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凡到过金门的人,无不为村头一尊尊站立的石狮而感到新奇,其一反常态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当地人称这些石狮为"风狮爷"。在内地,石狮都是伏卧的姿态,传统民居门口的狮子,雌雄相对,雄狮玩球,雌狮育崽。但金门的风狮爷则几乎都是单立独处,少有成双成对者。风狮爷最奇特的就是其造型:首先是将身体挺直、拉长如民间狮子舞中的站立姿态,远望如同一根根石柱;其次是巨口常开,或露齿,或吐舌;第三是前足所持物品多样,有的怀抱彩球,有的令旗在握,还有的持笔捧  相似文献   

2.
论俗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目前的民俗学研究中,“俗信”(或称“民间俗信”)还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在为数不多的涉及俗信的研究著述中,对俗信的理解和给出的定义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陈庆泛 《神州》2012,(5):12+14-12,14
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大多衍生自民间信仰。杨府侯王信俗是温州地区历史最为悠久、信众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俗神崇拜,是温州民间信仰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要解读温州民间传统文化,离不开杨府侯王信俗。本文主要从各地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梳理杨府侯王信俗在温州不同地区的演变进程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及民俗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其中浸淫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民间信俗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清流县东坑村民间信俗活动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在一代代历史传承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民间信俗已演变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活动。本文以东坑村民间信仰和民俗活动为例,探析儒家文化对民间信俗活动的影响以及民间信俗活动对当下社会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道德教化功能,进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和大众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狮文化源远流长.自东汉明帝西域真狮人贡及佛教传入至今.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都得到广泛宣扬。而石狮文化作为中国狮文化的一个支系.在福建更是异彩纷呈,随处可见,有以“石狮”命名的石狮市和素有“中国石雕之乡”的惠安县.各种建筑中的“石敢当”、石狮子,以及民间活动中的舞狮表演等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谢惠雅 《南方文物》2009,(3):162-164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一脉相承,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被称为“红砖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7.
王熹 《民俗研究》2013,(3):150-154
由澳门理工学院、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和澳门海事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醮会道释:港澳朱大仙信仰展”暨“中国渔民信俗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月20日至23日在澳门理工学院举行,来自内地、台湾、香港及澳门两岸四地的专家学者共40余人与会。会议收到论文及摘要17篇,按内容主题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朱大仙信仰研究;第二类是中国渔民信俗及天妃(后)与妈祖信仰研究;第三类是“非遗”及保护研究;第四类是地方信仰研究。这是首次针对港澳渔民社群特有的朱大仙信仰以及中国渔民信俗研究而举办的小型专题学术研讨会,展示了与会专家学者对朱大仙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开展综合研究打下了基础,而与会议同期举办的朱大仙珍稀文物及醮会仪式的展览,更为深入研讨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多珍贵的图片和实物。一、研讨会的内容与重点  相似文献   

8.
狮子是外来之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中原地区的狮子主要是作为贡品自西域各国输入。秦汉时,人们对狮子非常陌生。狮子入华滥觞于汉代,在元、明时期达到高峰期。明末清初,贡狮活动基本停止。随着西域各国大量“贡狮”,宫廷对狮子的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贡狮”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促使了“却贡”等不友好行为的发生。在民间,人们对狮子的崇拜日渐盛行,衍生出中国狮文化。  相似文献   

9.
漳州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积累,形成富含闽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古建筑屋顶上的剪瓷雕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它以泥塑形,瓷当衣,自宋以来,经历数百年,广泛流传于闽南、粤南、台湾、金门等地区,装饰于寺庙宫观、老厝宗祠等老式建筑物最醒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风狮爷     
《民俗研究》2014,(1):F0003-F0003
凡到过金门的人,无不为村头一尊尊站立的石狮而感到新奇,其一反常态的造型令人过日不忘。当地人称这些石狮为“风狮爷”。  相似文献   

11.
谢凡 《旅游纵览》2013,(9):40-43
传奇的历史 关于狮子岩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斯里兰卡年迈的老国王,对后妻嫔妃所生的幼子宠爱有加,想把王位留给小儿子.但国王的大儿子不甘拱手让出一切,做为长子,更不甘对乳臭未干的弟弟俯首称臣.他心一横,发动政变,杀掉了自己的父亲,自己做了国王.公元447年,这位弑父登基的国王——卡西雅伯为了逃避弟弟莫加兰的报复,离开了原来的首都阿努拉达普拉,选中了离首都约70公里的狮子岩,决定把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作为统治中心,建立属于自己的王朝和宫殿.  相似文献   

