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锭记     
友人近以银价得一小锭 ,据云此物出自某市老宅一位老太太之手。友人玩兴正浓 ,兴冲冲携至钱币学会。小锭为馒头型 ,面有圆形钢印 ,文字分上下两部分 ,上半部分横列两行为“贵州”、“官钱局” ,下半部分竖列三行自右至左为“估平”、“壹两”、“足钱” (图 1 ) ,文字书写规整 ,只是何谓“足钱” ,读来拗口 ,锭面有灰黄色包浆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 ,也的确惹人喜爱。同屋的周先生与银锭打交道已有几十年 ,凭直觉感到银色偏灰、手感过沉 ,疑其非为银质 ,随即同往金银科鉴定 ,经点药水检验 ,表面为银质 ,若要进一步鉴定 ,则需用锉刀锉开锭面 ,要…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3.
贵州“镇远钱局”十两银锭,仿川白锭锭型,长60毫米,宽50毫米,重357克,出自四川凉山地区。 “镇远钱局”锭为贵州官钱局镇远分局所铸,甚为稀罕,存世有一两、五两、十两三种锭型。一两小锭收录于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编著的《元宝图录》,锭面打“镇远官钱局”竖戳,风格特征与“贵州官钱局”一两小锭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4.
此币是用机制银元模具所造的铜样币(图1)。钱径38mm、重16g、外郭“齿边”、郭内“齿纹”、边厚1.55mm。钱面有一珠圈,内汉直读“光绪银元”,中心满小字“光绪银元”。上缘“新疆省造”,下缘“库平重七钱二分”。钱背中央蟠龙图案为“坐龙”,  相似文献   

5.
洛阳东周墓随葬的多种钱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洛阳东周墓随葬的多种钱币赵振华1984年秋至1988年春,洛阳陆续发现一批随葬钱币为东周墓葬。现将出有空首布、圜钱且能利用陶器断代的六座墓并结合过去洛阳发现随葬空首布的七座墓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这些先秦币的认识。比照《洛阳中州路(西工段)》东周墓分明,此六座墓分四期。春秋晚期(3期):C1M2430;战国早期(4期):C1M2547、C1M2549;战国中期(6期):C4M327、C4M100;战国晚期(7期):C4M88。除C4M100外,其余都是洛阳地区常见的墓葬。五座墓出空首布,一座出圜钱。空首布21件,多数面有文字,据大小分三式Ⅰ式6件出于2座墓,较大,多锈残,5件有铭“”“冶”、“鼎”、“宅”,通长9.6、身长6、肩宽5厘米,为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Ⅱ式9件,出于3座墓,略小于Ⅰ式,多残碎,四件可辨铭为“大”、“匕”、“下”、“卜”,通长8.3、身长5.3、肩宽4.3厘米,为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Ⅲ式6件,出于3座墓,较Ⅱ式咯小,3件文为“安臧”,1件完整,通长7.2、身长1.3、肩宽L5、足宽4.1厘米,连首中范重15.4克,1件钱文“邵文”,为小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圆钱1件,孔右铭“垣”,径4.1、孔  相似文献   

6.
蚁鼻钱发微     
蚁鼻钱是楚国的一种有面文、仿海贝形的铜质铸币,在古钱学领域中独具特色,历来为钱学界所重视和研讨,并多所创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及新的课题,本文将试作一些探讨。一、蚁鼻钱名为主名说有面文、仿海贝形的楚国铜质铸币历来有“蚁鼻钱”、“鬼脸(或头、面)钱”的称谓,也有主张称“楚铜贝”的。“蚁鼻钱”的名称及图象现存最早的记录见于南宋洪遵的(泉志》,仅关字币一品一枚(含正、背两面),倒置,穿孔在上。其释文云“旧谱曰:此钱其形上狭下广,背平面凸,长七分,下阔三分,上锐处可阔一分,重十二铁,面有文如刻接,不类字,…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的货币分为东西两个体系,历史上西方货币币面以图案为主,而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流通的货币币面一般只有文字,很少有图案。自秦以半两统一中国货币后,其基本形状是外圆内方的方孔圆钱。后来大额交易用白银铸的银锭。到了清代基本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政府的财政收支以银为标准,实际收付可以折钱。白银是称量货币,铸成一定形状的白银称为“银锭”。大锭一般重五十两左右,中锭重约十两,小锭重三五两到一二两。各地实际流通的银锭,形式和重量等并不一致。银两的衡量标准是平砝,还有成色的区别,平砝和成色合称为“平色”。官方的衡量标准称…  相似文献   

