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泉诗话     
龙泉山,濒临梁子湖畔,象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武昌县的东南壤,向来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著称.汉代称龙泉山为江夏山,唐代更名为灵泉山.相传古有“灵泉大旱不涸,天阴则云雾覆其上,色碧味甘”之说.宋代张文渊《灵泉龙池》中,有这佯的诗句:“龙池春水盛,还望云烟连.百亩风潭阔,一川幽鸟眠.金鳞时出没,绿草更襟环.”  相似文献   

2.
遂宁灵泉寺     
遂宁城东5公里、涪江东岸有灵泉山,“数峰壁立,绝顶一泉,绀碧甘美,不溢不涸”,古刹灵泉寺因而得名。“灵泉胜境”为遂宁十二景之一,峰峦耸秀,古木参天,历朝诗人墨客多有登临寄兴之作,明代扬瞻曾以“森森松柏填云谷,隐隐楼台入翠微”句,盛赞灵泉山寺之清幽。灵泉寺始于隋开皇初(581年),名资圣院,清康熙年间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在《题灵泉寺》诗中称:“千载灵泉古道场,唐朝名胜冠诸方”,可见寺院在唐时已负盛名。宋代更名为“长松寺”,南宋乾道年  相似文献   

3.
龙泉山古今     
古之江夏县,今属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在江夏区境内,有一座汉代称之为江夏山的山峦。据《江夏县志》载:汉代有个名叫朱桃仙的人善卜地,一日他寻“龙”觅他至此,见两岸如门环(注:原樊口闸未修时,梁子湖水直通龙泉山内,有港汉能行船),此峰愕二巨石似懈兽状,山上有泉,大旱不涸,色碧味甘。朱桃仙连声赞道:“此灵泉也。”又据胄代宰相李溪在《灵泉记》中写道:“泉以灵名,非有较龙之与外,而后为灵也,以山能兴之雨,致风而始为灵耳。”从此江夏山改名为“灵泉山”了。又因这灵泉山系由天马峰、玉屏峰两条山脉所级成,从西向东连…  相似文献   

4.
“楚昭园”,即楚昭王朱桢的陵寝;明陵群,即昭王以下所嗣的诸楚王、郡王、王妃的陵寝。一九六二年湖北省人委公布的保护名称则统称“明代王墓群”,它位于武昌县龙泉公社灵泉山。《明史》卷116:“楚昭王朱桢,太祖第  相似文献   

5.
明朝,在湖广武昌府江夏县,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土地官司。一方为明藩楚王,另一方为江夏县灵泉山内住户。官司有烦皇帝圣听,甚至批旨,谓之“惊天”;住宅强拆、祖坟被掘,谓之“动地”。这场土地官司从洪武十五年(1382年)到嘉靖十五年(1536年)相持154年,历经九个回合,占了整个明朝276年的一半时间.  相似文献   

6.
建窑是宋代著名黑釉瓷窑之一,遗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池墩村。它是应宋代“建茶”(龙凤团茶)的风行而兴起的以烧造茶盏为业的瓷窑。它烧制了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纹如兔毫,称为“兔毫盏”。 二十世纪初,建窑遗址出土的兔毫茶盏东传日本,在陶瓷学界激起了“天目茶碗”的研究热潮。其结果,在日本的陶瓷研究大系中,建立了一个以宋代建窑为主,包括同时代中国、朝鲜、日本其它瓷窑生产的黑釉瓷碗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天目’。 . 晚清以来,建窑遗址出土了底足刻有“供御”,“进(王戋)”字样的兔毫盏实物,说明宋代建窑曾经烧制过供宫廷御用的茶盏,这是建窑史上一件前所未闻的大事。其后,随着人们对这一著名瓷窑的实物遗存有了更多的了解,提出了一系列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其中  相似文献   

