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人都说:我国的民族传统雕塑是“三份塑,七份彩”,可见绘彩在中国传统雕塑中的作用,我过去在一篇小文中曾谈论过这一认识,至今仍坚持这一看法:“中国传统雕塑就是和西洋雕塑不一样,西洋雕塑的表现手法偏重于结构,借用光影,明暗造型,过  相似文献   

2.
安徽新石器时代的绘彩陶器可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皖西,而后者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南一带。其年代从距今七千多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可分为四期。皖西南是我国彩绘陶发生年代较早的一个区域。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发现的古代文明,是一代文化的映像。对它的研究工作自然是先从出土文物及其遗址起始的。这种研究的继续深入和发展,则顺其自然地要步入一个新阶段,即面的扩大和质的深入,具体地便是步入对一代文化的探求和对其上下源流的追索。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从发现到现在近20年的研究,正是沿着这个轨迹走过来的。这些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秦俑考古资料的发现,不仅给旅  相似文献   

4.
秦俑服饰及其礼仪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兵马俑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帝陵墓的陪葬品.人类社会发展到秦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物质、文化生活的日渐丰富,促使封建的礼仪制度基本形成.服饰礼仪主要在于别尊卑,分等级,以实用为目的.已出上的秦俑,其发式和冠戴有地位和身份之区别,服装的等级差别也很明显.秦俑的造型源于生活,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秦代服饰及其礼仪制度从中便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7,(3)
本文例举和分析了我国史前时期建筑中发现的绘彩装饰现象,初步总结了仰韶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建筑中绘彩装饰的类别及时空特征。认为:史前建筑绘彩装饰的特征变化主要表现在绘彩颜色和绘彩部位上,阶段性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考古学文化背后的人群共同体的文化传统和变迁;其产生、发展与建筑形制、用途及彩陶之间并无直接联系,而是先民原始信仰与审美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目前出土规模最大,研究价值极高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已建成的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仅使之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可使兵马俑免遭风吹雨淋、烈日暴晒的严重侵蚀和损害,对其保护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兵马俑并非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游客量的逐年增加,环境的日益恶化,秦兵马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秦兵马俑所处环境中各种因子,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对秦俑的影响颇显重要。同时,这项研究对今后乾陵和秦始皇陵的挖掘与保护也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本文报道了秦俑馆一号展厅内空气及俑体表面存在的霉菌种类及生物量变化,探讨了这些霉菌特别是产酸霉菌对秦俑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秦始皇陵东侧三个兵马俑坑内,都有为数不同的战车,其中第二号兵马俑坑战车最多。二号俑坑从内涵方面可分4个单元,在第2单元内(从南数包括1至8过洞)根据试掘估计全为战车,合计有64辆。这批战车在各个过洞中的摆法是前后相接,作纵队排列。每辆车上各有御手1人,甲士2人,车车后都无步兵跟随,因此,它应属单独的战部队。其它战车分别出土在一、二、三号俑坑,乘员有2人、3人和4人之分。据试掘和局部正式发掘知道,秦俑坑出土的战车都是木质的,而且形状和结构也大体相同。因俑坑被火烧过和塌陷等原因,车迹十分凌乱,经过仔细清理和观察,发现少数车辆还能看出局部结构。如二号俑坑  相似文献   

8.
向斯 《收藏家》2002,(9):56-60
一、《大藏经》的问世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四世纪,因对教义、戒律产生分歧,佛教教团内部分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派。上座部遵守原始佛教教义、戒律,而大众部则有所改革和创新,并将教主佛陀神圣化。公元一世纪,从印度南部大众部中产生了大乘佛教。大乘是梵文的意译,音译为摩诃衍那——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道路”的意思,大乘之意就是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成就佛果。大乘佛教贬称原始  相似文献   