8.
1984年10月,在桂林临桂路一建筑工地挖基础的废土中,发现了40枚散乱的铅钱。除少数无文字外,多为“开元通宝”和“五五”铅钱(见下页附图),这些钱文字漫患不清。“开元通宝”分大小两种,大的背文横书“宝一”;“宝四”(重3.92克,直径2.3厘米,穿宽0.7厘米);穿上直书“兴”、“兴三”、“金二”(重3.45克,直径2.35厘米,穿宽0.9厘米)。小的除素背外,背文有直书“南一”至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张之洞督粤时,在广东省钱局铸造的“光绪元宝”银元样钱,一直珍藏于故宫博物院。这些呈送清帝审阅的样钱(中插图一、二)共有10组,分装于题有“广东拟铸银元式样”签的两个黄色锦匣内。每组银元5枚,分量依次为:库平7钱3分(中插图三);库平3钱6分5厘(中插图四);库平1钱4分6厘(中插图五);库平7分3厘(中插图六);库平3分6厘5毫  相似文献   

10.
近年从越南流人广西边境防城、钦州、凭祥、靖西一批古钱,这批古钱出土于30几处地点,这批越南钱分两型四类:一型类似中国钱,较规整略轻薄。部分平背或仅有外郭,又分两类:甲类为越南年号钱,含李朝至阮朝22帝的26种饯,基本是正统王朝钱,乙类是仿铸中国年号钱,有6种,略薄小,书法稍差。二型小而轻薄,可漂在水上。钱文  相似文献   

11.
《大康通宝大银钱考》补说《中国钱币》1989年第三期嵩山、闵学义《大康通宝大银钱考》一文称大康通宝大银钱“或出庆州,或出庆陵”,“钱面有一处纵向人为硬器砸痕”。据笔者了解,该钱是从内蒙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浩勒包力吉村一位牧民在辽庆陵故地王沟坟偶得。据...  相似文献   

12.
至正之宝权钞钱收藏小记[香港]关汉亨元顺帝铸至正钱,有通宝与之宝两种。前者种类繁多,后者铸量稀少。之宝钱面文铸*“至正之宝”四字,楷书直读,书法端庄俊秀,神采照人。背文穿上“吉”,右“权钞”,左*纪值,凡五等(伍分、壹钱、壹钱伍分、贰钱伍分、伍钱)。...  相似文献   

13.
所谓锐角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市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市形大,面部正中从首至裆有一竖线(“毫”字布竖线因有字未到裆),文字多分列其两侧;背面竖线,从首至裆,其两侧各有一从肩(也可谓从首)至足的斜线;面背有廓,形体硕大,铸造工整,面文计有四种,尖裆布形小,裆呈“入”形,铸造比大者粗造,或有廓。目前发现者只有两种。一种是所谓“公”字布,面之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中间有一“”字;其背面中有一从首至裆的竖线,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另一种即所谓的“垂”字布,面…  相似文献   

