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纂修大型清史宜采用新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结束至今已经整整九十年了。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一部质量上乘、令国人感到满意的清代史。因此,立即实施由政府立项资助、组织全国专家共同纂修大型清史这一世纪性文化工程,已成为史学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的迫切要求。在这次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举办的“清史纂修研讨会”上,与会的150多位学者对包括纂修清史应采用什么体裁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使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启示。承蒙会议组织者的雅意,安排我在5月19日就纂修大型清史的体裁问题作大会发言。我在发言的开头讲了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3.
随着清史纂修工作进入到审改阶段。2009年11月16—17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清史纂修审改工作会议",参加审改工作的近60位专家与会。会上,编委会主任戴逸教授结合自己最近审阅、修改的三十多篇、20多万字的稿件,发表讲话。对审改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5.
中华民族既有辉煌悠久的历史,又有易代修史的优良传统,一部部代代相传、彪炳史册的《二十四史》就是明证。同时,历朝历代的修史,既遵循一定的史观、叙例和方法,又都十分强调对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运用。清代著名史论家章学诚曾谓抑古今史书,岂有外于文书档案而为凿空之文者欤。①同样,当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修史。西汉武帝时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撰成《史记》 ,成功地记载了起自黄帝止于武帝时期的历史 ,无论在历史见识、史料价值、历史编撰上都达到极高的成就 ,为后代史家树立了典范。东汉初著名的史学家班固高度评价司马迁的著史精神和成就 ,他效法司马迁 ,为刚刚终结的西汉皇朝撰成了包举一代的《汉书》。《史记》和《汉书》为古代史家树立了典则。史家应当记载中华民族的奋斗发展、国家的盛衰兴亡 ,留下可靠信史 ,这是史学家的名山事业 ,也是史学家对国家民族应负的历史责任。国可灭 ,而史不可灭。当皇朝更替 ,继起者必须为…  相似文献   

7.
一、清代直隶省 直隶省即今之河北省,始建于清“直隶”二字是最早见于宋朝,宋朝以州领县,其直属京师者称直隶。到了明朝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应天府),所以以应天府附近等地方为直隶。燕王朱棣称帝后,改元永乐,迁都北京后,又称北京附近的地区为北直隶,简称北直,包括今北京、天津两市,河北省全部及河南、山东的小部分地区。清  相似文献   

8.
清史研究丛刊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为配合清史纂修工程而编纂出版的五大丛刊(其余四种为档案丛刊、文献丛刊、图录丛刊和编译丛刊)之一,由李文海教授主持,负责审定出版清史专题研究的最新成果。2004年至今,已出版23种,大多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其中《清代理学史》荣获国  相似文献   

9.
香玉 《神州》2014,(13):68-70
<正>直隶,因其直接隶属京师而得名。在清朝266年的历史中,直隶总督署见证了京畿的187个春秋,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的说法。清晨,天气微凉,微弱的光线朦胧地照射着这座安静的大院。黑色三开间大门,坐北朝南,立在l米高的台阶上,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块被高高挂起的长方形匾额,白底黑字,刻着几个令人敬畏的繁体字“直隶总督部院”。单看“直隶总督部院”这几个字,便让人产生了无尽的想象;大门一侧的门柱上,刻有“保定市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由郑天挺先生主编的《清史》(上编)一书已与读者见面,这对于广大清史爱好者与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该书由郑天挺先生亲自拟定编写提纲,由南炳文、郑克晟、林树惠等同志具体主持其事,它全面贯彻了郑天挺先生的学术观点,也体现了其他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在许多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是一部很有价值、不可多得的清史著述。通读全书,我们感到该书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陈垣学术源于清学,从早期编辑《柱下备忘录》到晚年考证两封无名字无年月的信,其研究经历始终于清史、清学,在清人基础上,治宗教史、历史文献学和元史,并开辟清史研究新领域,揭示宗教与清代政治、文化之关系,全面调查《四库全书》,论衡清人著述,总结清代学术与建立近代意义之史讳学、年代学、校勘学,考述清代人物年事,利用档案、僧人语录、学人手札等新材料考史,拓宽清代史料范围。其对清史研究的贡献,开拓与集成兼俱。  相似文献   

