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涛 《黑龙江史志》2009,(10):52-53
胥吏作为官民交结的枢纽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危害也十分突出。在明代,胥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其危害表现的更为明显。本为试图从《盟水斋存牍》中有关胥吏犯罪的案例着手分析胥吏之害问题并对胥吏之害的种类和胥吏之害的原因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冯剑辉 《安徽史学》2023,(2):142-149
同治年间休宁粮差大案是晚清时期徽州吏治败坏的集中体现。此案中差役操纵勒索情形极为严重,对百姓危害巨大。官府腐败无能,长时间内无力解决差役危害,死灰复燃、愈演愈烈成为常态。此种局面的形成与清代胥吏制度有密切关系,而晚清徽州宗族衰落,对胥吏失去钳制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唐后期随着两税法的确立以及"量其资产"税收政策的变化,胥吏阶层也逐步庞大,其作用在基层管理尤其是税法执行中得到加强,形成了超过前代,并继而影响后世的胥吏阶层的崛起,而唐后期正是胥吏阶层地位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4.
正"胥吏"一词在唐代没有明确的定义,本文所指的唐代胥吏,是各级官僚机构中在政府官员领导下负责处理具体政务的低级办事人员,他们是介于官与民之间的行政权力具体执行者。对胥吏制度及胥吏群体生存实态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唐代官吏的分类分层管理、权力制衡机制和政治社会变迁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中国古代学者对胥吏问题的关注始见于隋唐,针对胥吏管理、吏弊等问题提出了  相似文献   

5.
鸦(鸦片烟)、雀(麻雀牌,指赌博)、鸨(娼妓业主,指卖淫嫖娼)“三鸟”是旧中国影响巨大、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旧汉口的一种严重的社会弊端,正直的人们对其深恶痛绝.近代史上曾发动过声势不小的禁烟、禁赌、禁娼运动,可是,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三鸟”之害依然如故.“三鸟”之害固然是旧中国的社会痼疾,但在近代呈愈演愈烈之势,则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一是西方社会不良风尚传入,加剧了“三鸟”之害的流毒.鸦片的大量倾销,赛马、轮盘赌一类西式“博戏”的泛滥,洋卖淫妇来华开业,洋商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还有大众传媒舶来的西方社会丑恶现象等等,在中国造成了恶劣影响,民国年间尤甚,汉口也不例外.道光年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厉行禁烟,武汉地区鸦片流毒本来有所衰减,然而1861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学霸”是指科举生员中扰乱基层社会的不法之辈。他们利用生员身份所获得的特权,左右选才之途,结交胥吏、胁迫官员,参与或主导地方经济纠纷,干预词讼、扰乱治安,成为影响明清社会的一股力量。“学霸”群体和官方势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不但体现了其群体意识的增强,而且反映出鼎革之际国家权力对社会控制力不断削弱的现实。通过“学霸”这一视角考察基层社会运行和国家、社会之间的力量博弈,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明清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7.
宋代胥吏溢员问题研究祖慧宋王朝建国伊始,胥吏溢员的现象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日趋严重。以中央官府胥吏为例,太祖朝约七百余人;元丰改制前,仅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吏人就突破千人①;到了哲宗元三年(公元1088年),百司吏额已接近四千八百人。其...  相似文献   

8.
黄鸿山 《史学月刊》2008,19(2):48-59
清代的栖流所是以收容流民为职能的慈善组织,但其中又可分为不同类型,在职能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不能一概视之.江浙地区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的栖流所,主要是作为地方社会应对胥吏滋扰的手段而出现的,其救助对象和救助手段均非常有限.但随着近代以后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和西潮的冲击,栖流所救助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救助手段也颇显积极,已开始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胥吏问题是晚清吏治中的顽症。为数众多的各类胥吏,利用官场信息牟利,利用权力缝隙进行权钱交易,敲诈百姓,贪赃枉法,严重地影响了中央各部门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败坏了官府的形象。这一问题的产生,表层原因是胥吏素质低下,直接面对广大民众,实际上掌握了很大权力;制度层面原因,在于政府官员不熟悉业务;各色地方官因回避本籍,不熟悉所治地方风土民情;官场机构叠床架屋,多方牵制,效率低下。更宏观原因,在于其时官制设计过度地堵塞了胥吏阶层的升迁通道,缺失了对这一阶层的激励机制,从而在官僚制度的最底层,留下了普遍性的漏洞。冯桂芬、郑观应、陈炽等人,提出过许多改造胥吏的思想,诸如改变胥吏结构,提高胥吏素质;删削、精简则例,以杜舞弊之门;免除回避旧规,减少舞弊机会;优给工食,量予出身。清政府也在改造胥吏方面进行了一些实际的努力,但直到清朝覆亡,这一问题也没能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胥吏问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林志华《关于胥吏制度的几个问题》(《安徽史学》1992年第1期)、赵世瑜《吏与中国传统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刘小萌《胥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祝总斌《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作用及官、吏制衡机制》(《国学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钟小安《中国古代吏胥制度摭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  相似文献   

