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想我们一个人一生都有三个亲人。一个是生他的母亲,第二个是他的故乡,第三个是他的祖国。我们许许多多人都来自于遥远的西部。我在此选择的是对第二个母亲进行描写,对故乡的怀念。”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立于讲台,深情朗诵起了自己的诗作。  相似文献   

2.
到现在我也很难相信Allan不在了。今年生日他还发短信来说,不想做第一个祝福的人,却希望做在彼此生命中都能留到最后的人。这几年,我们的交往就在春节和生日祝福短信里,但我并不觉得疏远,一切都好,何必叨扰。客居异乡,每个老友都是一盏神灯,知道可以随时召唤,更舍不得用。他结婚没邀请我,但婚完那个春节见了个面。  相似文献   

3.
张兰予  汤菁 《风景名胜》2009,(10):118-119
见到Markus,是在上海的一家小咖啡馆里。他一脸和气,非常健谈,尤其是谈及他服务于瑞航33年中所见证到的点点滴滴,这使初次见面的我们一点没有了拘谨。也许也正是他的温暖笑容,向我传递了一个瑞航人的精神气度,也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瑞士航空所提供的温馨服务。  相似文献   

4.
翻开吴琦幸先生的《王元化晚年谈话录》不几页,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西方18世纪的启蒙著作。在王元化先生生命的最后一年,当他重新谈及年轻时代的自己,谈及中国的启蒙运动“五四”,谈及鲁迅,谈及卢梭,这位沉静、深厚并极具反思精神的老者仿佛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与暮年歌德执手相望:历经生命的苦难,他们在耄鬃之年都进入了一种和谐及平静。  相似文献   

5.
1月3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了"2008年《社会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一年一出的《社会蓝皮书》备受各方关注,本刊采访了《社会蓝皮书》的主编、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教授,请他解读了一些与当前中国社会形势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现代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熊十力因创立新唯识论哲学体系,饮誉世界。他与国共政要的交往,知道的人却不多,现居住北京的熊十力长女熊幼光女士曾多次向笔者谈及,这里特披露几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廖楠 《环球人物》2013,(2):29-30
延参法师见到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来采访我,我很感谢,但我是一个不具备代表性的人,我是很多幸运集合在一起的人。"当过记者半路出家延参法师1962年出生在山东,却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北话,网上有传他是大学本科毕业,但他本人对出家前的经历不愿说,只是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成绩不好";出家前曾经在一家地方杂志的编辑部工作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边征民,已经是84岁的耄耋老,虽然他满头银丝,并在早年失去左眼,右眼视力仅0.3,且双耳接近失聪,但却依然精神矍铄,谈及往事,声音洪亮,口若悬河。他能记得往事中的诸多细节、时间、地点、人名,这除表明他的记忆力惊人外,也让人深感他是个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心存关注之心和热爱之情的人。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之后的第3天,四川成都的建筑师刘家琨率领他的家琨设计工作室同事分头前往震区一线,开始对受灾地区房屋损坏情况进行调研。在收集大量现场资料之后,他们在Google地图上制作出了"汶川地震房屋受灾情况"地图。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36年,毛泽东接受斯诺采访时说,中共一大的“组织工作中,起领导作用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人都是当时中国知识界最出色的领导人”。时隔9年,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再次谈及陈独秀,他说:“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却总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独秀才从尘封的历史中走…  相似文献   

11.
祝彦 《文史天地》2012,(1):13-17
高语罕(1888-1948),原名高超,安徽寿县人。他是中国现代史上和中共党史上一位重要人物。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斯诺谈话谈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在德国也有党的支部,成员中有“高语罕、朱德、张申府”。只是由于高语罕人生的曲折沉沦,淹没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中,使其几乎被今天的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12.
正父亲王聿先(1909-1997)离开我们已有19个年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从1937年投身抗战,到1997年魂归道山,60年革命生涯中,在新四军浴血奋战那段时间,是他晚年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他讲陈毅伯伯对他的关怀,谈皖南事变后伴囚叶挺将军的遭遇,说上饶集中营被关押的经历。但很少谈及他自己的作为。  相似文献   

