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追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其基本线索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始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形成阶段;第四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中共十六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陈锋 《史学月刊》2004,(1):113-122
20世纪的清代财政史研究,按照其研究进程,可划分为20世纪上半叶和20世纪下半叶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总体研究情况,反映了20世纪清代财政史研究的特点与得失。  相似文献   

3.
金融资本的财政化,实质上是指金融资本与政府财政的密切结合。近代以来,金融资本与财政的结合很早便已在福建出现,如早期的传统金融机构——票号。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到清廷被推翻,票号一直为福建地方政府垫付着部分拨解中央的财政款项,省内政府许多用款更是依赖票号以为周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北京和台北两地档案机构所藏满汉文档案的研读,可以发现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清朝曾分三个阶段将北疆伊犁军队通过中亚“纳林道”换防至南疆喀什噶尔,而非以往学者认为的“两阶段说”,清朝趁机巡查布鲁特边界,达到“寓巡边与换防之中”的双重效果。文章就清朝在三个阶段分别使用这条道路的缘起、换防过程与演变,及其放弃原因与最终影响等进行了详细讨论,并考证出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进呈伊犁由那林河草地至喀什噶尔图说》实为道光七年九月十四日伊犁将军德英阿《复奏伊犁至喀什噶尔草地路径由》之所附“绘图贴说”。  相似文献   

5.
新财政史在法国学界的兴起与近代国家形成问题的探讨密切相连。在考察财政体系的演变及其具体实践的同时,新财政史侧重将财政赋税看作相对独立的因素,探究其与政治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比较研究为基础,新财政史还从汲取财政资源的角度对历史上的国家形态进行了重新界定。新财政史家认为法兰西近代国家的起源可以向前延伸至1250—1350年间,学者们对公共税制与国家形成的关系、绝对君主制的财政实践等问题的考察,深化了对法兰西近代国家起源以及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法国政治和社会性质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甲午战争到抗战结束的50年间,中国留日教育较为兴盛。日本朝野对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十分关注,在不同的时期制订了不同的政策。纵观其政策演变,可分两个阶段:一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二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第一阶段,日本对中国留日学生政策虽包含侵略阴谋,但不显著。在第二阶段,其政策着力培养亲日奴化人才,侵略阴谋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7.
评析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宇博 《世界历史》2000,13(1):51-58
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是19世纪澳大利亚民族形成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应。它以澳大利亚民族为载体,反映出澳大利亚民族的成熟程度和发展趋势,以自然的方式体现在澳大利亚人的言论和行为之中,并具有指导性作用。它还显示出澳大利亚民族由英吉利民族派生而来并与之逐渐脱离的过程。本文以19世纪后半期澳大利亚社会变革为背景,对近代澳大利亚民族意识的形成及其内涵作初步探讨。一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澳大利亚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澳大利亚民族是在英国移民及其后代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变而来,其形成表现为英吉利民族…  相似文献   

8.
清朝非常重视江河的治理,并不断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工的兴作始终以政府财政为基础,而清朝财政发展过程中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央财政在近代物价上涨过程中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随着赋役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河工经费日益紧缺,水利工程日渐走向废弛。  相似文献   

9.
19世纪50年代初至一战前,是巴西铁路建设从萌芽到扩建高潮的历史阶段。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商品输出,将大量剩余资本也渗入巴西,促进了巴西铁路的兴建,从而推动巴西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巴西近代铁路得以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内外铁路资本的大融合,铁路融资对巴西近代铁路网乃至巴西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巴西铁路融资是铁路建设的经济基础,其融资缘由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代早期欧洲国家形成与军事活动之间的关系是西方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美国学者约翰·布鲁尔提出“财政-军事国家”概念,强调行政机构扩大、财政税收增加与军事力量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很快成为分析近代欧洲国家形成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框架,但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夸大了近代早期国家的能力、忽视了对财政资源的使用状况。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试图对“财政-军事国家”概念进行补充与修正。“承包人国家”概念挑战了“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对立,着眼于国家将部分战争工作承包给私人,强调了私人部门在近代早期欧洲军事活动中的关键作用。“财政-军事体系”则采取了跨国的视角,关注国家、次级主权政治体和私人之间在军事活动中的互动,通过一系列“财政-军事中心”交易战争所需的人力、资金、物资、专家、服务和情报,从而勾勒出一个遍及欧洲的战争资源网络。这些研究极大地拓展了近代欧洲军事史和国家形成的视野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外交战略的演变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出击",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的"全方位",演变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一外交战略演变过程中,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新中国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制定和调整中国外交战略的过程中,牢牢把握大局,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刘欣 《安徽史学》2023,(3):124-133
从美国印度洋战略的起源来看,国际格局和亚太地缘形势的演变在其中发挥着深刻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军方提出“战略岛屿概念”并试图循着这一思路在印度洋构建起可靠的战略支点,但美国高层未能形成共识。中印边境战争及其结果强化了美国的“中国威胁”认知,其间美国又因在印度洋缺乏可靠军事存在而在对印度提供军事援助时颇感压力。在原有的南亚政策难以为继后,为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对南亚的渗透和保障自身地缘战略地位,美国决定在印度洋建立起实质性且具威慑力的军事存在。在1963年至1966年,美国筹划并实施印度洋航母特遣队计划,于1964年4月派遣“协和中队”首次巡航印度洋;同时启动印度洋战略岛屿开发计划,于1965年、1966年相继取得关键进展。总之,1963年至1966年是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奠基时期,印度洋航母特遣队计划和印度洋战略岛屿开发计划是其核心内容,一体两面。美国自此逐步进入全面战略布局印度洋的新阶段,印度洋渐从美国全球战略的边缘移向中心。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侨投资于国内近代企业的个例早在 19世纪 70年代就已经出现 ,但作为一项持久性的经济政策 ,引进侨资政策形成于甲午战后 ,倡行于清末十多年。甲午战后 ,私人资本对国家财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始受到清朝统治集团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借资于彼 ,既可填补财政漏卮 ,又能开展近代经济活动 ,这成为此后政府经济决策的基本动机和目标。为此 ,在放宽对私人近代企业种种限制的同时 ,面向海内外 ,推出吸纳民间私人资本 ,集华商资金商办近代经济事业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经济政策。作为吸引对象之一的海外侨资颇受政府瞩目。甲午战争刚结束 ,就下达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政问题在中国传统史学中一贯受到重视 ,先秦诸子关于富国强兵、节用、薄赋敛等议论就是针对财政问题而发的。自《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以来 ,有关古代财政活动的记载更是史不绝书 ,从而构成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并为 2 0世纪中国学者研究财政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2 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的学术史大体可划分为三大阶段加以评述。第一阶段是 2 0年代至 40年代末即 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 ,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 ,即不…  相似文献   

