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thnic group这一术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该术语的流行与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同时,该术语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认同政治”的“族类政治化”特征。本文就这一术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流行的国情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分析,以期为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实践提供一种思路。文章认为,在理解和借鉴西方学术界有关ethnic group的概念及其理论时,如果简单地做出民族(nation)是政治概念、族群(ethnic group)是文化概念这一泾渭分明的判断,而忽视西方国家在应用这一术语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指称对象,就会因脱离国情实际而导致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误读和应用于本土研究中的误导。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提出了在西方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与“先进的西方”相对的“落后的东方”,也就是所谓的“东方学”式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它在西方国家以东方国家为对象大力推进殖民政策的过程中,已成为一种霸权话语。日本是一个东方国家,但是它在比西方国家落后几十年的状态下学习西方,并发展到以中国大陆为主要对象推进殖民政策。从日本近代文学家当时关于中国的言论当中也可以看出有类似于萨义德提出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因篇幅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借鉴萨义德在《东方学》里所提出的观点,重点围绕芥川龙之介这位作家,深入探讨他对中国的一些言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自甲午至抗战前夕,汉译日书数量一直处于各语种译书之领先地位。晚清之际,这一领先地位居于压倒性优势。民国初期,受国家政局的影响,出版业整体衰落,汉译日书事业亦大大退步。五四时期杂志繁荣而图书冷淡。战前十年堪称民国出版业的“黄金十年”,也是日书汉译的鼎盛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对翻译日书一直存有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认为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因经过“去粗取精”的中间环节,可以“力省效速”;另一方面,又觉得西方文化被日本人“咀嚼”过后,难免掺和着日本文化的“唾沫”,难得西方文化的“本相”和“真传”。清末之际,尚处“蒙昧”状态和急于求成的中国人大多怀着前一种心态;五四以后,已被初步“启蒙”的中国人渐渐倾向后一种心态。在前一种心态下,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译西书不如译东书”。在后一种心态下,留学西洋与留学东洋有“镀金”与“镀银”之分;转译东书远不如径译西书。  相似文献   

4.
程裕祯 《古今谈》2010,(1):27-30
笔者作为国防大学防务学院的特邀教授,每年都要给来华的外国高级军官讲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其中有一次,对象是“中法高级军官防务研讨班”的法国军事代表团成员,所讲题目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核心价值”,随后,法国军官们就讲座内容提出了许多问题,要求笔者解答。法国是与新中国最早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也是与中国文化最能沟通的西方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英国著名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说 :“1 955年前后在‘自由’派历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当中都孕育着某种即将露头角的东西 ,”因而 ,“1 955年这个年份”无论在东西方都是“一个转折点的标志” ,这一年以后的东西方历史学 ,都在“探索不同于传统的另一种研究方式”。① 当代中国史学虽然发端于 1 949年 ,但严格地讲 ,真正的转向也大约发生在 1 955年前后 ,因为正是在这一年 ,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胡适批判运动”———这意味着学界向民国学术路线的集体公开告别。至此 ,当代中国史学开始了它迄今 50年的崭新行程。在西方史学和中国史学再一…  相似文献   

6.
一个美国人,少年立志了解和研究中国,不远万里多次来华,毕生关心和同情中国革命,成为享誊西方的“中国问题权威”和“中国问题研究之父”。本文历述了他在中国的“蜜月”与不解情结,供读者了解和记住这位中国之友。 公元1991年9月14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医院,一颗跳动了84个春秋的心安息了。这是一颗不寻常的心,它曾在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造就了数以百计的一代中国问题专家,也曾吸引过许多要认识和了解中国的西方各界人士,其中包括几届美国总统及其国务卿…… 这颗心属于本世纪四十年代以后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被称为“美国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7.
元代饮茶习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是中国传统的也是最流行的饮料。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中国,通过多种渠道,对许多国家发生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饮茶在唐代开始流行,至宋大盛。到了元代,饮茶已成为全国各族、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夫茶,灵草也。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生民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从元代著名农学家王桢的这段话,可以想见茶在当时风行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三权分立"是西方流行的政治学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政治制度原则。书上看到很多学者鼓吹中国绝对不能搞"三权分立",我不这样认为,既然是一种国家制度,只要适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我们是可以采取"扬弃"和"批判"的态度来对待,而不是一概否定或全盘接受。我希望通过对"三权分立"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来了解其对西方社会历史的影响,寻求它的现实意义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民主”问题,是世界上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思想体系、价值观之间较量的一个焦点。自80年代初以来,西方最时髦的政治学家,乃至朝野政要们,都有一种把西方民主与“政治多元化”联系起来的偏爱,声称他们西方世界的民主制,是“多元化的民主政治”,并竭力按照这种政治模式,策动和插手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假“改革”之名,行“和平演变”之实。因此,就很有必要对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及其与所谓“政治多元化”的关系作点剖析,并揭露他们以此搞“和平演变”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多久     
最近听到的两句话都让我很吃惊。一句是一位白领小姐说的。她说她不喜欢考古,“考古和我有什么关系?”她问。另一句是朋友转述一位意大利人的话。意大利人说中国人很奇怪,总觉得自己被西方国家欺负了。对受屈辱的历史,耿耿于怀。其实,近代的中国人和当代中国人不是一回事啊。  相似文献   

