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莹 《神州》2013,(1):129-129
阅读是一个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这种在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是以文章为媒介的,作者通过文章为自己要传递的信息进行编码;读者则通过运用各种阅读技能进行解码来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影响这一解码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共同影响读者对一篇文章的全面的、深入的和正确的理解,而其中做为把作者的思想内容连接在一起的联结词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它们是读者能更好地利用其他因素进行阅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巫师用他们富于想象力的手,编织出一个个充满灵智的手式。它们是无声的,却是法力无边的,它们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用来敬神事天、驱邪赶鬼的。这是个神奇而荒诞的世界,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其中有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特征,它们曾经是文明发展的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3.
王勇 《华夏地理》2002,(9):114-121
巫师用他们富于想象力的手,编织出一个个充满灵智的手式.它们是无声的,却是法力无边的;它们不是用来表演的,而是用来敬神事天、驱邪赶鬼的.这是一个神奇而荒诞的世界,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其中有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特征,它们曾经是文明发展的一段历程.  相似文献   

4.
【中考真题】理解,往往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理解,需要智慧的闪光,心灵的沟通,时间的见证。请以"理解是个慢慢的过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相似文献   

5.
张静利 《神州》2011,(1X):62-63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课内创设情境,可以课外组织学生参观游览活动,也可以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来加以表扬。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神秘感的,所以适当地透露一点教师个人的小秘密,不仅能满足一下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教师产生兴趣,也能增进师生间教与学的情感,何乐而不为呢?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和学生同作一篇文章,可以无声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位父亲在儿子离家出走后,通过笔端与儿子的一次倾心交流,相信回家后的儿子读过这篇文章,一定会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与父亲的所有隔阂也会化为烟云。  相似文献   

7.
蓝色童话     
岳娜 《山茶》2010,(1):15-15
企鹅,海豹,海岛,冰山,大海……随便一两样就可以有一篇或可爱或旖旎或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的故事,而它们竟同时在一篇文章里出现。  相似文献   

8.
李彦芳 《神州》2012,(9):203-203
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活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的心理机制和相关西素很多,按照传统的观点.阅读是一个从字母→词→句子→语篇的有序的自下而上的理解过程。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就是对构成该文章的语言的理解过程,阅读过程所遇到的问题被单纯地归结为语言上的问题。因此,教师的唯一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扫清语言上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张翠翠 《神州》2012,(19):67-6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不必要的提问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潜心读书的时间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10.
仁增 《神州》2012,(22):148-148
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无声语言来传递的。可见,无声语言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有着重要地位。手势语是用于英语教学的无声语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手势语,能有效地帮助组织教学,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手势语,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呢?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手势语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蓝色童话     
岳娜 《华夏地理》2010,(1):15-15
企鹅,海豹,海岛,冰山,大海……随便一两样就可以有一篇或可爱或旖旎或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的故事,而它们竟同时在一篇文章里出现。  相似文献   

12.
我和西宁祁晓峰老师去格尔木是去年5月份的事情了。那时,季节已进入夏初,但青藏高原仍是一片洪荒,遒劲的风从车窗外钻过来,落在人身上感觉还有些冷。一个个的朝圣者从我们的视线里一闪而过,我的心一次次地被撞击着,这撞击的力量让我战栗的同时,也在心中沉淀。尔后,我感到了一种仿佛是从来也都没有过的沉重。这沉重来自于我对朝圣的一种理解,是生命对于生命的一种无声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品“绿”     
正我喜欢绿。读了《西湖的"绿"》这篇文章后,它给了我一种清新的美,又仿佛是一种悠闲的美,充满生命力的美。这篇文章很美,字里行间深绿、翠绿、浅绿般的美,把文章装扮得绿幽幽的。文章中写的"绿"千姿百态:有的闲,有的野,有的幽,还有的持重。比起松树的绿,荷叶就不显得那样成熟了。站在松树下仰望,它高大又挺拔,有的像通天的绿色台阶,这绿是深绿。站在山上远眺松树林,松树的颜色更把它们衬托得像一位  相似文献   

14.
《文物》自1994年第2期起,就吉林扶余岱吉屯等处出土的瓷器先后刊出了不同意见的多篇文章。从双方的讨论看,至少有两点共识:1.它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景德镇的产品;2.除带“至正年制”款的彩瓷碗外,其他各器都是民间窑场生产的普通日用器物。而争论的中心则在于对那些瓷器的断代。张英先生和扶余博物馆肯定它们是元瓷,并且坚持这个观点;另一方却否定这个判断,认为它们只是明代中期的产品。笔者认为后者更为接近事实。  相似文献   

15.
从远古走来的青海,伴着奔腾的黄河,在人类史上镌刻出章章璀璨瑰丽的诗篇……当一件件光彩夺目的“舞蹈纹盆”、“黄河磬王”、“巨型玉刀”不断浮出泥土,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的心被震撼了;它们似乎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那远去的文明和辉煌的历史,同时也不断地提醒我们:热爱黄河吧,热爱你生存的土地!前不久,《中国土族》杂志秋季号上发表了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我省著名作家鲍义志先生撰写的《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一文,该文大胆提出这样的一个推测:喇家遗址很可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活动过的地方,是大禹故里。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很大的的社会反响,读者纷纷撰稿,给予积极评价。我省文史专家、著名学者谢佐读了该文后,随即撰稿表示对此观点的认同,他认为,“这一观点是十分可信的,对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河湟文化的史前文明具有重要意义”,“鲍义志先生的《喇家遗址与大禹治水》一文对河湟史前文明的研究作了拓展性工作,应当首肯。”本刊特推出谢佐先生的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邢楠 《神州》2012,(20):67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既要加强语言教学,又要强化文化教学。像中外各种节日,它们是一定历史文化的沉淀,对它们理解起来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大学生理解和学习。本文主要围绕"节日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起作用展开讨论,并对其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强化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潘有吉 《神州》2012,(21):88
我们潍坊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已经好多年了,几年来,笔者对主题学习有了一些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简单谈一谈。主题学习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把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角度地组合在一起,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主题意义构建的一种开放的阅读教学。对于我们现在按照主题编排课本教材的教学非常实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确立相应的阅读主题,补充相关的文本或资料,在多个文本的阅读中丰盈与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得到精神上熏陶。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学里渗透"主题意识",对他们的综  相似文献   

18.
东周时期青铜鼎的自名緐、■、钣、■,过去对它们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考证,它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共同语源是笲。笲的形制和功能与鼎相近,所以用笲表示鼎。这种现象主要见于江淮流域的南方诸国,它们属于楚文化和受楚文化影响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我对悄无声息的冬天有一砘无言的敬畏。在我看来,无声的冬季要比一切都来得可怕神秘。或许,冬无声地来到,正如生命的降临或离去,让人在蓦然回首时,惊讶不已……  相似文献   

20.
这篇文章叙述的事实,让有血性的中国人读后感到耻辱。记住这些耻辱,并把它们变成富国强兵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