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初弦上”的出处——答余英时先生的疑问刘世南余英时先生在其所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的第106—107页中,引了1961年陈寅恪《赠吴雨僧》七绝四首之四:“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钜公漫诩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再引陈氏1930年《阅...  相似文献   

2.
宝民 《文史月刊》2014,(11):57-57
读吴学昭女士所著的《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此书的排版方式,是通行的横排简体字,然而,读到本书的第5页时,读到了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红楼梦新谈题辞》,这首诗却是用繁体字印刷的,我在阅读中,还是头一次遇到这种字体不统一的情况,我想,可能是为了表示庄重,本书中所有的诗全用繁体字印刷吧,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先生论文集《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充分反映出这位近代著名史家的渊博学识,五十多篇文章涉及到广阔的研究范围,有关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关于蒙古史研究,关于佛教史研究(包括敦煌写经及西夏文佛经)等,都颇多独到的见解。但本书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书中陈寅恪为别人的论著所写的序、跋、审查报告。这是因为:第一,这类文章都已收入本书,而为其他两本论文集《寒柳堂集》和《金明馆丛稿初编》所没有。第二,作为近  相似文献   

4.
管鲍故事是中国人友朋相交的最高境界,向为人们所称道,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子──陈寅恪与吴宓之间的友谊,是可以比之管鲍而不愧疚的。陈寅恪生于1890年,比吴宓大四岁,两个人相识是1919年初在哈佛大学留学时期,经陈寅恪的表弟俞大维的介绍,开始订交。以后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不论是顺利也好,挫折也好,他们总是真诚不欺,相濡以沫,共事于清华国学研究院。1944年年底,吴宓从昆明西南联大去成都看望在燕京大学任教的陈寅恪。当时寅恪先生右眼已失明,住进了医院。吴学昭女士的《吴宓与陈寅恪》一书所…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西村成雄先生所著《张学良》一书,1996年5月由日本岩波书店出版。该书是西村先生20多年来潜心研究张学良、东北地方史、中国政治史的成果。书中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与研究,将张学良思想深处的民族主义与中国传统的爱家、爱国联...  相似文献   

6.
《贵州文史丛刊》2012年第1期刊发陈德远先生《挽王天培联不是刘莘园先生所作》一文中,认为《辛亥革命老人刘莘园遗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中关于挽王天培:"功在定黔、罪在定黔、乱世为人真不易;朝言革命、暮言革命、先生结局竞如斯"一联,非刘莘园所作.  相似文献   

7.
日本加藤繁先生所著,《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一书,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外国学者研究中国历史货币的一部著作,这部书今天看来在历史金银币的研究中,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国货币史研究中也应占有它的应有的位置。作者加藤繁先生(1880-1946)毕生致力于中国经济史、货币史的研究,一生发表了大量论著,其用功之勤,功力之深,涉及之广,使用中国史料之娴熟,相信每一个读过他作品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于大正十五年(1926)作为东洋文库论丛之六,由东洋文库出版发行,昭和二年该著作获日本帝国…  相似文献   

8.
张瑞德先生所著《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管理的研究——政治层面的分析》一书,1991年2月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发行。本文愿就这部著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试作评论,希望得到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比较考古学随笔》一书,是李学勤先生近著中很有妙趣的学术论著之一。它1991年曾由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在原版20篇内容的基础上,又增补10篇,以简体字版的方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在《比较考古学随笔》中,作者从中国的考古学实际出发,把比较考古学归纳为五个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出版的许进雄先生所著《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一书,公布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所藏的一批甲骨,共计1915片,有不少是首次公布的珍贵资料。如书中编号SO142,就是一片有关商代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甲骨。关于这片甲骨的出土以及如何流散到国外,又如何入藏到该馆,书中未能言其详。许氏在该书序言中谈及所收甲骨的来源时写道:"……至于有一批虽可与本馆中收藏的甲骨缀合,但缺乏入馆的来源记录的,则以X129起头。"这片的馆藏编号是X129·161,  相似文献   

11.
略论隋炀帝及其葬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武伯纶先生逝世已经一周年了。我们发表其女武晓颖同志整理的先生遗稿一篇,以示对这位著名学者、我们所尊敬的已故长者的怀念。  相似文献   

