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7月8日,苍溪县伏公乡龙凤村出土两方唐代官印。其一为“蓬州之印”,7.6厘米见方,厚1.7厘米,柄椭圆,高8厘米,重2.3市斤,阳篆“篷州之印”四字,柄右刻楷书“蓬州之印”四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八月日”、“礼部造”十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五十二号”六字;其二为“蓬州儒学记”,长8厘米,宽5厘米,厚1.3厘米,柄椭园,高7厘米,重1.3市斤。阳篆“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右刻楷书“蓬州儒学记”五字,柄左刻楷书“大顺元年十一月日”、“礼部造”十一字,印左侧面刻楷书“大字三百八十七号”八字。 两印均为青铜铸造,工艺细致,完好无损。  相似文献   

2.
楚玺考释(六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新蔡大夫之? 旧著录于陈介祺《陈簠斋手拓右印集》,后收录于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编号为0102。此玺为近方形白文玺,带有边框。字刻得十分草率,笔划纤细.“大夫”二字不合书,“玺”字是典型的楚文字写法.《古玺汇编》识出“大夫之?”四字,前两字不识.按  相似文献   

3.
战国平阳刀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战国货币中,有一批传为山东博山出土的刀币,正面或有“明”字,或无字,背面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字,字形诡异,不易识读,旧多称为博山刀。1978年,我们发表《战国货币考(十二篇)》,将博山刀背文第一字释为从“邑”从“竹”从“膚”之字,并指出即地名“莒”之专字。此后,汪庆正同志又认出第二字为“冶”,李学勤同志对币文的释读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  相似文献   

4.
一个人的一生为“口蜜腹剑”四字定论,而这四字又作为成语流传下来,无疑还要永远地流传下去,李林甫之遗臭万年,也真臭得极有水平了。  相似文献   

5.
1978年5月,周口地区文物普查队和鹿邑县文化馆在文物普查过程中于鹿邑县枣集发现《商鹿县烈士纪念碑》。该碑通高2.15、宽0.66、厚0.19米。凉亭护顶,翠柏环抱,立于土岗。正面碑额刻有“浩气凌云”四字,碑身刻有四百五十字的楷书碑文。背面碑额竖刻“诸烈士之灵位”六字,横刻“英灵不死”四字,碑身左右两边刻有輓联,上联是“争取民主建设新中国临阵捐驱光荣万古”,  相似文献   

6.
1984年7月4日,牡丹江铁路医院职工任广才同志在市北郊八达沟口公路左侧的坡地中,发现一方完整的铜印。笔者和罗葆森同志于7月17日对出印现场作了调查。此印出土地南距市中心约1公里,东距牡丹江边墙东端约15公里,而紧临牡丹江北山的东山山脚,北距牡丹江边墙约25公里。印呈方形(如图),边长为7厘米,面铸汉字九叠篆书“古州之印”四个字。钮为长方形,顶刻“上”字,以示用印方向,钮前侧镌刻汉字行书“古州之印”。印背左侧刻“应辨所造”四字,右侧刻有年款“天泰二年二月廿五日”九字。印重1.8公斤。  相似文献   

