,翻译家。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等散文小品集,并译有《莎士比亚全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梁先生中年以后的作品,文章在平朴中显丰厚,于精约中见开阔,多有余味而耐人咀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藏品中,有一盘珍贵的录音带,是当年闻名于西南联大的“四小姐”张充和女士所录的梁实秋先生的谈话。在录音里,梁实秋讲述了他和老舍先生同台说相声的趣事。“那回演戏是劳军,是压轴的戏。我表演的是跟老舍两个人‘伺候大家一段相声’。不过,我们那段相声也很精彩。精彩的缘故呀,就是我们都不会说,临时表演得很成功。我记得,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当我们练习的时候说好了的,不许拿扇子真打脑袋。老舍说,说相声非得把扇子拿出来在脑袋瓜上打一下。我  相似文献   

17.
一王国维是近代一位有名的学者。鲁迅先生称他“是老实人”,认为“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郭沫若同志推崇他是“新史学的开山”,“很有科学头脑的人”。王国维在古文字、古器物、殷周制度及西北历史地理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他对于古典文学和古典戏曲的研究,也有突出贡献,至今犹为人们所称道。但是,王国维却在1927年突然自杀了。  相似文献   

18.
凡读过鲁迅日记与书信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个年轻友人徐诗荃,即1999年5月在北京逝世的我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从1928年5月开始,他们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此后八年的《鲁迅日记》里,三百多处提到“徐诗荃来”或“得诗荃信”。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梵澄是受鲁迅先生宠爱的学生”。而许广平却对“此公”颇为不满,甚至说他“磨  相似文献   

19.
去年,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出版了《鲁迅与我七十年》的著作,“再说几句”透露了罗稷南问“鲁迅如果活着会如何”以及毛泽东对此的回答。周海婴心中十分忐忑,“由于这段对话属于‘孤证’,又事关重大,我撰写之后又抽掉”。幸而有王元化先生的鼓励,“再说几句”才成为《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的一部分。此书出版后,一石激起千重浪。谢泳先生在《文史精华》2002年第6期发表文章认为,在1957年那样的形势下,毛泽东以他政治家的身份,说出罗稷南所讲那样的话,在逻辑上不合理。事已至此,“孤证”也几乎无据了,似乎“再说几句”也该成多余的几句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手稿在﹃文革﹄中曾遭江青劫掠叶淑穗1966年我们国家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这场浩劫中,鲁迅先生手稿也没有幸免。由于运动来得异常迅猛,公检法被破坏,不但人身没有保障,国家文物也有时刻面临被毁坏的危险,在这关键时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