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范志军 《史学月刊》2006,(2):120-122
在中国古代礼学文献中,关于弟子为师服丧的问题,《礼记·学记》曰:“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郑玄注曰:“当,犹主也。五服,斩衰至缌麻之亲。”可见师丧不属于五服亲内之丧。又《礼记·檀弓上》曰:“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郑玄注:“心丧,戚容如父而无服也。”可见,老师死,弟子只是为其服心丧而已。《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这是我们所见到的弟子为师服心丧的最早记载。然而自秦汉以降,特别是到了东汉时期,为师服丧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不仅为师著丧服,而且重服。两汉时期,“其亲受业则日弟子;依久次相传授,则曰门生;未冠则曰门童。总而称之亦曰发生”(洪适:《隶释》卷七,中华书局1985年版)。西汉以后继续保持了先前弟子、门生为师服丧的惯例,例如:夏侯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夏侯胜薨后,太后“为胜素服五日,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汉书·夏侯胜传》)龚胜死后,“门人衰经治丧者百数”。(《汉书·龚胜传》)孔霸曾为元帝的老师,“及霸薨,上素服临吊者再,至赐东园秘器钱帛,策赠以列侯礼,谥自烈君”。(《汉书·孔光传》)以上是《汉书》记载的为师服丧之例。究西汉一代,为师服丧的情况还不十分普遍。但是,到了东汉,这种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汉书》记载了大量弟子为师服丧的情况,例如:荀淑建和三年卒,“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荀淑传》)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宗族结构,五服内外是亲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五服之内的亲属板系都可以称为“家”。这样的“家”有三个大的同心圆:父、己、子构成同心圆的最核心结构,是为核心直系家庭;上下推及祖、孙,旁及堂兄弟,是同心圆的第二层次,若同居,是为四世或五世同堂的家庭;同心圆的最后一圈从曾祖到玄孙,若同居,是为九代之“家”,比如唐代的张公艺和江州义门陈氏,这样的“家”只是特例。  相似文献   

3.
丁鼎  王明华 《民俗研究》2002,(1):188-190
中国古代丧服制度除了以不同的服饰规制和丧期来标志不同的丧服等级以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用杖.所谓"杖",也称"丧杖"、"丧棒"或"孝杖"、"孝棒".杖也是丧服等级的重要标志.在<仪礼·丧服>系统的丧服制度中,杖唯用于斩衰与齐衰三年及杖期之服.斩衰用苴杖(以竹制作),齐衰用削杖(以桐木制作);齐衰不杖期与大功以下之服皆不用杖.  相似文献   

4.
西江服饰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西江流域不论男女均穿宽衣阔袖的“大襟衫”,衣领不高,叫“风领”。女衣长可及膝,袖阔1尺,最小也有9寸,袖边有双捆出线,捆边3条。男衣同样宽而长,喜庆日子则穿长衫。民初,大襟衫有小改革,衣袖改窄为只能穿出手,叫“一撂袖”,不久,又改为“马蹿油”(前阔后窄,袖口像马蹄),俗称  相似文献   

5.
前言中國歷史上的宗族結構,五服内外是親疏關係的一個分水嶺。五服之内的親屬關係都可以稱爲“家”。這樣的“家”有三個大的同心圓:父、己、子構成同心圓的最核心結構,是爲核心直系家庭;上下推及祖、孫,旁及堂兄弟,是同心圓的第二層次,若同居,是爲四世或五世同堂的家庭;同心圓的最後一圈從曾祖到玄孫,若同居,是爲九代之“家”,比如唐代的張公藝和江州義門陳氏,這樣的  相似文献   

6.
一宋代以来,海南岛的黎族中已经出现了所谓“熟黎”、“生黎”的名称。“熟黎”即指接近汉区,经济文化深受汉族的影响,“能汉语”,“耕作省地供赋役”,①直接受封建朝廷控制的一部分黎族而言。黎族在海南岛的分布,有两个比较集中的地区,一是儋州,“黎视诸处最蕃”;一是崖州,“黎地大于州,其人十倍之”。②到了明代,这两处的“熟黎”都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可是儋州一带,“山百倍于田”黎族的农业生产,仍以刀耕火种的“砍山栏”  相似文献   