7.
新出土魏永平五铢杨鲁安《魏书卷一百一十·食货志六第十五》载:“魏初至于大和,钱货无所周流,高祖始诏天下用钱焉。十九年,冶铸粗备,文日太和五铢……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铸五殊钱”。近日得一枚北魏“永平五铢”,是1991年8月于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北部之古十二连城遗址南二十华里处乌兰不治沙地间农民挖土时发现的。细审此钱特征略有三点:一是面文“五铢”两字乍看似西汉“五殊”字体。细加对比,显然有别。此钱“五”字长大且上下二横不出头(南朝梁“五铢”之“五”字二横也不出头)。“铢”字“金”旁四点细长,西汉“五铢”之四点均小而圆,其“朱”旁更与西汉“五铢”相异。二是此钱铜质较糙,铸工亦显粗率,而西汉“五铢”铜质良好,色泽赤亮,铸工精美,为魏“永平五铢”所不及。三是此钱径2.5厘米。重3.5克,基本上同西汉“五铢”之大小、轻重相类。之所以说此钱为北魏王朝所铸,有其它两项物证,与此钱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块太和年造瓦当,一柄魏造像莲花形佛光(铜质鎏金)。解放以来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凉城,和林等处曾出土过北魏年间所造的铜镜和瓦当,铭文均作“富贵万岁”(篆书),铜镜仿西汉镜纹饰,瓦当亦仿汉,作“井”字栏,中宫为乳,铭文四字右旋读,分嵌在上右下左四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喜爱读史书。他在一套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中的《南史·陈庆之传》的天头囤了四个圈,还批了“陈庆之传”四个字。1969年,他重读陈庆之传,又在天头评注道:“再读陈庆之传,心神往之。”  相似文献   

9.
1981年,陕西子洲县驼耳巷乡贺家墕村出土一方北宋官印。此印面为正方形,边长5.5厘米,厚1.1厘米,矩形柱纽,带纽通高4.8厘米。印背左侧刻“元丰七年”四字,右侧刻“少府监铸”四字,纽顶端上中刻一“上”字。印面自右至左两行朱文篆刻“河东第九副将之印”八字。铜质,完好无损(图一)。  相似文献   

10.
文风小议     
胡学彦 《古今谈》2002,(1):48-53
“风”,《汉语大词典》列有四个义项:一、章的风格;二、使用语言字的作风;三、学的风气;四、德教化之风。这里所说的风,不是指章的风格,也不是指德教化之风,而是指人们使用语言字的作风和学的风气。既称之为“风”,风行草靡,它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摘录一九四三年上海《泉币杂志》第二十三期九页郑家相先生写“燕布之新发现”一文的一段:“此布出土燕地,戴葆庭由北平获一拓墨、同人见之,叹为创见,并嘱余考释。余细审之,仅识右方上下两字为右明,左方上下两字,因拓墨不晰,一时不能识。旋闻此布归老友方药雨君,乃驰书索精拓,承其惠赐两纸,并附书相告曰:“四字小布,文似左明亲(?),亲新也、(?)(亻品)也,但见明刀背文,或为地名,失载”。余再四审视,左方上一字确属亲字,即新字省文,  相似文献   

12.
1972年,密县平陌公社供销社杨台门市部,在收购废旧物资中获得金代铜质官印一颗。公社干部冯丙寅同志发现后,即送交密县文化馆珍藏。这颗金代铜质官印,重679克,略呈长方形,横宽7.3、竖宽7、厚1.3厘米,上置长方形梯钮,钮高2.7、中宽29、厚1.4厘米。印面阳文为九叠篆字“义军都统之印”(图一)。印的左侧阴刻正书“义军都统之印”,印背左边三字“行部造”,右边四字“天兴元年”,印钮顶端刻一“上”字(图二)。“义军都统之印”与《上海博物馆藏印选》一书127页所刊印的“义军副统之印”  相似文献   

13.
晁公武《郡斋》卷四云: 荚公宇源一卷右皇朝释梦英撰。梦英通篆籀之毕,书偏傍五百三十九字。郭忠恕云:按(说文字源)惟有五百四十部,“子”字合收在于部,今目录妄有更改。又《集解》中误收去部在注中;今点检偏傍,少“晶”、“税”、“至”、“龟”、“弦”五字。故知林氏虚诞误後进,其《小说》可焚。梦英因书此以正之,柴禹锡为立石。  相似文献   