14.
略说安南“明命”、“绍治”、“嗣德”三种美号当陌钱郭若愚公元1820至1840年(我国清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年)安南圣祖阮福皎“明命”年间,铸行“明命通宝”当陌大钱。钱背铸我国经传语,有四字者和八字者两类,名曰:“美号钱”。公元1841至1847年...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期楚国铸行的异形布币两种:一种是殊布当圻背十货钱。一般长98mm,足宽35mm,重约31.5~37g,俗称“楚大布”,该钱以其形体大、铸工精湛,钱书法美而成为战国时期南方货币的代表品种,是为古泉大名誉品之一,历来为古泉爱好所钟爱。另一种是四布当圻钱,其形体如两枚小方足布双足相连,故亦称:“连足布”,其形体较小,易于损伤。出土甚罕。宿州地区古为楚国故地,故“楚大布”在宿州地区屡有出土。如:  相似文献   

16.
我们有幸收藏一件明代万历年间伍拾两解银大银锭。该银锭中间束腰,两头弧状,最长处127mm,最窄处61mm,厚25~35mm,重1855克(插四下右)。银锭底部密布蜂窝状孔眼,正面有数排手工錾刻的文字。由于该锭表面腐蚀氧化严重,至使锭面錾刻的文字有相当部分已模糊不清。经仔细辨认,尚可读出如下内容:“…县征解万历拾叁年……足银伍拾两……银匠…”。明代银锭,按用途分主要有解银、税银、镇库银及民间流通使用的碎银四种。税银是政府机构从民间征收田赋、丁役、盐税、土贡等费用,并将其折成银两上缴国库,但并不一定要全额送到京师,因各州县的财政库房…  相似文献   

17.
“中外通宝”银币是一套很有争议的近代机制银币。全套有竟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五等币值。壹两主币,正面全是中文,外圈为“中外通宝”四字对读,中央圈内右左为“关干’、中间为直书“银受两”。背面外圈为首尾相接的双龙,中央圈内为八卦和太极图(图1)。五钱、二钱、一钱、五分的正面是币值和枝叶状图案,背面是双龙及太极图。由于整套银币铸工极其精美,存世非常稀罕,向来为中外钱币收藏界所珍视。但是,这套“中外通宝”银币究竟铸于何时、由谁所铸。属于哪一个国家的货币以及为什么铸量极少、没有大量发行等等,却有多种说…  相似文献   

18.
2003年,洛阳市邙山乡村民在修建房屋时,发现西汉墓一座。墓中随葬的陶器、铁器等文物多已散失,我们仅收集到其中的4枚花钱(插八下右)。这种面文纪第次的花钱,在以往的著录中多称为“权钱”。我们谨就这批花钱及其相关问题,略作探讨。一、洛阳新发现的纪第次花钱秦汉时期的钱币,多为面文纪重量的“半两”、“五铢”等铜钱,也流行各种花钱。但像这种面文纪第次的花钱,却较为罕见。这批花钱共4枚,皆钱体重大,圆形方孔,面有外郭,周缘锐薄,钱文凸起,面文篆书,背部平素,通身布满浅绿色锈。依其钱文不同,简述如下:1.“第十”钱铸作较粗糙,钱身上部…  相似文献   

19.
1856年,上海三家银号同时发行了一套银元,币面没有图型,只有文字,标明铸造银炉、工匠名字、成色重量、发行时间及地方银号,面背均四行,每行四字,正面:“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某某某足纹银饼”;背面:“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壹两银匠某某造”,面额分壹两及伍钱二等。发行一两银饼的有王永盛、经正记、郁森盛三家,已故货币史学家彭信威教授认为;“发行伍钱的只有经正记和郁森盛两家”,但今见台湾省徐祖钦先生编1985年版《中  相似文献   

20.
一、鼓铸背景。喀什噶尔在咸丰五年成立钱局,正月开炉铸造“当十”“当五十”“当百”三种铜钱。据倭什珲布于咸丰六年二月廿三日奏,当十钱重一钱五分(非正式意义大钱)。此钱以往甚少见,近年始渐多,在各局平钱当十钱中端推喀局为尊。“当五十”咸丰重宝原定重四钱二分,“当百”咸丰元宝原定重六钱五分,皆“缶”宝版,不同于各局大钱“尔”宝版。喀什大钱传世甚少,备受珍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