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锳,晚清名臣张之洞之父,自道光六年(1826)大挑进入贵州为官,任安化县知县,后署清平、镇远知县,擢威宁知州,升古州同知,署黎平、安顺、遵义知府,授兴义府知府,于咸丰六年(1856)逝于贵东兵备道任上,前后三十年,其足迹几遍贵州全省,可以说张锳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张锳为官较为清廉,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特别是他一生兴学办教,重视文化发展,对近代贵州文化教育发展影响较大,对青少年张之洞成长影响巨大。通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遵义府志》《清实录》《张文襄公年谱》等相关史料的疏理,厘清了张锳在贵州的为官经历,并从中了解到张锳对张之洞的影响以及少年张之洞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顺、黎平府公牍》为主要材料,考察贵州知府常恩在官场中的人际交往活动,以此揭示晚清官场中的诸多细节,旨在增进我们对晚清地方官场的认识,并借此探讨官场交往与行政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余曩昔检读贵州地方志书,于安顺一地尤有所注意。盖其地开发甚早,又当滇黔往返大道枢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安顺府(州)志之修纂,虽可溯至明代,见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征引者,可考者仅数条,大多则亡佚。今存者仅成丰《安顺府志》及民国《续修安顺府志》两书。故整理现存文献典籍,实为今日之急务。  相似文献   

4.
安顺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是安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安顺历史文脉的延续。本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三本志书所载"安顺八景"进行溯源,认为安顺城市文化景观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更新性,这是一个城市文化进行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安顺城市文化的地域特色,希冀安顺在保护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延续安顺城市文脉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5.
《安顺府志》是清代成丰年间安顺府太守常恩主持的一部地方志,篇幅浩瀚,内容丰富,对了解安顺市及贵州省历史均有重要史料价值。我受托审读《安顺府志》稿本,发现少量标点错误:因形而误,因不明语义而误,因不明化背景而误,因体不明而误等,作此小记。本对进一步完善该《志》的整理工作、对学习古书句读均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宾州府政书》是清置宾州府知府李澍恩于1909年(宣统元年)着手编纂的,1910年2月,李澍恩调吉林府任知府,8月份辑纂完毕,全书一卷本,约45万字,由《甲编写真汇图》、《乙编公牍辑要》、《丙编风土调查》、《丁编统计报表》四部分构成,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全国。是一部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历史的推移,几经沧桑。该书在宾县内外民间早已失传。为继承文化遗产,发挥旧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宾县地方志办公室于1984年重新校堪翻印了《宾州府政书》。伴随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历任福州府知府,同治十年版《福建通志》卷百之八《国朝职官·福州府》,只记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史渭纶。此后地方史志多以此为依据,但对其后的福州府知府名单,均未作系统收集整理。现结合有关史料,对道光二十八年后福州府知府名单逐一考证疏理。一、庄受祺,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至二十九年十月(署)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闽浙总督刘韵珂、福建巡抚徐继畲《奏报委令史渭纶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史》2010,(3):36-37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杭州府志》等史籍都记载了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 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都头。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陷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相似文献   

9.
论清代知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府制度作为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中间环节,是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然而,数十年来,由于诸种原因,学术界对知府制度的研究,却极为冷漠。为此,笔者不揣翦陋,试对清代知府制度作初步的探讨。一、知府制度的渊源知府是地方府级政权的长官,但知府与府的发展并非同步。后者早于前者,前者来源于后者。中国地方行政区划以府命名,始于唐代,“隋以前,未有府之名。其以京都称府者,自唐始。”唐代的府分三种:都督府、京都府与都护府。都督府为军区性质,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区最高行政机构,此二者与后世的府无因缘关系,惟有“京府”,可视作后世府之源。唐代“京  相似文献   

10.
乾隆《宁夏府志》,是记载宁夏历史地理、建制沿革、政治经济、化建设等较为详尽的一部地方志书。因清代宁夏以府的建制隶属于甘肃省,故以《宁夏府志》相称,由宁夏知府张金城领衔编纂。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4,(6)
笔者最近有幸拜读了《沧桑》1994年第2期刊登的题为《“慈禧是长治人一说”质疑》(以下简称“质疑”一文)的文章,读后不经思考,觉得该文作者讲的一些问题似乎还有点道理;但稍经思考之后,就觉得不可置信。读罢那篇文章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该文的作者喜欢凭主观“假定”下断语。 “质疑”一文认为,收王小慊作女儿者是惠征。“这只要查一查《潞安府志》,看清代有无名叫惠征的知府便知”。而实际上,《潞安府志》的下限是乾隆年间,它不可能写三十多年以后发生在潞安府的事情。既然如此,怎么能“只要查一查《潞安府志》,“便知”“清代有无名叫惠征的知府”呢?该文还说,“笔者所知,惠征死时不过是安徽省的一个小小知县,  相似文献   

