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击鼓传花     
正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班在班队会时间玩了一个游戏,叫"击鼓传花"。击鼓传花的规则是:老师用尺子敲着黑板,同学们在老师用尺子敲黑板的时间里一个一个地往下传"花"。所谓"花",就是个小小的盒子。老师停下来了,"花"留在谁手上,谁就要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游戏开始了,大家一个个心里都很紧张,生怕传到自己手里,谁拿到了"花"谁就像拿到了烫手山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17,(6)
<正>"萍花社书画会"原本是"萍花诗社",1850~1861年间,浙江钱塘书画家吴宗麟(字桥孙,号冠云)在上海创办"萍花诗社",开展诗歌创作、吟唱交流活动。后来活动内容扩大到书画方面,转而又以书画艺术活动为主,便于同治元年(1862年)改名为"萍花书画社"。该社活动非常活跃,骨干成员胡公寿、钱慧安、吴大澂、顾若波、金心兰、吴石仙、吴谷祥、陆恢、倪墨耕被合称为"萍花九友"。湖州博物馆藏有"萍花九友"  相似文献   

3.
周明贵 《中国钱币》2013,(2):10-11,I0002
民国八年(1919)至二十四年(1935),四川实行防区制.各防区驻军将领为争夺势力范围及扩充军队,除征收税赋,搜刮民财外,多设置造币厂和金融机构,铸币发钞,筹措军费,敛财自肥.笔者收藏有一张"国民革命军第21军司令部军需借款券",该券是典型的四川军阀掠夺和欺诈的工具.本人以实物为依据,结合史料,试对"军需借款券"加以探析(彩页2). 正面:主色通体为浅赭色,四边有花框,花框四角印有阿拉伯数字"5"字样,上部花边处自右至左印有"军需借款券"券名,券名下面印有编号"粮字38625号"字样.编号下有一花框,花框内印有"伍圆"面额.面额左右各有一椭圆形花框,左椭圆形花框内有一塔,右花框内有一阁;下部印有"中华民国十八年印制".  相似文献   

4.
正酒令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游戏,体现了酒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高雅的娱乐功能。自唐代起,"飞花令"就成为深受文人墨客欢迎的一种酒令,一般以古诗词带"花"的句子为令,以五言诗或七言诗为常见。玩法按行令者的要求出句。如"花"在首字起句的,出句首字都要带"花";要求第二字、第三字带"花"的(依此类推),大家都要遵令,违者罚酒。如要求第一人出句首字带"花",第二人第二字带"花",第三人及以后者都要按相应的字位带  相似文献   

5.
花开的旅行     
<正>本期的主题是"开启花样旅行"。花,女摄影家,摄影创作,户外游,这些元素使本期的内容成了花的海洋。花香,总能让人的心情豁然开朗;花开的地方,总是有欢声笑语;如花的女人,是春天最动人心弦的美丽风景。定位"女人花"的原因,一是刚刚过去的国际三八妇女节。100周年算是大庆,全国  相似文献   

6.
<正>"大陆花嫁"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1931-1945),入殖中国东北的日本"满洲移民""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的配偶(相庭和彦等:《満州大陸の花嫁はどうつくられたか》,东京:1996年版,第11页)。与日本男性"对土地的渴望"的移民动机不同,"大陆花嫁"充满对新生活的期待与憧憬(相庭和彦等:《満州大陸の花嫁はどうつくられたか》,第469页)。目前日本学界关于"大陆花嫁"的研究多集中在"政策"分析,探讨"大陆花嫁"在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作用与角色(铃木裕子:《従軍慰  相似文献   

7.
正"大陆花嫁"是指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服从日本对外侵略、入殖中国东北的日本"满洲移民""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的配偶(相庭和彦等:《満洲大陸の花嫁はどうつくられたか》,东京:1996年版,第11页)。目前中日学界对"大陆花嫁"问题给予过关注,中国学者多倾向于"残留妇人""残留孤儿"在中国东北的生活(如鲍海春、车霁虹:《中国养父母历史记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及"大陆花嫁"的政策[王青:《日本侵华期间大陆新娘政策的提出》(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等,日本学者多倾向于探讨"大陆花嫁"的移民问题(小林美惠子:《"縁談:つくられる大陸の花嫁"》,《日本女  相似文献   

8.
台文泽 《民俗研究》2014,(3):98-103
"花物"是笔者对娘娘殿神像前陈设的"花枝"、"花包"这两种物的统称。花物最初的流动本身是人与神间交换的象征,但当它被置于娘娘神殿时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象征。求子活动中它自身的物性使它又具有与其它物不同的独特流动模式,从而充满了对生命的多重隐喻。花物的生命象征和多重隐喻获得乃是将物的自身特性与地方宇宙观、生命观及相关分类认知心理等连接之结果,从而象征化了山上的神圣空间与山下的世俗空间的沟通。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记忆中,石屏以豆腐而闻名于世。自从看了《花腰新娘》的电影后,我对石屏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深居石屏的花腰彝家人。带着这种向往,盘算着落日还未散尽余辉,便马不停蹄地踏上寻找"花腰新娘"的旅途。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水城一带的"小花苗"是苗族中的分支,其传统节日"跳花",苗语叫"咕拔",民间统称"跳花场"。原为祈祷平安和求子嗣的仪式,现在则演变成庆丰收,比技艺和青年寻找另一半的聚会。  相似文献   