12.
《欧斋石墨题跋》的作者朱文钧先生,字幼平,号翼盫、甄父,浙江萧山人。生于一八八二年壬午正月十三日,卒于一九三七年丁丑五月十九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始即聘为专门委员,负责鉴定书画碑帖的工作。一九三三年在伦敦举办中国古代艺术展览,所展出的绘画作品全部是翼盫先生精选的,这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第一次大规模在国外展览。一九五三年,翼盫先生的夫人张藼祗女士,儿子朱家济、朱家濂、朱家源、朱家溍等同志遵照翼盫先生的遗嘱,把所藏全部古拓碑帖七百种,无偿捐献给国家。文化部特为此颁发奖状。当时由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派秘书徐邦达、罗福颐同志负责点收,交故宫博物院保存。这七百种碑帖,是一份系统完整的文物,其中由本院列为一级藏品的都是传世较早的拓本,有的还是孤本。翼盫先生的遗稿多已失落,这部分仅存的题跋是朱氏兄弟搜集积累的,已编次成书,本刊将选录一部分刊载。启功先生曾为这本书撰序、题签,一并发表在本文之后。  相似文献   

13.
王连洲 《世界》2006,(11):72-73
叶建华先生所著的《贤文与股市》独具匠心,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资本市场知识巧妙地糅合在本书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意义很大。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书很多,撰写现代股市的书也不少,但把两者结合起来写,可以称其为特有的、很少见的一种股市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永嘉之乱中原流民迁入河陇,北魏太延五年河西士族东迁平城,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具有转移保存中原文化的移民事件。事实并非如此,以移民迁入河陇来说,学者们所热衷于讨论的永嘉移民使中原学术转移保存于河陇说,实际上是对陈寅恪学术观点的误读。陈寅恪先生所论是指文化重心转移而非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之转移。而河西士人东迁平城后,因其境遇很差,对北魏的贡献大打折扣,但河西士族被竭泽式地迁出,却使河陇,特别是河西历史学术发展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15.
清人阮惟和撰写的《秘史地理今释》一书,除见于同时代人施世杰所著《元秘史山川地名考》引用以外,从未有人称引,世人久疑其书已佚。本文认为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不著撰人的《元秘史地理今释》旧抄本就是阮惟和书,并从施世杰引用阮惟和书之文和称引李文田、陈遹声的文字,跟《元秘史地理今释》的本文和眉批互校对勘以论证之。  相似文献   

16.
今年初,从中国的金启先生那里寄来了一部罕见的学术论文集,这就是有着新颖书名的《爱新觉罗氏三代满学论集》(以下简称《三代论文集》)。金启稼先生是我1980年初所知晓的中国屈指可数的女真语学、满洲语学学者。1982年我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收集满洲通古斯语著作时,第一次看到了金启稼先生与其父金光平先生合著的《女真语言文字研究》(1980年出版),这才对他有了认识。这之后就和金启稼先生有了信件来往和学术资料等的交换,并从先生那里收到许多在北京、内蒙古大学和辽宁省民族研究所等处发表的先生的论著。至今我所收到的这些论著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代保存下来的文献史料浩如烟海。正因为如此,各朝史家都较注重史料的考订,其中清代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比前人更为突出。近世的陈寅恪、陈垣等著名史家,都是在文献史料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大师,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许多新的创举:陈寅恪先生重视私家著述的史料价值,倡导以诗、文证史,认为史料的真伪是个相对的问题,善于从别人眼中的“废物”堆里找出可贵的史料,他不仅重视校勘和辨伪,更致力于探求史料写作人的原意和其所记事实的可信程度~[1]:陈垣先生在校勘学研究中提出的“四校法”,有关年代学的著…  相似文献   

18.
贺云翱 《南方文物》2006,(1):127-128,122
近年来,南方六朝文物的发现和研究颇受重视,以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以及成都等地的佛教文物之发现、六朝瓦当研究、南方各地六朝墓葬、六朝瓷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等,使得大批过去鲜为人知的文物遗存得以为今人所知所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先后有《六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李蔚然先生著)、《南京的六朝石刻》(梁白泉先生主编)、《六朝艺术》(江苏省美术馆主编)、《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先生著)、《六朝都城》(卢海鸣先生著)、《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蒋赞初先生著)等一批论著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六朝历史与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章开沅先生所著《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一书中 ,收录的一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案例 ,非常特殊 ,其体例与《南京安全区档案》有关案例不同 ,其中的大多数记述都与农村和农民有关。本文结合拉贝等外籍人士的日记、报告以及江南水泥厂档案等相关的记述 ,并请章先生查对了英文原稿 ,认定这组案例出自江南水泥厂难民收容所负责人辛伯格 (丹麦国籍 )之手  相似文献   

20.
韩洪泉 《文史天地》2013,(12):18-22
一部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开端。解读鸦片战争,则避不开杨芳其人。郭廷以先生所著《中英鸦片战争史》中单独辟有“杨芳的措置”一节,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也有“杨芳的果勇”一节专述其事。杨芳在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