12.
张晋藩 《清史研究》2002,25(3):17-25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代王朝 ,不仅其经济超越了前代 ,在法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本文对清朝法制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及其发展阶段与特点作了详尽的阐述 ,论述了清朝法制发展从兴起、成熟到衰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如果从2004年立项工作开始来计算,新修<清史>人物传记的编写已进行了第四个年头.四年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我们不断探索与思考,以期深化对纂修清史传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Empathy is usually seen as a prosocial and moral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behaviour.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ases of negative acts motivated by empathy. It includes discussions of polarizations that are fueled by side-taking and empathy, selfish forms of empathy (such as sadistic empathy, vampirism, and helicopter parenting), and filtered empathy (using identification with a third person as a medium to have empathy with another). The definition of empathy used is to co-experience the situation of another.  相似文献   

15.
《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设清史馆,聘赵尔巽任馆长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史籍。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日"史稿"。参与该史稿纂修的工作人员,前后有300多人,编纂历时达15年,最后成书536卷,800余万字。本文试图通过《清史稿》纂修过程,从人员的组织、体例的论证、纂修定稿三个方面进行研讨,以便为清史纂修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史研究与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史研究自始就与政治纠缠在一起,反满革命、反帝爱国、反修、革命与继续革命,都在影响着它的研究进程、学术质量。政治对于学术研究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它可以创造条件进行有限度的学术研究;然而它的指导思想也可能让学术研究偏离学术轨道,走向伪科学。学术研究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学术研究为政治服务的提法不可取,“学术研究,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提法可能好一些。  相似文献   

17.
<史表>为新修<清史>五大部件之一.若从2004年立项工作启动算起,史表编纂已历时4年之久,现已渐次转入以"初稿"评审、修改、整合为核心的后期编纂阶段,若不出现差池,可望在2010年前后基本告竣.回顾过去,我们深感史表编纂之不易;展望未来,益觉编纂任务之艰巨.鉴于<清史>纂修,时已过半,似有必要总结前期的编纂经验,或可对下一阶段<史表>编纂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清史》编纂座谈会上的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羡林 :今天我以一个两重外行的身份参加这个座谈会 ,对清史过去翻过一点 ,不太清楚 ,系统没有搞过 ,对清史所的工作 ,最近这两天正补课 ,所以也不大清楚。我想既然来的话 ,外行的话也有外行的意义。我想 :第一 ,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 ,如果我们今天不完成这工作 ,我们对不起祖宗 ,对不起后世子孙。我们中国几千年以来 ,她的历史完全具备 ,在世界上第一份 ,到了我们大家这儿中断 ,那不可能的。可是已经九十年了 ,辛亥革命到今年整整九十年 ,都没有完成。所以我们必须完成 ,义不容辞 ,没别的话说。第二 ,中国历史有两个特点 ,一个就是我们全 ,…  相似文献   

19.
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堪称当代一部拾遗补阙、嘉惠学林的目录学著作。该书虽以体例创新,著录宏富,考辨求是见长,但又略显美中不足,诸如重复著录、著录之书归属不一、漏收《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之书的瑕疵,亦复不少。  相似文献   

20.
张尔田与《清史稿》纂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笑川 《清史研究》2007,8(1):98-103
1914年袁世凯政府批准国务院关于设馆纂修清史的呈文,设立清史馆。清史馆历经14年编纂,于1927年刊印《清史稿》行世。由于编纂的政治态度和仓促付印等先天的不足,《清史稿》自行世之后,一直受人诟病,并曾一度被国民政府封禁。但是《清史稿》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汇集和排比,所据史料丰富,是研治清史的基本参考书,对其深入研究仍属必要。而且《清史稿》的纂修人员虽然立场保守,但其中并不乏严肃认真的史家,其撰著理念和方法,亦值得总结。目前国家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