12.
少年狮子王     
黄伟斌 《华夏地理》2001,(1):118-126
"'五洋捉鳖醒狮'表演开始!"欢快的锣鼓声响起来了,8岁的焦展飞把一面大鼓敲得震天响,两根鼓槌在他手中上下翻飞,变出各种优美姿式.10岁的锣手谭展鹏一手握定铜锣,一手击槌.8个钹手各具神态,5岁的小黄煦弓着马步,双手挥钹,和着锣鼓击打,脸上一副正儿八经的样子.唯一的小妹妹,7岁的谭诗苑毫不示弱,那钹也打得声声和鸣.在锣鼓钹声中,小狮子跃上由30多根2米多高的铁桩造就的"崇山峻岭"、"万丈深渊".小狮子要"攀山越岭","探险飞崖",通过观望、出洞、下山、探腿、过桥、戏水、望月、飞越、转体、惊青、吃青、吐青、酸青等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狮子出山捕猎的艰辛以及得胜后的喜悦.16岁的"狮尾"谭立权和12岁的"狮头"黄礼天,把一头雄狮的跳跃、攀高、下探的形神表演得维妙维肖.  相似文献   

13.
Lion and Yak Dances in TibetLionandYakDancesinTibet¥bySinyungPuncogTheLionandYakDances,imbuedwithstrongnationalflavoranddisti...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东传与中国的狮子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境内不产狮子动物,但关于狮子的文化艺术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这种产自异国他乡的动物之所以受到中国民众的青睐,与它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ern African Khoekhoe and San folktales through discussion of a specific nineteenth-century tale. Indigenous meanings embodied in the selected narratives rather than in Khoisan trickster tales in general are sought by explication of highly significant words and phrases.  相似文献   

16.
17.
18.
沧州铁狮子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及测试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沧州铁狮子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为我国室外大型铁质文物的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针对文物本体保护原则和铁狮子特有的结构形式,提出了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指导思想,构造了系统的总体框架,深入研究了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子系统,对传感器进行选型,优化配置数据采集硬件系统并运用LabVIEW开发了专用的数据采集系统软件;开发了数据管理子系统,运用SQLServer建立中心数据库,运用Delphi设计了数据管理的用户操作界面,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程序;运用MATLAB开发了基于ANSYS的铁狮子结构专用有限元分析模块,并初步探讨了结构的安全评定方法;通过Delphi软件建立系统集成平台,统一协调沧州铁狮子健康监测各子系统共同运行,编制了包括结构分析软件ANSYS、MATLAB等在内的所有相应接口程序。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沧州铁狮子结构健康监测试验,试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试验监测数据能够反映结构基本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丁送来 《收藏家》2008,(9):27-32
2008年7月15日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幕的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中有一件唐代长沙窑褐绿彩绘狮座诗文瓷枕(图1)非常引人注目,它造型别致、装饰精美、器形小巧,为长沙窑瓷枕中之极品。高7.3、长13.1、宽8.1厘米。青釉、灰白胎,枕面与底座均为长方形,中一卧狮承托枕面。枕面为长方八角,两端是褐绿彩六边几何图案装饰,  相似文献   

20.
The Lion Salt Works are the last standing buildings of the open-pan salt industry that dominated the mid-Cheshire valleys of the rivers Weaver and Wheelock in North-West England. The site had been in the hands of the Thompson family from 1856, when the first works the Alliance Salt Works began. The Lion Salt Works occupied an adjacent land plot and ran from 1894 until their closure in 1986. The site opened with a small museum, but despite the continued campaigning of the Lion Salt Works Trust over the next 25 years the majority of the buildings remained in a dilapidated state. The site was closed between 2009 and 2015 as the buildings were restored and reopened as a museum, conference facilities and café as part of a project funded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Heritage Lottery Fund, Cheshire West and Chester Council, Manage+, WREN and Historic England.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s part of the pro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detailing how salt was made at the site, the development of salt-making in Cheshire, the archaeology uncovered on site and the Thompson family business. It finally concludes by examining the Lion Salt Works place in a wider landscape of the Cheshire salt industry and the chemical industry in North-West Eng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