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炳灵寺第8窟造像、壁画与佛经比对,认为此窟是一个维摩诘经变窟.《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汉代传译人我国.维摩诘居家修行的大乘佛教理念,迎合了我国土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的信仰需求,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维摩诘题材也成了我国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  相似文献   

2.
关中早期佛教传播史料钩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中早期佛教传播史料钩稽吴焯汉明帝水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洛阳乃有佛教;而传搐路线即循汉初开辟的丝绸之路,由洛阳西北经长安、河西四郡,出阳关、玉门而入西域。东汉未年,经由西域来中国的安息和大月支僧人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在洛阳已翻译了若干部佛经,桓帝...  相似文献   

3.
王恒 《文物世界》2001,(3):34-38
佛教艺术自汉代与佛经同时传人中原,一方面将印度及南亚和中亚地区的社会宗教意识带入中国,另一方面也不断兼容着中国传统化思想的精华,从而形成多民族化不断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早期佛教石窟的代表之一,在表现佛教思想的同时,吸收古印度社会生活中能够配合佛教思想的寓言故事(以翻译的佛经为根据),加以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4.
马程程 《神州》2020,(4):47-47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土,佛经也随即由此传译。最早在中国出现系统介绍“地狱”的佛经,是由东汉时来到中国的安息沙门安世高所译的《佛说十八泥犁(地狱)经》、《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佛说鬼问目连经》。此三部佛经,虽每篇文章字数均不足三千,但确详尽地介绍了有关地狱的情况,普及了“十八地狱”的概念、较详细描述了地狱诸苦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鸠摩罗什大乘思想与甘肃早期石窟吴荭鸠摩罗什是中国早期佛教思想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及佛学教育家。他第一次较为系统而全面地将印度佛教思想介绍到中国,使得中国佛教思想经历了一个从移植、普及到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的过程。鸠...  相似文献   

6.
晋唐时期,以竺法护、昙无谶和竺佛念“三大译经高僧”为代表的河西译经僧侣翻译了众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佛经,形成了以竺法护为核心的中国早期佛经译场雏形,出现了前秦、北凉“两大译经王朝”.这些都为河西佛教的一度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达亮 《岭南文史》2019,(2):60-65
正一、岭表丛林:僧以寺名,寺因僧显在东汉、三国之交,佛教已传入广州地区,为全国当先。据记载,"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经翻译家安世高于东汉建和元年(147)来中国,就是由海路到广州,后北上江淮。"据《高僧传》卷九之《晋洛阳耆域》记载,西晋初期,继安清(世高)之后又有一名印度高僧——耆域抵达广州。以上这两位富有传奇色  相似文献   

8.
尸毗王本生故事是佛教舍身救世类本生故事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有文本散见于众多佛教经典里,还以雕刻、壁画图像的形式在古印度、中国新疆及敦煌石窟等地区广泛流传。尸毗王本生图像依据佛经文本所绘制,而图像与佛经文本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考古学角度出发,通过对14部涉及尸毗王本生故事佛教经典进行梳理,并对各地区尸毗王本生图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图像与佛经文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代印度,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时期开始从恒河流域扩展到印度各地,并逐渐向国外传播。它通过印度西北传至安息、大夏、大月氏、康居,东逾葱岭传入西域,经龟兹、于阗等地,进入玉门关,阳关而至中国内地。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利用翻译佛教典籍进行传播的。由于当时所译的经典,大都是按照印度的思想习惯,中国人不容易接受。而且,汉地初期佛经的原本,多数经过西域各  相似文献   

10.
《文史博览》2008,(2):34
除夕敲钟的习俗是伴随佛教的发展而形成的。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佛经的翻译与研究,佛教逐渐发展的同时,寺庙也兴起了除夕敲钟的习俗。到了隋唐时期,钟声也随之定为敲响108下,以示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11.
佛经文献与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文献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佛经翻译对古代中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传承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内容;对佛经文献的需求推动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通过中外僧侣往来和各种途径,使佛教文献大量流向海外,对我国与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佛经文献经历代抄录刊刻,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它为研究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演化、文献的版本和目录的类型提供了佐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发展;佛经文献与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对佛经的大量需求的驱动而发明了印刷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使佛经文献与印刷术技术一起向海外流传。  相似文献   