7.
贵阳市的街头巷尾常有一些卖“炒货”(瓜子、花生、葵花子、蚕豆等)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穿着打扮古朴而别致:身穿浅兰、浅灰或浅桃红的右衽布袍,领口和袖口都镶有花边;腰间束着布腰带,留较长的绣花布头打结在背后,宽大的袖口露出戴银镯的腕部。一般都戴有耳坠或耳环。已婚妇女都在头上缠着平整的白布头巾,脑后是插有簪子的发髻。未婚姑娘则在脑后拖着长辫。下装现在都穿与其他农村妇女同样的长裤,脚穿普通胶鞋或布鞋。但在解放前她们都穿和男子一样的土布长裤,膝以下裹着军人一样布“绑腿”。脚穿耳草鞋或“硬鼻头”棉鞋。这些妇女都来自…  相似文献   

8.
阳方中 《文史天地》2001,(A01):60-61
贵阳市的街头巷尾常有一些卖“炒货”(瓜子、花生、葵花子、蚕豆等)的农村妇女,她们的穿着打扮古朴而别致;身穿浅兰、浅灰或浅桃红的右衽布袍,领口和袖口都镶有花边;腰间束着布腰带,留较长的绣花布头打结在背后,宽大的袖口露出戴银镯的腕部。  相似文献   

9.
密宗的信息象征符号 唐卡是西藏地区一种丝绸或麻布、毛等织品上的绘画,“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卷轴画”,佛教密宗在制作每一幅佛像之前,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相似文献   

10.
《神州民俗》2010,(3):69-69
在河南省商丘地区永城县的芒砀山上。有一处游览胜地——汉高祖斩蛇处。这里有一“斩蛇碑”。用汽车灯一照,一面显示出古代武士的形象,另一面则显示出一位怀抱赤子的妇女,即人们所谓吕后的形象。此碑被称为“华夏一绝”.  相似文献   

11.
东莞男人生日用鸭而不用鸡。上菜时,首先以汤煮熟一碗菜丝加上两个鸭蛋,让寿星品尝,然后大家才能开筷。男人生日,更有一味“霸王鸭”,东莞称之为扒鸭。扒鸭,即不用斩、切,只需筷子轻轻扒一下,即可夹入口内。霸王鸭当宴会“主席”,佐料需发菜、蚝豉、鲍鱼、瑶柱、莲子、云耳、冬菇等作配料。为什么生日不用鸡?究其原因,是鸡往往是敬神、祭祖用的。[编按]  相似文献   

12.
疯子丫市红     
丫市红,花白板寸头、深蓝中山装、黑色纳底布鞋。长年背着个破麻布缝的袋子,里面是行走各家讨来的烟酒、食物,还有他珍藏的诗集。诗集是几十张烟盒里的锡纸订成的,密密麻麻记录着他的灵感,那是他的骄傲。碰到哪家有酒席,丫市红就去凑热闹。乡里乡亲的都认识,也知道他是个人来疯,都围着他听他朗诵新作,倒是给主人家添了不少笑语。  相似文献   

13.
彭忠富 《文史博览》2013,(11):66-67
杀猪菜是东北乡村的一道炖菜,肉嫩汤鲜,肥而不腻,开胃解馋。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大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14.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是古代粤东广大农村最崇拜的“孩子保护神”——公婆的生日。潮汕民俗称这一天为“公婆生”。 说起来十分奇怪,“公婆生”和别的节日截然不同,没有热烈欢庆的景象,也没有喜气洋洋的场面,而使人感觉到的,却是家家户户都笼罩着一层诡秘的傩巫氛围。每当这一天的到来,家庭主妇一大清早就起来,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床上的被褥折叠得整整齐齐,梳头洗脸后,便庄严地换上了敬神的礼服:蓝衣蓝裙玄鞋子,准备虔诚地祭拜公婆。尤其有趣的是,祭拜公婆的仪式,不是在公厅,而是自始至终地在生男育女的房间眠(睡)床上举行。眠床的中央,安放着一个用竹蔑编织用井心红花水涤洗的特制大盘子,公婆的香炉就摆在盘子的最前端,然后依次摆上三碗简朴而寓象征意义的祭品:“粉丝蛋”、“甜豆腐”、“田鲫鱼”(怀春的)。主妇边烧香边磕响头边念一些古老  相似文献   