11.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互动看宋代基层社会演变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宋代建立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出任地方亲民官,并设置巡检、土兵、县尉、弓手等基层武力,将有财力的百姓纳入吏职,使县成为宋廷深入基层社会的基点。徽宗时期,宋廷无力维护地方治安,使地方菁英、豪右与胥吏所形成的地方势力在基层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南宋时由于长期和战等因素,使县政推动更需倚赖地方势力的协助。地方豪强与菁英—地方官员—基层武力与胥吏三股势力,形成南宋以后中国基层社会的三个支柱,共同合作互相依存。宋代士人的角色更为重要,是南宋时代基层社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七 法克什 八旗中工匠,汉名匠役,有鸟枪匠、弓匠、铁匠、鞍匠之别。 八 华沙布勒绰哈 “养育兵”之称。 九 爱什拉喇 汉名“贴写”,即幕府诸司抄录文案者,部院胥吏之类。  相似文献   

13.
胥吏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来不为研究者重视。现就胥吏制度的几个不甚明确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有关“官”、“吏”、“胥”在职务上的不同,历史上早有记载。国家机关中有决  相似文献   

14.
一、弛鸦片之禁及其危害鸦片象一个恶魔缠扰中国社会一百多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从19世纪30年代起,鸦片之害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由于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而失败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的鸦片禁令虽然没有宣告取消,但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英国鸦片以走私的形式源源而来,数年之后,其输入量已超过了鸦片战争之前。然而英国政府并不以此为满足,它把要求清政府放弃禁烟政策,实行鸦片自由贸易,作为其对华贸易的基本政策之一。1857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得恩指示英使额尔金同中国钦差大臣商讨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以常平仓、社仓、义仓三仓为主的备荒仓储体系逐渐失效.为重振仓政、备荒养民,各省在同治、光绪年间开始了规模宏大的积谷运动,于各州县普设积谷仓,倡导绅民量力捐谷、就近存储,委任地方士绅经管,官员只司监督,不许胥吏经手,一度积累了数目可观的仓粮,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养民之效,其中以四川省规模最大、成效最为可观.但积谷运动存在根本机制问题,仅停留在运动层面而未形成有效运行的制度,未能革除三仓积弊,仍陷入官府控制仓储管理的旧有模式,负责经管的绅民处处受限,胥吏上下其手,致其最终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16.
早在30年代以前,有宗周钟,其铭文中有“(害夫)”字。郭沫若同志以为该钟是西周昭王时器,“(害夫)”字应是西周昭王的名字“瑕”。而唐兰同志则以为是西周厉王时器,“(害夫)”字释为厉王的名字“胡”。后来也有同志释作“甫”的。1973年在陕西兰田出土有(害夫)叔鼎,铭文中有“(害夫)叔”二字。1975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伯(?)诸器中,也多有“戎(害夫)”等字样。1977年在陕西岐山县发现大批西周的甲骨文。其中的 H_(11:232)片之文为:“其于伐(害夫)侯?”联系过去出土的录簋、录(?)卣、(?)甗等,对于(害夫)国的讨论又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薛恒 《东南文化》2003,(7):66-69
胥吏操权柄、谋私利是宋明以来政治中的重要弊病。清代鉴于前朝教训,曾经对胥役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但并未能坚持下来,收取实效,反而演变成了“与胥吏共天下”的荒唐局面。其原因在于清代高度中央集权下,国家管理的例规化封闭性运作和具体制度中的缺陷。清代对胥役管理的失控表明了专制国家的官僚政治,不可能解决这一痼疾。  相似文献   

18.
长歌 《中华遗产》2014,(7):118-133
无良政府对鸦片财政的依赖,不亚于瘾君子对鸦片的依赖。但是瘾君子仅害其自身,而无良政府的鸦片财政之害呢?  相似文献   

19.
“积谷防荒”——由各个地方自行筹贮一定数量的粮食,用以调剂余缺、赈灾济贫,所谓“不动帑,不劳民”,“不假胥吏,不惊市廛”,而“以防天时之不常,济地利人和之不及也”,无疑是有其积极意义的。积谷的存贮处所和经管单位为义仓或社仓,因而在历史古籍中,一般称之为“义谷”或“社谷”,至民国时期始总名为“积谷”。义仓和社仓有所不同,按照《大清会典》的划分,“凡民间收获时,随其所赢,听出粟麦,建仓储之,以备乡里借贷”者曰社仓;“凡绅士  相似文献   

20.
杨皑 《广东史志》2002,(3):65-65
《肇庆府志》卷十七《张至隆传》云:“张至隆,镶红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为肇庆府。从肇庆新桥而上,从烟寥落,山路多歧。舟人以胡蔓毒药为香,燃之,客皆迷惘,遂启鐍窃其资,名日梦香船。至隆捕得,悉投大江中,其患始息。”该传重点记载了张至隆在肇庆当知府其问,做了筑固堤围、打击抢劫犯罪和严惩胥吏枉法等几件事,其中记述他打击迷晕抢劫犯罪一事用墨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