7.
陈莹 《福建史志》2014,(1):54-56
泉山,位于屏山东麓,又称冶山,是福州城垣的发源地,福州第一座王城“冶城”就从这里拔地而起,因多泉故又名“泉山”。泉山后有欧冶池,又称剑池,相传为越王铸剑之处。其时的冶山花木茂盛,古榕苍翠,从上而下九曲流饬,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是茶的故乡.宋代时尚“斗茶”,人们对饮茶的器具比唐代更加讲究,不仅讲究它的功用、造型、外观,它的质地也由陶或瓷发展为或金或银.耀州窑作为北方著名的青瓷窑口,在这时也为适应社会时尚的需要,生产了一批陶瓷茶具.本文就部分宋代陶瓷茶盏作简要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龙泉山,古称夹山、江夏山、灵泉山,历来奉为仙居福地.自汉以来,有诸侯藩王、士宦文人,或在此土生土长,或慕名迁居到此,或来此游历观光,或卒葬于此,以不同形式留下印记,现将见于经传的人物印记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平泉山居是晚唐洛阳地区最为重要的园林之一,花木种类繁多,但迄今尚未解读。此园植物见诸唐宋文献记载的有69种。本文采用植物考据法共考释出59种、存疑10种。同时,分析了植物的地理成分,进而推测平泉山居的植物造景特色及其成因,以及造园艺术和新品种培育技术对唐宋洛阳园林的深刻影响。平泉山居植物造景以原产亚热带尤其是江浙地区植物为主,归因于园主人长期游宦江浙地区,吸收了江南园林的造景手法。受其影响,宋代洛阳园林也有大量采用亚热带植物做法,且重视新园艺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1.
<正>镜背铭文有产地、铸镜作坊字号,甚至是价格等信息是宋代铜镜的特点。此类铜镜的产地以湖州最为著名,湖州镜存世和出土数量最多,其他产地还有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成都、吉州(今江西吉安)、饶州(今江西鄱阳)等。学界对这类铜镜的称呼有“纪地镜”“铭文镜”“牌记镜”“商铭镜”“商标名号镜”“商标字号镜”“官私作坊铭文镜”等。这类铜镜注重实用,多素背无花,在宋代流行甚广,数量庞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体现,更是宋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张小也 《清史研究》2012,(3):126-135
明末清初,湖北江夏有人编纂了《灵泉志》一书,①它围绕明代楚藩强占灵泉山(今江夏龙泉山风景区——笔者)为陵寝的事件搜集了大量文献,其中主要是族谱、文集与民间口碑传说,惜已无存。清嘉道年间,地方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铜镜延绵四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宋代湖州铜镜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在匠心独具的中国古代铜镜造型艺术领域内,它也并不格外起眼。然而,正是有了宋代湖州铜镜,才链接起中国古代铜镜铸造历史中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宋代湖州镜以其简洁大方、朴实无华的工艺特征及其商品化的经营模式而著名,湖州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铸镜中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秦文字瓦当的确认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带有文字的瓦当被人们著录、研究开始,便被命名为“秦汉瓦当”,足见人们对秦文字瓦当的关注。自宋代以来,有“唯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羽阳千岁”、“年宫”、“橐泉宫当”、“蕲年宫当”等品被认为是秦之遗物,但终难确认。许多研究家认为带文字的瓦当其时代上限没有超过西汉的。  相似文献   

15.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所写《象祠记》中的象祠遗址,近日在黔西县被正式发现。《象祠记)是王阳明先生著作中的一篇重要文章,选入了《古文观止》一书,其开篇句就说“灵博之山,有象祠焉”。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所注和贵州《大定府志》所载,“灵博山在贵州黔西县境”。据此,黔西县组织有关专家多方考证,发现灵博山就是该县素朴镇内的“麟角山”,因山下多住彝族人民,彝语又称“山”为“博”,故又叫灵博山。“灵博山”原本建有以纪念传说中舜皇帝之弟“象”的祠堂,为当地彝族先民世代供奉,后于清初吴三桂剿水西时毁掉,于…  相似文献   

16.
李天飞 《中华遗产》2020,(4):96-105
中国的神仙里,二郎神杨戬人气颇高,神职却并不高。宋代有一部《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集道教黄箓(lu)斋法之大成,里面介绍了各种祭神、拜神的仪轨。在第51-56卷《神位门》里,还开列了3600位道教神仙的大名单.其中,二郎神全名为“齐天昭惠灵显清源真君”,总排名居然只在第3296位.  相似文献   

17.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灵口之店推磨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启安 《敦煌学辑刊》2002,25(1):112-114
敦煌莫高窟第 6 1窟著名的五台山图中的“灵口之店”图 ,历来被认为是“推磨图”。笔者经过考索 ,认为这是一幅“杠子压面图”。  相似文献   

18.
耀州窑在宋代大量生产青中闪黄的橄榄色青釉瓷.橄榄色刻花、印花青瓷成为耀瓷的代表.以刻花刀锋犀利、线条自然流畅,被誉为“宋代刻花青瓷之冠”.印花圆润华丽、活泼生动,“印花纹饰在宋代印花瓷器中最为出类拔萃”.由于耀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的刻花青瓷便风行于大江南北,仿效这种风格的窑口四面八方,促使了以耀窑为代表的“耀州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年后的钟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 钟表机械是衡量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在这方面有悠久的传统和高超的技艺,创造的计时器种类繁多、“不下百有余种”.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日晷;古代有黄帝“观漏制器”的传说;’漏壶的应用到夏商之后已很普遍;汉代有张衡(78—139年)的“浑天仪”;唐代有僧一行(张遂)、梁令瓒与工匠一起创制计时机械装置“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725年),为世界上最早的机械钟;宋代有著名的“水运仪  相似文献   

20.
张晓旭 《南方文物》2002,(4):103-104
苏州文庙府学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创建的,它是宋代历史上第一个,又是规模最大的地方州府级学府,在宋代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它的历史地位和雄伟壮观,在古代地方学府中力拔头筹.历史对苏州文庙府学予以垂青,称“学制之雄丽,池圃之幽邃,尤为江南诸学之冠.““今日规模益壮,天下之言学者莫能过之.““吴故以文学称翘楚,而学宫亦巨丽平海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