9.
兰德省 《文博》2000,(2):43-44
秦俑坑出土的几千件陶俑全部立于小小的或方正或不规则的脚踏板上。我们在清理和修复陶俑脚踏板的过程中,在个别不被人们所注意的隐蔽处,发现一处脚踏板中间遗留有秦人的鞋印痕迹。由于出土时间较长,表面已稍有风化现象,以致于印痕模糊不清但仔细观察,仍能根椐其大小、足迹走向、印纹等痕迹,看出个大概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秦俑头像为研究对象,认为它们具有肖像性,对其表现技巧进行探讨。并且通过与古希腊罗马肖像雕刻理念的比较和阐明法家美学思想对秦兵马俑的浸润,来论述秦俑头像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长河中,秦王朝是一个关键时期.秦王朝创立的一整套封建的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然而它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历传三个国君,时间仅十四年余.它所能遗存到现在的文献材料,简直如晨星之寥.今天所能参考的最权威的著作仅在《史记》的有关篇章之中.所以过去它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中,所占的篇幅只有可怜的几页.  相似文献   

12.
论秦俑军队“长矛手”及其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军事历史与军事理论专家T·N·杜普伊说:“兵器从开始就分为两大类,劈刺式和投掷式”,由此决定了兵器时代的基本战术形式.冷兵器时代,世界各国军队一般都把战士分成射击手和长矛手,分别装备  相似文献   

13.
秦俑是高度写实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品,其发式和头饰细腻逼真,种类繁多,颇引人注目。它和秦代的军事制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4.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军事史学家富勒指出:“欧洲的历史就是从这种英雄气概中所产生出来的,它的象征是矛和剑,而不象在亚洲却是弓和矢。”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偏见,却也道出了弓矢在亚洲历史上的重要性。秦俑军阵步兵射击技术是秦步兵射击技术的再现,对它的探讨,在秦俑研究和整个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中,都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提出初步见解,请同志们指教。一、跪射技术研究秦俑军阵步兵跪射技术,我们主要以二号坑I区重装步兵的跪射方式为依据,通过这些作为动作环节中的静止的跪射方式,考察其跪射技术全貌。  相似文献   

15.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驻足于秦兵马俑1号坑头,观览两千年前人类文化创造的伟大结晶,一支整装待发的雄浑军旅,穿越历史的长河,给人们再现了秦王朝并吞六国、横扫群雄、气吞万里的壮观场面。此时、此刻,一种超越感官和想象所容纳的力量,升腾而起,与李白诗作创造的意境不期而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奋,引起人们多重的思考、联想。那么,凝聚在这些文化创造物中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何以具有如此震慑人心的力量?对此,笔者略作粗浅议论,以期向专家学人求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化的源流及其趋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学者在中国新文化的认识上尽管有千差万别,但几乎都不否认“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界碑。本文所要谈的新文化,就是这个运动所催生的新文化。只有这个新文化,才明显地具备现代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17.
方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研究方志的源流及其发展的历史,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推动和发展社会主义新方志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国的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宋朝即有人认为方志最早是从古代史官的记述发展而来。清代著名的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方志,为古国史之遗”①。近代史学家梁启超也曾说过“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②可见,我国的方志起源是很早的。有的史字家说,地方志是历史的一种,与历史同源.而占代史书起源于经书.所以,地方志也…  相似文献   

18.
满族文学是由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作的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满洲文学.今天的满族文学源于先人文学,在继承了先人文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满族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纳兰性德、文康、顾太清、老舍、舒群、端木蕻良等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浅谈青花瓷及其装饰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束娜 《神州》2012,(11):209-209
人类文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青花艺术也在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发展。青花艺术这门表现人类上千年文明的载体,也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0.
在秦俑彩绘的保护当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值得研究解决,即出土时残留于陶俑身上的少量颜色,尽管都进行了加固处理,然而到陶俑修复好时能够保留下来的却极少见。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采取那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能够避免秦俑彩绘的脱落?为此,这们在对三号坑陶俑彩绘的保护当中,就此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弄清了彩绘脱落的基本原因,并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成功地保护了一些陶俑身上的颜色,现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