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五千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最有生气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中国人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和底蕴,形成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拥有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珠江文明……,这些大江大河流域的文明,源源不断汇聚各流域的上、中、下游文明,积淀于出海口;又奔流入海,与外来文明相互交融。文明如水,包容中仍保持本身的醇厚。中华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嵩山黄河之间的郑洛地区是早期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心区域。在新石器文化晚期和夏商时期,这里形成由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史迹和古城古都筑就的文明经典,是构成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衡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尺。华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先后起源发轫于此,是中国文明的本源圣地,早期华夏文明是由华文化发展到夏文化的历史概括。故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3.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借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提出的"文明范式",用新的世界性政治思维框架来分析世界政治的全新理论。然而,亨廷顿的"文明范式"更多的关注了世界政治的关系而忽略了"文明"的本质和进化的历史逻辑,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归结为"文明冲突"。提出了"文明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以文明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战争最可靠的保障。"在梳理中华文明发展进化的历史逻辑时,很容易发现"文明冲突论"有悖于文明的本质特征。通过重新构架中华文明进化过程中的文明改型的分析框架,用新中国70年文明进步的历程去总结5000年中华文明传承的历史逻辑,诠释中华文明范式重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理论诠释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在神州大地上,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兼容并包,不断吸取各族文明以及外来文明的养分,多元共存、和谐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并存的统一体。本期《中华遗产》刊出的专题——澳门文化,正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多元共存、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演进与创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地上地下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国古老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以及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做出的卓越贡献。保护好这些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素质和综合国力的象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各种文明融合与竞争中,保护好这些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扩大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  相似文献   

6.
新书微讯     
《文史天地》2014,(4):95-95
正《文明大趋势》内容简介本书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开始,系统梳理其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脉络,并将中华文明与西欧、日本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从而提出"近代以来,中华文明为何落后于西方"这个核心问题,并给出了自己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文明发源于中东地区,中华文明也是在中东文明的影响之下才发展起来的。相较欧洲,中华文明距离中东更远,从源头上说就"落后"于西欧。作者:苏三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相似文献   

7.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风光旖旎,资源丰富,孕育了精彩绝伦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江文明是指长江流域各区域文明的总称,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来源之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的发端、发展、定型、扩散的悠久历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放眼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我们为伟大祖国而倍感骄傲。在纵观恢弘壮阔的中华文明的同时,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到祖国各地,也会为中华文明的区域特色而陶醉。当我们回眸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在这一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中,我们不会忘记孟津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所以,当我通读了黄河小浪底文化丛书第三卷——《孟津黄河大观》(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文明起源与文明模式的探求,是文明探源工程的首要任务。探源前应需冲破西方文明理念的束缚,需突破文献学怀疑论的局限,应对人文地理观照下的历史文化区系有所认识。这应是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文明模式进行正确研究的前提与基础。新石器时代即为中华文明产生的时代,通过各自途径与诸种模式,出现了"满天星斗"式的文明王国,构成了中华文明早期史。  相似文献   

10.
城头山遗址作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因发现屈家岭文化城址和大溪文化城墙及汤家岗文化水稻田而著名,号称"中国第一城"。城头山地区文明为本土文化发展起来的原生型文明。作为早期邦国文明,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经历了农耕聚落—中心聚落—邦国三个阶段。城市(包括礼仪建筑)、文字、服饰(包括玉佩饰)是城头山地区文明起源的要素和形成的标准。城头山地区文明向成熟文明发展最后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城头山地区邦国文明的产生是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一种模式,在长江中游乃至中国早期文明起源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中国早期文明经历了一个小国寡民式的邦国文明阶段。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滥觞之地。郑州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离不开黄河和黄河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2.
樊越欧 《收藏家》2015,(2):57-60
中国被誉为"玉石之国",也是用玉最早的国家。中国玉文化有八千余年的历史,从石器时代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它不但成为了中华文明最具特色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显著标志之一。玉器的出现,是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以石为工具的生产实践的结果,玉器是石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许多古老文明都已经消失,只有中华文明还在绵绵不断,谱写新的篇章。而中华民族的同化力和凝聚力,中国长期以统一为主调的思想,中国长期实行的强大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中华文明特有的谱系文化,中国古代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文化,以及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和对宗教问题的处理方式,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正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23期《求是》发表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指出,我国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横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及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近些年来涌现出大量反映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产方式和民族生活风俗等方面的丝路美术、舞蹈、影视及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中华民族仍是一个农民的民族,中华文明也还是农业文明,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事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可以说,对农民认识程度的深浅决定着对农民政策的恰当与否,从而也决定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农民史研究是认识农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孙达人先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两千多年前,历史学家司马迁以“通古今之变”为鹄的,整齐百家之语,截断众流,将中国古史的肇始追溯至黄帝、帝颛顼、帝喾、尧、舜所代表的“五帝时代”。近年来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显示,五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期,也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奠定期。《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对中国上古史的宏阔建构,  相似文献   

17.
刘佳  刘燕 《神州》2012,(28):25-25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具有独立起源的五大文明中唯一未断裂的文明,它与当今世人关注的“西方文明”有着怎样的异同,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可以“独善其身”,以何种态度面对世界“文化与宽容”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西文明的比较中浅析。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正本期的"聚焦"是一次考古科普的尝试,我们带领大家直面已经进行了十年的国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内容是其数十个研究课题、数百人的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而又尽量通俗的呈现,基本上由课题的主要参与科学家们亲自执笔。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人类文明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追问中华文明五千年——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介绍了为什么要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源工程是如何开展研究,以及探源工  相似文献   

19.
<正>从1921年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开始,中国考古学走过了100年的历程。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1)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对于世界文明具有深远意义,表现为中国考古学100年来揭示和阐释的中国古代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明起源在考古学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农业。本文试图强调农业对文明起源所起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一些有关农业考古的看法,希望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类似课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