11.
正白居易的《花非花》是描写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一首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达舅舅唯一一次归来,外婆与达舅舅唱完了又唱,似哭声,又似呜咽声,一遍一遍地,直到两人都唱睡着……一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相似文献   

12.
不要摘花     
正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妈妈带我去公园玩。公园里的花,我最喜欢的是腊梅花,它的花瓣是淡黄色的,它有一股浓浓的香味吸引着我。我想近距离地看看,便弯着腰,伸出手,眼睛盯着这朵腊梅花,正准备摘,从身后传来一声妈妈的叫声:"不要摘花!"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花是给大家看的,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把花摘了  相似文献   

13.
<正>花釉瓷器又称"花瓷",以花釉瓷鼓而闻名。唐代南卓《羯鼓录》载:"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羯鼓录》成书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及大中四年(850年),是有关花瓷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也是人们把花釉瓷器称为"花瓷"的缘由。花釉瓷器唐朝初期创烧,鼎盛于唐朝中期,唐末逐渐减少。花釉瓷器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窑变釉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黄妙琦 《神州》2013,(11):4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美貌并具有人性美的花妖形象,本文以"花妖"为具体分析对象,浅谈花妖的形象美,探讨作者创作技巧。通过对花妖的形象塑造,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女性的向往、理想人性的追求,展示对抱负的理解,也寄托了对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2,(3):159-162,212,213,217
一、人胜人胜和剪綵花,都是节令物事,前者的制作与佩戴,在人日,后者为立春。这是南北朝至隋唐时候的情景。人日故事,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翦綵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隋杜公瞻注云:"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①"所谓"华胜",本为汉代流行的首饰之一种。《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也。"《太平御览》卷七一九《服用二十一》"花胜"一项引此条作:"花胜,草化(花)也。言人形容正等,人着之则胜。②"花胜,即华胜。"形容正等",犹后世谓人容貌端正也。  相似文献   

16.
<正>地点:中国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时间: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二日至二○一五年九月九日中国传统花器材质众多,形制各异,包含"盆景"与"插花"两类器皿。盆景、插花可单独摆设,也可多件同列,还可结合其他材质的装饰物,透过花材、花器及装饰物的谐音转意,呈现如"玉堂富贵""事事如意"等寓意吉祥、祝福祈愿的花艺。明清皇室花器中,以当时制作的瓷器或珐琅器为主,古韵典雅,致美奇丽。此次展览以"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瓷质花器为重点,分"盆  相似文献   

17.
左抓右躲     
正今天一上课,老师就说:"全体起立!"这是怎么了,我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所有人把左手抬起,掌心向下,平摊。再把右手抬起,握拳,拿出食指,顶住旁边同学的手掌。"这又是干什么,奇怪,李老师怎么了?"现在如果我说的话里出现了‘花’字,你们既要逃出右边同学的‘魔掌’,也要抓住左边同学的手指。"哦,原来是游戏呀,我恍然大悟。游戏开始了,李老师要不就是冷不防冒出一个"花"字,要不就用"那个东西"来代替"花",让人防不胜防。我连续好几次都  相似文献   

18.
青春囧途     
正Part 1开学的第一天,老师领进一位新同学,新同学自报家门跟大家自我介绍说:"我叫伊美艳,美艳如花的美艳。"只说了这一句,就被同学们的笑声打断了,大家哄堂大笑,完全不顾及她的感受,有同学在下边窃窃私语:"长得跟闹着玩儿似的,居然好意思说自己就是美艳如花的美艳。"伊美艳的脸微微有些红了,局促不安地愣怔了片刻,然后说:"我的长相可能有点对不起大家,可是这并不妨碍我美艳如花,以后会有很多时间和大家在一  相似文献   

19.
香海识花     
珏子  恒伟 《旅游纵览》2008,(4):24-25
<正>链接一:花有生日应节气"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花是春的心,你不去看,心就会寂寞,因此,也得有人给它们过生日。在中国,花的生日于洛阳是农历2月2日,叫"花  相似文献   

20.
毛南族是一个至今依然保留部分原始宗教仪式的民族,其傩戏"求花还愿"是毛南族最隆重的宗教仪式之一,"求花还愿"仪式也体现了毛南族是一个具有双重女性意识的民族,就是在神灵的世界里崇拜女性,在现实生活中贬低女性,因此,毛南族女性意识与社会地位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