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诏、大理:苍山洱海间的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诏,是唐代的一个云南地方政权,最先发祥于滇西巍山坝子南部,最初称为蒙合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合诏向北发展,统一了整个洱海区域。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册封蒙合诏主皮罗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归义,称蒙归义,  相似文献   

2.
围绕“郁林”古地名的由来,对历史上一些类书中有关记述进行比较深入剖析,并从历史发展、地理形势和民族语言诸方面加以论述,证明古地名“郁林”为壮族少数民族先民所命名的江河地名.  相似文献   

3.
南诏时期“善业泥”可分为泥佛像、泥塔和梵文咒语泥牌三类,其中泥佛像包括单尊造像和组合造像,从出土位置、造像风格及历史背景来看,其年代应在南诏晚期。根据造像特征、伴出物和文献记载情况,南诏时期的“善业泥”主要受唐代中原地区的影响。同时,南诏出土的部分“善业泥”可能受吐蕃的影响,这或许为探索两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线索。而南诏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在实物和文献方面都有发现,南诏出土的梵文咒语泥牌可能源于这一区域。在咒语泥牌放置、出土位置、造像题材方面,南诏“善业泥”也形成了一些地方特色,这些地方特色的形成应与南诏晚期佛教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南诏国力强盛后自身意识不断提高,进而追求与唐朝同等政治地位的历史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陈謦 《福建史志》2014,(6):29-32
漳州月港兴盛于十五世纪末期至十七世纪中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国际海上贸易的新型商港,是闽南大规模华裔华侨闯荡世界的出发港。当时,月港万商云集,驰名中外,至今还遗留下很多与古月港有关的地名。一、漳州海上丝绸之路起航港——海澄镇海澄镇古称“月港”,“在八九都,外通海潮,内楼山涧,其形如月,故名”。宋、元、明初属漳州府龙溪县始安乡惠恩里八九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海澄县,属海澄县的一、二、三坊和第一里。建县之前,官司隔远,威令不到,月港多乱,建县时寓“海疆澄靖”,赐名“海澄”。  相似文献   

5.
以大理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为背景,结合佛教法典梵汉对音规律及古汉语音韵研究,文章从语源、语义、语音三方面论证了南诏古城地名"阳苴咩"是一个由梵语、孟高棉语等多种民族语言混合的地名,其释义为"缅桂花城"。这不仅与前人关于南诏又称"鹤拓"、"妙香国"等名称的解释相呼应,也与大理历史发展及民族文化传说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6.
陈亮 《收藏家》2023,(3):52-59
南诏、大理国时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该时期的金器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绽放出自己独特的流光溢彩。本文以云南省博物馆藏南诏、大理国金器藏品作为研究对象,挑选出几件最具代表性的罕世珍品,对其造型艺术及审美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出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器的几个重要特点:金属制造业规模宏大、工艺极其精湛且发达程度较高、该时期金器大部分与佛教相关。同时,文章还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金属冶炼、铸造、雕刻等制作的工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古代地名考释,对于研读古代文献、了解历史、考察出土文物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古代小说中\"欧阳火\"之\"欧阳\"、镇江丁卯桥出土唐代金银器铭文之\"力士\",之所以迄今众说纷纭,未得确解,其原因是不明\"欧阳\"、\"力士\"均为古代地名。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云南盐业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盐井地名,其专名种类丰富,通名则相对单一,云南的盐井地名反映着云南盐业生产的方式。盐井地名具有历史继承性、时代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明清时期云南盐井地名变迁与该时期盐业发展规模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盐业的大规模开发导致盐井地名数量增加。盐井地名的分布和变迁则受到自然条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双重影响,地区盐业开发使盐井地名产生和增加,卤水枯竭、自然灾害和官方盐业政策则会导致盐井地名减少。此外,云南盐井地名的时空分布和变迁,还反映着国家经略西南的进程和汉文化影响在云南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白陶在辽宁地区的大量出现主要是在两汉时期,并且突然出现,迅速消亡。主要从时空分布、型式演变以及相关问题三方面对辽宁地区两汉时期的白陶器进行初步的分析。辽宁地区汉墓中的白陶器从西汉晚期开始出现,东汉中晚期最为发达,其种类主要有瓮、罐、壶、扁壶及钵五种。瓮的数量为大宗,种类也最为丰富,其密封及摆放也较为讲究。通过与山东地区汉墓材料的对比,推测辽宁地区汉墓中的白陶器最早由山东地区经海路传入辽宁地区,并最终扩散开来。  相似文献   