15.
舞女玉佩     
1974年江西省博物馆在南昌市东郊永和大队畜牧场汉墓发掘出土。西汉,灰白色,有土沁。体扁平,呈站立状透雕舞女形象。面部正视,用细阴线刻出眉、眼、鼻、口,前额刻发饰,两耳垂发至肩;一手垂袖于腰间,一手甩袖过头顶,身穿交领长袍,束腰,长裙拖地,腰间系宽带,领口、袖口、裙边饰细  相似文献   

16.
秦朝时,择吉文化传统已深入秦人思想,影响了秦人的生活.据秦简《日书》记载,缝制新衣或穿新衣都要选择黄道吉日.秦人做衣服所用的布料有麻布和丝绸,其中麻布还是货币的一种.麻布和丝绸都可以用铜钱从集市上购买,社会上已经有了服装加工的商户.秦时的服装价值不菲.政府对特定人群还发放衣服,分收费和免费两种情形.秦人的服装并非史学家所记载的全是黑色或者白色,而是五颜六色,色彩纷呈,没有大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17.
赵俊旺 《神州》2013,(34):141-141
近几年,我校围绕“抓常规、促课改,提质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把常规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做成我校的品牌与特色。  相似文献   

18.
烟酒糖茶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也是街子上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它在,街子的意义也许就要大打折扣。烟吸一口烟是一折,“折”字用得好,一口烟一折戏。云南人抽烟主要有两种:旱烟和水烟。旱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但水烟却给人印象深刻。“饭后一锅烟,赛过活神仙”,“好烟见抽不见卖”这些说法,更增加了云南水烟的神秘。因此,云南水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另类的民间文化。在云南大部分地方的街子上,都可能有一条小巷或若干铺面批发零售水烟筒,各式各样,有的用胶木做成,有的用竹筒做成,有柏木  相似文献   

19.
漆灰的修复是漆器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揭示故宫博物院旧藏漆器3种典型漆灰的材料构成及特点,以及为漆器修复工作提供科技支持,研究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微区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纤维显微镜观测、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综合分析了3种典型漆灰所含无机及有机原材料。研究结果表明:明代古梅花蕉叶式琴漆灰所用无机材料是动物角灰或骨灰及少量黏土,胶结材料则由中国大漆及少量植物油组成;清代黑漆描金大宝座漆灰的无机材料为含有方解石的黏土,胶结材料为熟桐油、猪血的混合物,此外,样品中还含有麻类纤维,为宝座木胎与漆灰层之间所裱麻布,宝座漆灰不但能提供平整髹漆表面,而且还对麻布有加固定型作用;清代黑漆地填金字张廷玉书圣训天伦对联漆灰的无机材料为黏土,胶结材料则为熟桐油、猪血的混合物。研究所用分析方法体系可实现漆灰原材料,特别是有机胶结材料的准确识别。3种典型漆灰的选材特点与中国古代漆器,特别是明清时期家具、器物制作用料传统相吻合,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漆器文物修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湖南文史》2014,(10):30-30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尚方宝剑,如《包青天》中的包公就有一把尚方宝剑。但中国历史上真有尚方宝剑存在吗?“尚方”是专为皇室制造刀剑兵器和珍服器玩的机构,秦已有之,汉负盛名。“尚方”所制宝剑,锋锐无比,利可斩马,所以又被称为“斩马剑”。尚方制剑只能由皇室使用。“尚方宝剑”的称谓源于西汉成帝时,据《汉书·朱云传》记载,直言敢谏的朱云折断栏杆向汉成帝进谏,希望皇帝赐给他一把“尚方斩马剑”,用以诛杀皇帝的老师安昌侯张禹,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尚方宝剑”,反而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折槛朱云”的故事。在汉以后的几个朝代中,用“尚方宝剑”诛杀奸臣贼子仍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