12.
金钟山位于安顺市若飞东路103号七十三医院内,古木参天,山上原有寺,文革中毁记。对于金钟山建寺的年代,有人认为始于元朝中期,有人认为始于明代中期。根据《安顺府志》和(续修安顺府志》等史料,结合近日发现的《翠松塔碑记》和《重修金钟山路碑记》,参照翠松行迹,对金钟山建寺加以考察,毫无疑问,翠松是金钟山开山立寺之僧人,建寺的时间应在康熙三十八以后,翠松建寺的功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杨廷理(1747—1813),字清和,号双梧,清代中期乾隆嘉庆年间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人。他生平久经坎坷,后半生三任台湾知府,为开发建设台湾和巩固对台湾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杨廷理官位较低,以及其他原因,《清史稿》、《清史列传》、历代出版的名人传记、  相似文献   

14.
1907年,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他文武兼备、文章绝伦,平日少言寡语,爱微服私访,但身材矮小、貌陋不扬,清廷官吏慑于威势,既敬之又避之。据载一日到江西知府处,恰逢知府50寿辰,他昂首而进府堂,傲然上座。知府见之既怒又惊,但儒雅风度,不敢冒  相似文献   

15.
因喜爱地方史料,在梳理郎岱县(今六枝特区)的建置沿革时,又再次翻阅了1985年贵州民族学院研究所编辑的《贵州彝族研究论文选编》,特别是拜读了史继忠《罗殿国非罗氏鬼国辨》(以下称史文)、王燕玉《辨罗甸国与罗氏鬼国》(以下称王文)两篇论文后,从中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但也发现两篇论文对罗甸国和罗氏鬼国结合部之一的今六枝特区未加提及或言之尺度过宽,似感不足,拟作一下补充,供研究者参考。史文说:“罗甸国的地域,概括起来,即元代的普定路,明初的普定府,明代后期的安顺军民府,清代的安顺府的大部分,包括今日贵州安顺…  相似文献   

16.
从明洪武十七年至永历十三年(1384~1659),这段长达275年的元江地方史,是明王朝在元江设置土官制的历史,也是元江军民府土知府那氏的世袭史。然而,正史、野史、地方史志或个人述,对那氏世袭的述“寥寥数语,略而不备……”正因为如此,查《元江府志》、《元江州志》、《元江志稿》均无明代土司、土官篇目的设置,所录不过是个别突出的土司而已。多年来,笔参阅了一些相关的史籍、述中涉及明代元江军民府土知府传袭世次的资料,现收录略加考证整理成篇。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8月5日,中国(安顺)屯堡面具节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多个剧团在安顺云峰屯堡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盛会。屯堡是安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这是600多年前明王朝屯军文化在这片土地延绵数百年的独特遗存,这里的建筑、饮食、民风习俗以及娱乐方式至今保留着大明遗风,独具魅力。《续修安顺府志》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的州制问题,可从体国经野和设官分职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角度分别加以探讨。清廷通过取消隶府而领县的属州,实现了地方行政区划层级的简化。《明史·职官志》“知州掌一州之政。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则同”的记载,藉州政之别反映了以两类知州为代表的官僚在权力运作上的内涵与空间差异。本文依靠雍正时期针对属州进行大规模调整留下的文献记录,为揭示上述志文真相提供新的解说。笔者认为,“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指属州知州虽领有知县,但因尚隶于知府,故所掌州政主要面向本州亲领编户,从牧民之官的角度可视与知县相埒。而直隶州知州因径隶于布政使,故州政主要是对所领知县的巡查管辖,从牧官之官的角度当与知府相仿。这是志文详于府、县之政,却独略于州政的原因。《清史稿·职官志》所谓“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已与明代乃至清初州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乾隆《颍州府志》系清代颍州知府王敛福亲自动笔修纂,是当时唯一的一部府志,初版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全志十卷。颍州府是皖北地区重要的农业经济区,雍正六年(1728年)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后,颍州府改革了赋税征收制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执行情况不同,各地田赋、杂税和存留比例均有差异,反映了清前期颍州府各州县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20.
安顺地戏     
《神州》2010,(3):38-39
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于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