15.
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县级财政是中国财政层级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县级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工具,其收支活动随着财政体制和县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变化。三江县的个案表明,20世纪30、40年代,广西县地方财政收支趋向规范化的同时,又有重大的缺陷。广西县财政无法从根本上维持和支撑"善治"的县政目标。  相似文献   

16.
油气地缘经济与中国油气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地缘政治观念向地缘经济观念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全球油气中心随时空转移和变化的分析,着重阐述了冷战以后全球形成的"石油心脏地带"和"内需求月形地带"及"外需求月形地块"的油气地缘经济格局以及有关国家围绕争夺中亚油气资源和跨国运输通道构成的内外两个三角之间的油气地缘战略竞赛,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油气安全所面临的处境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者对拜占廷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玮 《史学理论研究》2000,1(1):151-157
拜占廷学于16世纪前半叶产生于德国,19世纪至20世纪前半叶的150年间,拜占廷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它已逐渐成为一门真正的国际科学,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及美洲、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都建立了研究拜占廷学的中心。1927年以来定期举行的拜占廷学世界大会,充分说明了各国学者从事拜占廷学研究的国际意义。大会上提出的报告和进行的讨论标志着拜占廷学的不断发展。①中国对于拜占廷学的研究则起步较晚,直到5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译作和论文发表。中国学者对拜占廷史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期至今…  相似文献   

18.
神户华侨华人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970年代初以前是起步阶段 ,1970年代初至1980年代是进展阶段 ,1990年代是重要发展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日本社会和国际社会的变化 ,神户华侨华人研究从学者的个别研究发展到设定课题的专题研究 ,并进一步扩大到共同研究和国际交流 ;研究领域从历史学扩展到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加强对社区与区域、新老华侨、日本与其他国家华侨的比较研究 ,加强从移民角度及地域特色角度研究华侨文化及其变迁 ,加强对新华侨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述最初是由西人进行的。1830年代,西人中的对华激进派通过对清朝排外政策及其弊害的强调,为武力侵华政策提供正当性证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中西关系史的建构。西人这种政策论辩还导向对国际法与自然法、中西文明地位与价值的论述,同时鸦片问题也触及道德层面的思考,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西人对鸦片战争及其意义的阐释。与此相联系,他们将相关论述延伸到对清代社会形态与中国历史分期等问题的讨论,并以进步史观为依托,形成对中国历史未来走向的认识,中国近代早期以清朝"自强新政"为中心的变动在此种观念背景下得到评论与书写。上述论点与史观在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的一系列著作中,逐渐沉淀为具有较长远影响的早期中国近代史体系。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70年代末在英属印度出现的"科学边疆"概念及其论争,极大地影响了印度西北边境的确定、阿富汗边界的划定以及英国对阿富汗山地部落的治理体系,其概念与实践结果作为帝国的政治遗产后来被巴基斯坦等国所继承。在19世纪后半叶,随着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深化,在边疆治理层面也逐步形成新的理念。以寇松为核心,"科学边疆"观开始从一种军事策略转变为地缘理念,被运用到英属印度西北部地区的治理中,并与同时期的英俄中亚大博弈形成互动性关联。"科学边疆"在形成动力、内涵及具体操作三个方面呈现其独特性,并在后续的实践中构成了一种议题复杂的治理体系,对英属印度及后续国家的边疆态势及周边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