11.
车振华 《民俗研究》2005,(1):255-259
中国古代文学历来有“雅”“俗”之分,这一点虽与西方文学有着相通之处,但二者在各自的文学传统中所占的比重却是大不同的,李福清先生曾准确地指出了它们的区别,他说:“西方俗文学在文学史地位并不高,时间亦不长,大约产生于17世纪,到18世纪末便停止了。中国则不然,从宋代发展到清末,很流行,不断地出版。它的地位介乎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的中西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8世纪无论在中国史中。还是世界史克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其间,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一康乾盛世。西方主要国家经历着由商业资本主义向工业革命的过渡。在这一百年里,既有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有西方使节的东来。但是,双方更直接、更经常的接触却是通过贸易。由于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渐形成,中国与西方国家处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正是在这场清政府没有意识到的“商战”里。中西力量对比的天平,从平衡悄然倾斜。它深刻地影响了下一个世纪中国的历程。本立拟从…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人文之间——关于现代史学建设路向的一点思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历史科学之观念兴起于20世纪初,大盛于“五四”以后。它原是西方近代科学和历史理论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但在具体理解和运作上,又有两种不同的路向:一以自然科学为比照模式的“科学化”;一以西方社会科学(在当时主要是社会学和经济学)为参照系数的“科学化”。此两种治学路向,蔚然已成现代中国史学之主流。而对此风气持保留态度的,则另有钟情于新人主义的一派,其方法上倾向于以人阐释与科学实证相结合的治史途径。上述三派对西方现代史学和中国传统史学俱各有所承,剖析其方法论的内涵结构与特点,是一件很有意义之事。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化”与历史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多年来,在国际学术论坛上,出现了关于“现代化(或称近代化)”问题的讨论,诸种关于“现代化”的论著充斥于市,形形色色有关“现代化”的理论时有所闻。这种“现代化”论滋生于资本主义世界,流行于西方学者和政客之间。当前,我国人民全力以赴为之实现的“现代化”概念与流行于西方的“现代化”有无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曾先后经历过“现代化”,它留给人类的遗产是什么,有无可借鉴之处,要有,又有哪些?本文拟对此作些探讨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大陆进行空前绝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人人每天都要高举并且诵读一本《毛主席语录》,同时用以声讨、批判“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可是鲜为人知的是,1967年至1968年在香港以至东西方很多国家却广为流传一本与《毛主席语录》开本、封面、版式大体上一模一样的《刘主席语录》,其中辑录了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一系列重要言论.  相似文献   

16.
八破是一种流行于19世纪的中国画。这种迥异于文人画而具有维视觉错觉特点的写实绘画类型,源自中国传统艺术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一定的影响。八破艺术的流行也是社会急剧变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邱思达同志在“宋钱举要”一文中(《中国钱币》1983年第二期)提及南宋“临安府行用”钱牌,说它是“历来古钱中从没有过的一种特殊样式”,并题诗一首,很觉有趣。南宋钱牌确实很特殊,所以也很引人注目。因其不见干正史,因而对它的发行也就有不同的猜测。一种说法认为它是一种汇票性质的东西类似唐代的“飞钱”,以便于出远门携带,元末孔齐之言最有代表性:“贯以致远,最便于民。”但钱面明文“临安府行用”,带出  相似文献   

18.
<正>科举制度是符合条件的民众通过竞争性考试,获取国家品阶官位、社会荣誉地位的一项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在我国由隋代至清代存在了1300年,在韩国等国家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西方也对其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所影响。20世纪末,人们逐渐认识到科举的价值所在,对科举的研究日渐勃兴。正是在此背景下,“科举学”正式被提出了。一、“科举学”的提出与确立(一)“科举学”的提出。1992年,  相似文献   

19.
丝绸,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它很早以前就输送到了西方。根据古代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著作,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时,西方已经把中国称作“赛里斯”。“赛里斯”是由希腊“赛尔”一词而来,“赛尔”是蚕丝的意思。“赛里斯”即是“丝国”。既然称中国为“赛里斯”,说明中国丝绸在当时已输入了西方,也就必然出现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此外,印度憍胝  相似文献   

20.
美国学界的“非西方中心”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义德的《东方学》揭示了西方的东方学中长期存在的“帝国主义真相”.这就是通过对中国“特殊性”的考察来证实西方的“普遍性”和“中心位置”。以后,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了被柯文称之为“中国中心观”的研究取向。本文认为,尽管有的学者受国际反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的鼓舞,试图建立一个非西方中心的历史研究模式。但他们在力图把西方经验局限于“地方性”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共同规律。因此。要真正摆脱“西方中心论”和各种形式的“地方中心主义”,必须克服各种偏见,培养一种“非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