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耀县药王山隋墓位于耀王山南庵院中,西距西铜铁路的耀县车站二华里,距耀县县城三华里,其北隔沟一华里和药王山北洞相望,其南隔涧半华里和晒药台相望(图一)。  相似文献   

2.
陕西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调查简报张砚,王福民陕西耀县药王山摩崖造像是离古都西安最近的一处摩崖造像群,位于耀县东5公里药王山显化台太玄洞东侧500米南崖半山腰处,其上共凿大小佛龛23个,摩崖全长21、高5米。编号由右至左,依自然裂成的三块石壁分为东、中1...  相似文献   

3.
北村遗址位于耀县演池乡北村村东,南距耀县县城约30公里,东南距铜川市4公里。这一带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交界地带、北山中段的南缘,地理上属于渭北石质中山低山区。南北走向的两塬成一“V”字形,王家河从中间穿行而过。北村遗址位于西塬的边沿处,与王家河谷地相对高度约140米。  相似文献   

4.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五华里处。因附近盛产罄玉,唐时就有罄玉山之名。诗人白居易曾写有“华原(即今耀县)罄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的诗句。《陕西通志》记载:“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如  相似文献   

5.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五华里处,距西安约一百公里。唐时因山上盛产罄玉,故名罄玉山。“华原罄与泗滨石,清浊两声谁得知。”这是白居易描写该山的诗句。华原就是现在耀县的故称。耀县在汉时为祋祤县,隋称华原县,唐改永安县,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以县置耀州。《陕西通志》记载:“州东十五里有鉴山,年丰则山中有光如鉴,州以是名。”据考古发掘故州位置,鉴山大概就是指药王山。宋代以降  相似文献   

6.
从西安沿西铜高速公路北行,经三原,过耀县,在古镇黄堡南侧的漆水河畔,有一座雄伟的现代建筑,簇拥在一片碧树绿草之中,这就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馆——耀州窑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1983年9月下旬,耀县桃曲坡水利指挥部在县城北面塔坡基建中,在地基下发现有五处灰坑,坑内混杂有大批烧窑用的匣钵(图一)和宋瓷碎片,坑壁有烧红的焦土痕迹,据考古人  相似文献   

8.
陕西耀县近两年来对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药王山石刻"进行了维修,并将其所属范围内的八十三通北魏以来造象碑石,于1972年8月从县城内搬迁到药王山石刻聚集处,与山上其它所有石刻集中在一起,加强保护管理。搬迁到药王山的造象碑石,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作品。其中有年代可考的六十余通。这批碑石是耀县人民与文物爱好者从清朝光绪末年就开始搜集的。大家从县城周围的寺庙、村堡、河滩发现这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碑,便逐渐移置到县城内集存起来,曾命名为"耀县碑林"。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不断遭到破坏。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县文化馆建立碑廊二十四间,将原碑石移入廊内陈列。耀县造象碑石虽然其内容反映了浓厚的迷信思想,但它是有名的北朝佛教艺术品。如北魏始光元年"魏文朗造象碑",为魏太武帝灭佛前的遗物,是研究当时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又如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造象碑",由于雕法古朴浑厚,书法劲健有  相似文献   

9.
冉万里  陈中慧 《文博》2015,(2):67-70,74
"教育部艺术文物考察团"于1941年在陕西耀县药王山碑林调查时,对其中收藏的一件石棺的纹饰进行了捶拓和线描。本文通过对线描稿和拓片的对比研究,对这件石棺的纹饰特征、时代及其性质进行了推测,认为它是1件宋代的佛舍利石棺或高僧的舍利石棺。  相似文献   

10.
潘萍  王菁 《文博》2013,(6):77-80
耀县出土的唐代《折娄惠墓志》为研究北朝胡姓问题揭示了一例为历史长河所淹没的新的姓氏人物,其不仅可以弥补《北朝胡姓考》的阙载,也可以探讨"折娄氏"的渊源递嬗及其与"是娄氏"的姓源关系,并为宋代谱牒《氏族略》的记载给予印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魏女 《东南文化》2002,(5):28-32
原始宗教的产生以灵魂观念的出现为开端,灵魂观念最早出现于旧百器时代中期,此后一直是原始宗教意识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以千户制巩固了统治,国土横跨欧亚。至忽必烈在中原大地建立了蒙元王朝。1368年元朝灭亡后,众多蒙古人返回蒙古本土,与当地统治者发生权力斗争。蒙古本土也因无法为骤然增多的人口提供给养而导致经济崩溃。蒙古人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迫使永乐皇帝率兵亲征,更加剧了蒙古困难局面。重建蒙古强力政权的努力一再破产。直至达延可汗,蒙古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 on further studies of radio wave bursts detected by the Orbiting Electric Field Detector (OEFD) on PVO in the nightside ionosphere of Venus. We have tested a total of 25 cases of wave burst activity for evidence of whistler-mode propagation to the spacecraft from impulsive subionospheric sources. As in a previous study of 11 of these cases (Sonwalkar et al., 1991), we find at least two distinct classes of events, one, mostly involving bursts at 100 Hz only, that passes certain tests for whistler-mode propagation, and another, mostly involving bursts in two or more of the four PVO narrowband channels (at 100 Hz, 730 Hz, 5.4 kHz, and 30 kHz), that fails to pass the tests. The subionospheric lightning hypothesis continues to be tenable as a candidate explanation for many of the 100 Hz-only events, but its plausibility could be better evaluated if mechanisms could be found to explain the existence of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100 Hz-only cases that do not pass all the applicable whistler-mode tests, as well as the existence at a wide range of altitudes of multichannel cases that are clearly not propagating whistler-mode waves. The wideband bursts are often observed at altitudes above 1000 km and frequently occur in regions of locally reduced electron density. Those observed at high altitude (and possibly at low altitude as well) are believed to be generated near the spacecraft, possibly by an as yet unknown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similar burst observations made near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相似文献   

17.
在武汉举办纪念辛亥革命逢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自1961年始,至今已举办4次。十年一度的以纪念为依托的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已形成蜚声海内外的学术品牌,同时也清晰地折射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发展脉络。半个世纪以来辛亥革命史的学科发展,固然因为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具有巨大的魅力,但更与这四次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这四次深具典型意义的讨论会管窥学术会议与学科发展之互动关系,或可为学术史的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有关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对中国古代文明中相关文化的崩溃和消失现象应该予以重视和研究;第二,在古代文明研究中要注意“中国”概念的形成和使用问题, 对一些基本概念要进行分析,对“中国”观念认同的形成及其所包涵文化的融合和变迁进行了研究; 第三,利用“集体记忆”理论,对炎黄传说形成过程及其本质作了初步分析,结合疑古派成果,认为将炎黄传说作为史前古史框架使用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9.
对汉画像石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是汉代中下层人士的遗存,它所反映的是汉代的民风、民俗、民情,其内容主要为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但也有对死后生活的企盼。汉画像石的产生是由社会长期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思想观念及因地制宜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