12.
敦煌俗文学作品中所见因缘源出佛经,但又异于佛经中最初之因缘。作为讲唱类作品,敦煌因缘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与佛教戏剧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出现的音声符号、舞台提示及分角配词已经在外观上显示出佛教戏剧早期剧本的原始面相,在故事内容叙述方面,敦煌因缘戏剧性地处理情节,艺术性地设置关目,则将佛教故事从简单的叙事逐步推进到复杂的表演阶段。敦煌写卷中此类用于表演的早期脚本的出现,从文本外观和具体内容上进一步印证了后世戏剧与唐五代说唱伎艺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也印证了敦煌因缘与佛教戏剧之间存在因承关系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3.
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藏有一块疑似早期佛教内容的汉画像石。本文通过对其图像志的分析,结合山东地区其他汉画像材料,并将其放置在汉代佛教初传中国的视野中,将其初步定为"胡人礼佛"题材的汉画像石。这一图像与同时期犍陀罗美术中"梵天劝请"佛传故事图像形成可供对比研究的序列,代表了早期佛教与中国本土神仙信仰和儒家信仰在鲁南地区的碰撞和融合,对研究早期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开展的《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研究,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实际存在着一条佛教由印度经缅甸、云南、四川(早期)传入的路线,即所谓“蜀·身毒道”.对此,我曾就有关的基本中料进行认真的考(?),感到有些问题还难于作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牵涉到此次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南方早期佛教造像的传播途径,无法回避,故检要点质疑.一中国史籍最早记载蜀、身毒道并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大宛列传,其《西南夷列传》称:  相似文献   

15.
僧祐《经呗导师集》之“经呗集”,反映了六朝时期中土佛教音乐由草创至发展的过程。早期制呗的歌辞皆翻译佛经中现成的偈颂,与之配合的音乐则可能是经由西域传来的印度佛教音乐。永明年间,文宣王萧子良等人用汉语诗体写成的赞颂,极可能吸收了世俗音乐的内容,从而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佛教音乐及文学发展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6.
从印度古代文化看早期汉译佛经中妇女观和禁欲观的变异──兼论中国早期菩萨像男性化的原因高华,黄超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到公元六世纪前,是中国佛教传播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佛像造型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几乎所有佛像都是男像,或身材面相如一伟丈夫,或姿态俊秀却留...  相似文献   

17.
高翔 《丝绸之路》2013,(4):78-79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方面进行了调和,最后儒、释、道三教合一。佛教中国化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代哲学和文学方面。朱熹的可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有若干内容采自佛教禅宗、华严宗的思辨。佛教传入中国,部分佛典本身就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敦煌遗书中变文的有些内容就取材于佛经故事;佛教与诗也具有很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18.
徐丽 《黑龙江史志》2014,(20):63-64
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经汉译长达一千余年。在佛经汉译过程中,出现了大批佛经翻译家和佛经翻译理论家。南朝时期的僧祐在佛经目录的整理和佛经翻译理论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对后世的佛经翻译和佛经保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僧祐在佛教典籍的整理、佛经翻译文质中庸理论以及梵汉翻译中的文字问题等方面论述僧祐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佛经的汉译从汉代起,直到明清.由于诸多原因,今传许多早期翻译佛经所题年代、译人有不少讹误,汉译佛经的年代和译人可疑,古代经录记载有不少地方含混不清,之间出入很大,其中许多错误今天仍在沿用.不管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佛教史还是语言学研究领域,对佛典利用尚缺乏必要的文献学基础.如《大方便佛报恩经》(下或简称《佛报恩经》)(七卷),一些学者把它当作东汉语料来使用,这是有问题的.这部经的时代可疑,学术界对此经翻译年代的看法不一致,方一新、高列过及笔者曾从语言角度对其时代进行过探讨①.本文拟从文献方面对《佛报恩经》作一些补充考察.  相似文献   

20.
巩县石窟寺位于县城北约九公里的邙山南麓。1973年10月修葺清理石窟第一窟,在中心柱东龛南侧发现竖放灰黑纸一卷。这是一批佛教材料的抄本,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已初步整理出佛经论文一篇、僧传一篇、信函一件、佛经讲授列表提纲十六卷,中间并卷有一包"佛骨"。抄本大多记有年代,如"雍熙四年"、"辛卯十一月十六日"、"景德元年"等,说明这批卷子是北宋早期的东西(图一、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