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抗日战争时期,竺可桢任浙江大学校长。他给浙大确立的校训是"求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用终身来追求真理。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对学校制度一副"死脑筋"的执行,由此而引发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故事。1949年2月7日,时任浙江省主席的陈仪找到竺可桢,介绍郁达夫之子郁飞到浙大借读。听明陈仪的来意后,竺可桢一脸微笑,以借读之人太多,婉拒了陈仪。竺可桢的不给面子,陈仪虽然不  相似文献   

2.
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竺可桢出任所长.任职期间,他致力于测候人员的培养、任用以及地方测候所、气象台建设与日常工作指导等,为我国地方测候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馆藏1929年至1941年间竺可桢为各地测候所选址建筑、购买仪器、选聘人才等事宜致相关机构负责人的信函,集中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地方测候事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徐峰 《贵阳文史》2009,(1):29-31
临危受命 1936年竺可桢被当局选中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这在竺可桢一生事业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也是引起他思想转变的契机。浙大前身是求是书院,由清末杭州知府林启创办于1897年,是有识之士图谋变革而兴的新学。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几经易名,于1927年建制为大学。随后,蒋介石约见了竺可桢,并点出了浙大校长这个话题。浙江大学当时虽然也是国立大学,  相似文献   

4.
竺可桢对贵州的发展作过大量工作,特别是抗战时期浙大内迁贵州期间,竺可桢领导全体浙大师生为贵州的发展作了各方面的努力,本文主要论述他们在贵州气象发展、志书修纂、禁烟运动、农业推广等方面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人文地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单位,1954年南京大学率先在国内成立经济地理学专业,被称为"中国人文地理学人才的摇篮"之一。自1912年竺可桢先生创立东南大学地学  相似文献   

6.
《文史月刊》2010,(9):6-7
<正>中国几千年的气候是如何变迁的,其中又有什么规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要请出竺可桢。在中国气象史上,竺可桢是为中国气象研究起到奠基作用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竺可桢以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威望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物候学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上世纪中叶以前,我国出现过多位卓越的教育家、德高望重的大学校长。他们博学多识,情操高尚,为国育才呕心沥血,深受学子们的爱戴。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是这方面的代表。而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也应在其列。他辞世已经39年,但广大燕京校友、许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老学者还在怀念他。  相似文献   

8.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其与山西,有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时的三访山西以及解放前后与一些山西人的交往和印象等,皆可一说。 1954年5月24日,副院长及新兼生物地质学部主任的竺可桢自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入山西专程考察山西水土保持工作,后行程达河曲、神池、宁武、汾阳、柳林等地。在太原,竺一行受  相似文献   

9.
散木 《文史精华》2011,(3):15-24,1
在众多民国教育家和科学家中,竺可桢可谓是杰出代表。他那与生俱来的复杂经历,形成了他独具个性的思想和观念,更让他成为关注焦点。特别是1949年浙江大学的"拒竺"风波,再次把他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在时代发展的重要关口,他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作出怎样的抉择?《1949年的竺可桢与"拒竺"风波》一文作了详细披露。  相似文献   

10.
张薇 《贵阳文史》2007,(2):60-62
1937年11月,日军逼近距杭州市区只有120公里的全公亭时,浙大才决定内迁,前后经过4次,历程2600余公里,于1940年到达贵州。据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日记记载,他于1940年1月12日离别宜山,经都匀转贵阳,先至青岩视察,决定一年级学生的临时校址。一年之后一年级分部搬往永兴场。1月17日,竺可桢到了遵义。其首要任务,仍然是勘定办公室、教室、宿舍的地址,计师毕们右一个学习、安宿之处。  相似文献   

11.
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与民族迁徙杨铭柳春鸣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蒙文通先生和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先后撰文指出,在公元前第十一世纪到八世纪,我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大致说来,在这一段时期内黄河中游地区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旱灾。而长江...  相似文献   

12.
评介《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钮仲勋气候是环境变迁的主导因素,历史气候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传统研究领域之一,自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问世后,二十余年以来已取得较大的进展,近年来又出现一些有质量的成果,由...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人脉与时局: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中叶,张其昀以其史地知识逐步构建起与竺可桢、翁文灏、丁文江、陈训慈、陈布雷等师友之间密切的人脉网络。因其不慎,在1932年加入国防设计委员会后即遭遇顿挫,令其重新思考学术与政治的关系。1936年,张其昀追随竺可桢加入浙江大学,积极谋求学术事业上的建设。自20世纪40年代起,张其昀在地略学领域的学识引起蒋介石的重视,为其渐趋政治中枢奠定了基础。1948年浙大部分学生发起"驱张运动",最终促使张其昀与国民党当局保持一致。张其昀学术生涯的政治转型,既有知识与人脉带来的推力,也有时局转变带来的压力,双重合力之下,他最终挥手与竺可桢诀别,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彼时学人群政治分野的表征。  相似文献   

14.
智效民 《文史月刊》2014,(12):43-49
引言:毛泽东让他把天管起来,他说"天有不测风云……"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一生的贡献主要有两个:一在科学领域,二在教育方面。关于前者,由于知识有限,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下面的传闻却印象很深。早在1964年,他写了一篇论文,通过分析阳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的许多设想。毛泽东看到后非常重视,专门把竺可桢请到中南海,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竺可桢教育思想的人文价值 ,指出理性精神与独立人格是其教育思想的内在依据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是其核心 ,民主作风与开放意识是实现他教育思想的必要条件。对今天的教育启迪很大。  相似文献   

16.
胡忠良 《中华遗产》2007,(11):144-145
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考学放洋,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因此他对此事十分关注。后来他在同榜的竺可桢那里看到了当年油印的"第二次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学生榜",并得到了抄本。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曾于1964年2月6日召见竺可桢于卧室,谈受其论文启发,欲将农业“八字宪法”改为“十字宪法”。此事须从“八字宪法”说起。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所藏文澜阁四库全书为国内孤本,非常珍贵,抗战时期,为保护该书,教育部决议将此书西迁,抗战结束后复迁回杭州。本组史料为教育部、浙大校长竺可桢、交通部等各方之间为四库全书西迁事的来往文书。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所藏文澜阁四库全书为国内孤本,非常珍贵,抗战时期,为保护该书,教育部决议将此书西迁,抗战结束后复迁回杭州。本组史料为教育部、浙大校长竺可桢、交通部等各方之间为四库全书西迁事的来往文书。  相似文献   

20.
1938年9月25日下午6时左右,一辆残破不堪的吉普车,开进广西省宜山县县城,停在宜山县乐群社(旧址在今宜州市商业局)门口。当时的乐群社,即相当现今县府招待所,这陌生车子的到来。引起群众的围观。这时,从吉普车上下来一个风尘仆仆的比较瘦小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日本鬼子节节逼进浙江,浙大在校长竺可桢的建议下,为了在战火中能坚持办学,为抗日救亡提供人才,决定将学校搬迁到内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