10.
唐和南诏存在的时间基本相随,南诏的兴亡和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唐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唐与吐蕃的纷繁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南诏持观望态度,时而臣服于唐,时而叛唐归附吐蕃。南诏利用唐王朝和吐蕃之间的斗争实现了在夹缝中割据,绵延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比较对照的方法 ,从《三国史记·地理四》中解读了高句丽语言中的 2 0个词语 ,并且还发现有 10个高句丽语词语的读音与日本语的读音几乎完全一致。本文以含有高句丽语词语的资料为依据 ,初步判明高句丽族居民既讲高句丽本族语言 ,同时又能讲汉语 ;高句丽族使用的文字是汉字 ,而且是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即一方面按原意使用汉字汉文 ,另一方面使用汉字标记高句丽语的语音 ,将汉字作为一种标音符号 ,从而进一步论证高句丽文化是古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贾晞儒 《攀登》2010,29(1):116-122
本文仅就青海土族语言和蒙古族语言的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民族语言是记录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首先抢救濒危的民族语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王健 《东南文化》2002,(1):45-47
中国明是汤因比研究比较的非西方明中的重要明形态,他在《历史研究》中多次涉及并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汤氏重视研究非西方明重要价值,也有其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4.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原始稻作农业起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稻作遗存距今在7000年左右,钱塘江流域有距今9000~8000年的稻作化遗存,是探讨稻作起源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是河洛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时期,这里的少数民族以戎、狄为代表,分布在以黄河为中轴线的山地丘陵地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恶劣,大多仍处于游牧阶段。其与诸侯国的关系是和、战并存。二之间安和局面的出现既有诸侯国为了自身的需要而利用少数民族为其争霸服务,也有少数民族依附于某一强大诸侯国以求得庇护的因素。其衰亡既有自身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因,也有诸侯国统一战争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模糊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中广泛存在。众所周知,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模糊语比清晰精确的语言更得体更有效。本文简要回顾了模糊语的渊源,对模糊语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模糊语产生的根源,并将其与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相结合探讨其语用功能。最后提出相应的语用策略,以期促进交际者充分利用模糊语积极一面,减少其消极影响,从而使言语交际顺利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7.
阅读先秦诸子,发现其对语言的态度不尽相同。分析其不同,发现其关注点不同而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的层次。明白语言使用的层次性,至少对训诂、阐释、语文教学等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向达先生是原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创始人之一,在上世纪40年代他就注重图书馆西文书刊的藏书,经他选购的备类西文学术书刊计700多册,为南京博物院图书馆采编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elsh identities in London. It begins by mapping out some key theoret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language, geography and identity, and argues that a reading of diaspora theory might be helpful in conceptualizing Welsh identities in the British capital. In particular, diaspora theory stresses that identities are made up of multiple social axes that need to be seen relationally. Diasporic identities make connections with more than one place challenging the notion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delimited by the boundaries of particular national spaces. For many Welsh people in Londo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ir attempts to meet others who share a common identity. London-Welsh societies facilitate this need, defining language in different ways, and interweaving the linguistic with other social axes to form powerful senses of belonging. Whilst London is a key migration destination, it is also a space of Welsh identities that draw centrally upon language, but mak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nections with Wal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a diasporic reading of such processes allows a wider and more progres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lsh language,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geography in doing so.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语言问题是渤海史研究中最为敏感同时又最为棘手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现存有关文献史料,论证了渤海国语言方面的若干基本问题,从而得出渤海国国语为靺鞨语、渤海国官方语和通用语为汉语等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