13.
夏商周年表的公布,标志着二百多人参加、历时五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是大家都很高兴和自豪的。不过当我们庆祝胜利的时候,我自己很清楚,我们取得的成绩与预期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还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 2000年 11月 17日举行新闻发表会不久,就有学者提出,断代工程预定的商前期年代学目标是建立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但年表中从商之始年到盘庚迁殷之间却是空白。安阳洹北商城是断代工程进行过程中一个重大发现,但其为何王所都、其年代与花园庄分期标尺中的何段相当,工程并未提出明确意见;早期夏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诅咒中国“分裂”,扬言再次侵华谈及日本的反华人物,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东京都知事、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数十年来,他声嘶力竭地攻击中国,成为日本最臭名昭著的右翼反华代表。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中华遗产》2011,(9):8-8
“北京在老舍笔下永恒。”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目前在上海演讲时说,谈及某位作家与某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会立即想到老舍和北京。他说,老舍的小说让读者感受到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别样美丽,  相似文献   

16.
吴迪 《文史春秋》2006,(10):64-64
仔细研究董必武同志的言行.不难发现功勋卓的董老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革命家兼诗人,而且还是一位少有的“清官”。他生于1886年,寿至90高龄。自1921年参加革命工作后,无论何时何地,他事事处处都为国家着想,替人民分忧,自觉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之中。人们尊敬他、怀念他,不仅仅在于他的功绩,更在于他的廉洁。就在他逝世20多年后的今天,每每谈及董老,人们还念念不忘那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对于学习英语、研读外国文学的人来说,许渊冲教授许多人是知道的。这位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文、法文两种文字的翻译家,在他的晚年,以惊人的速度,在十多年的时间里竟出版了近十部译著。作为如此高龄的老人仍保持如此高产令人难以置信。正像中国译协副会长贺祥麟说的那样,许渊冲在中国翻译界创造了一个奇迹。然而有谁能了解到,这位享誉中外的大翻译家,在他1950年留法回国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近三十年中,即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岁月里,却因为种种干扰而不能从事他所热爱的翻译事业。每当谈及这一点,性情直爽、身体健康、说话声…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后的陈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字二庵,号养钿,湖北安陆人。父早死。兄弟二人。哥哥名宽铸,字冶堂。母徐氏,送两子读书,求功名,走仕宦道路。陈宦读书颇聪敏,幼年时即有才子之名。 1903年夏,陈宦回乡省母,路过河南,被该省学政挽留校阅试卷,作短暂逗留。恰在这时,蒙古人锡良调任四川总督,与老友林学政见了面,谈及自己的幕府缺乏人才,请林推荐。林就推荐陈,说此人才堪大用。锡良非常高兴。 陈宦回到家中,忽然接到锡良给他汇来的八百两银子,叫他即日入川。他留七百两给母亲和哥哥,自己拿了一百两搭臭干鱼船到四川。他到成都落栈后,当天即到总督…  相似文献   

19.
1961年,董必武到湖北麻城视察时,人们谈及“宋埠打洋人”之事,他亦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说“印象很深”.那时,他随父亲就读于宋埠张杰湾,常耳闻目睹外国传教士在当地的种种罪行.看到宋埠打洋人之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反抗的种子.1911年,他到麻城考棚高小为其四叔代课时,曾以此事教育青少年,启发师生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晨光 《南京史志》2013,(12):4-5
2013年10月7日,来自江苏徐州留着圆圆“蘑菇头”的音乐男孩李琦,以绝砷优势问鼎《中国好声音》桂冠。谈及自己的成巩李琦说最应感谢的是他的妈妈,妈妈虽然|文化不高,做的也是钟点工之类的工作,却十分尊重他的爱好,从小给了他一个宽松的成长空间,鼓励他在音乐舞台上展露自己的才华。李琦坦言,自己对夺冠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是妈妈的鼓励让他一路超越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