14.
两《唐书·萧复传》载唐德宗建中四年朱泚之乱时,陇右留后韦皋于陇州诛杀“豳”“邠”叛卒一事。但变乱发生时唐代政区建置已无“豳”州之称,“邠”卒亦无驻陇州的记载,《萧复传》“豳”“邠”二字应误。据载,在建中三年,朱泚既兼凤翔、秦陇与陇右三镇节度使,又保留着幽州本镇节度使一职,其离任凤翔节度使前派遣驻守陇州的所部幽州兵,建中四年附朱泚为乱而为韦皋所诛。故朱泚之乱中在陇州被杀的是朱泚的幽州兵而不是“豳卒”,《萧复传》中的“豳”“邠”为“幽”字之误。  相似文献   

15.
泸州市文物普查中,在市中区南郊原川南军区大礼堂、今大较场后的石台阶上发现“陆军墓地”四个大字、字体隶书,字径1米。四个字间距15米,排列在“慰忠亭”两侧。“军”和“墓”字离亭柱也是15米。(亭正面12米、4根大柱4.5米,亭内有柱10根)。“陆军墓地”字迹清晰,字面上由蓝花细瓷碗块镶嵌成凸形、远处望去、大有青天白日之感。 据《泸县志》载:“慰忠亭在泸南门外大较场,民国八年(1919年)滇军军长赵又新  相似文献   

16.
本考释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子羔)四个疑难字词,取得以下结论:一、“观于伊”之“观”与关桑林之会有关,“伊”则指伊水;二、“瞽叟”之“瞽”字从“兔”省声,简“有虞氏,乐正瞽叟之子”乃对“舜,何人也”之回答;三、楚简“方”与“平”形近但仍严格区别,简“方万邦”之“方”训为法、则;四、简五及简八的“由”与“从”语法结构相当,于简中作为动词,可训为“寻”或“导”。  相似文献   

17.
《文物》于1998年第8期发表的《徐州师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及王恺先生“印章”文,释文有多处误释。第45页图版第15印应释“朐之右尉”,误释为“昭之右尉”。因此字误释,该文误以为西汉楚国有昭县(第47页右第1行)。此字形体,可参考罗福颐《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卷四第14页“朐”字,又可见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02号“朐长之印”。王先生此文亦提到该楚王陵另有“朐之左尉”印(第47页左倒9行),亦可对照。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芦山县文物管理所最近收集到汉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官印两方,均为铜质、兽纽、阴刻篆文。一方为驼纽,印文为白文篆书“汉叟仟长”四字(图一、二);与云南昭通所征集到的“汉叟邑长”印,印文字迹笔法,除“邑”“仟”二字各异外,其余三字全同。另一方为“辟邪”纽,纽与印台结合部镂空间隙较大,异于常见之汉印纽,形制更为古朴;但此印在出土后,被拾得者将印文正面及印台四周磨损,致使印文辩认困难;可能为“汉夷土部之章”六字,(图三、四)为阴刻篆文。这两方铜印在省内尚属首次发现。两印都是1983年在芦山县城附近清源河岸边被公社社员罗文才等人淘沙金时发现,并由他们交献给国家文物管理部门收藏的。  相似文献   

19.
晋商与关公     
张舒 《文史月刊》2008,(11):66-67
二、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是多元的、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外延的文化。择其要之,例举如下: 1、理念文化。清朝光绪皇帝对关羽有长达26字的封号,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圣大帝”其中“忠义仁勇”四字可谓对关公文化理念的概括。  相似文献   

20.
释"于"     
典籍有“于”为风声之证,甲骨文“于”字象意“地气”穿地而达天听,故“于”字本义为风声。最初的歌声是祈雨时模仿风声而呼嗟。甲骨文“吁嗟”字形中有“于”,又有描画于字轮廓的带尾“弓”形。带尾“弓”形即哥字初文,从于、从带尾“弓”形的字就是“呼嗟”之“吁”之本字。后来从于、从带尾“弓”的字改从口,就是吁字。小篆于字显示“地气”冲断宣碍之象,乃是缘金文阳字中示意天、地,以及碍于地的“地气”的中断“于”字形而致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