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文献学百年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灵庚 《文献》1998,(1):132-167
<楚辞>学历代居于相当突出的"显学"的位置,而且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初期.但是,传统的学术研究总是跳不出"义理"、"音义"、"考据"三个模式.毫无疑义,这三个模式确是传统学术研究的结晶,仍然是我们今天研究<楚辞>文献乃至研究我国一切历史文献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
楚辞音义文献不仅是楚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声韵、训诂和提供校勘、辑佚等方面的作用。现阶段的楚辞音义文献研究在楚辞的用韵、韵例、注音方法、楚音研究和上古音体系的构建五个方面均有所建树。但也存在着局限于个别孤立的现象,缺乏历史的整体观察等诸多不足。完整、系统地对楚辞音义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可以探寻其系统构建和发展轨迹,与其产生时代的特殊文化思潮和学术问题相联系,明确其在楚辞学和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中国史学界“把中国广大国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历来成为风气”① 。然而 ,2 0世纪70年代后 ,美国研究中国史的学者———特别是年轻的一代 ,逐渐将研究的焦点从过去的“整体研究”转而集中到地方史的研究上。这些学者在中国地方史的研究中 ,逐渐淡化了过去中国史研究中强烈的对策性色彩 ,摒弃费正清一代刻意观照中西碰撞下的宏大事件的叙事传统 ,从而形成了与传统的“整体研究”有着很大差异的 ,具有相对独立的对中国历史与传统发展的认识脉络。本文试图对这一学术趋向作一回顾和总结。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首次扮演了世界性的角…  相似文献   

4.
楚辞音义文献不仅是楚辞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声韵、训诂和提供校勘、辑佚等方面的作用。现阶段的楚辞音义文献研究在楚辞的用韵、韵例、注音方法、楚音研究和上古音体系的构建五个方面均有所建树。但也存在着局限于个别孤立的现象,缺乏历史的整体观察等诸多不足。完整、系统地对楚辞音义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可以探寻其系统构建和发展轨迹,与其产生时代的特殊文化思潮和学术问题相联系,明确其在楚辞学和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楚辞”指称经历了一个由单纯意旨向多重蕴涵演变的过程。《史记》之“楚辞”乃是指涉战国之时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人辞作。至刘向时,“楚辞”即具有指称作品集之涵义。嗣后,学者立论依据不一,“楚辞”蕴意多有差异:有专指屈原作品者;有指称文体者;亦有指涉多重涵义者。这种指称的多层面性使得“楚辞”研究领域呈现出众彩纷呈之局面。  相似文献   

6.
我国历史教学中长期敏感、困惑的一页当属民族问题了。当今随着对传统文化“反思”之风的兴起和大量国外思潮的涌入,传统的历史教学受到青少年学生的轻视,中青年一代中也有一部分人民族虚无思想相当严重。现状告诉历史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重视爱国主义的教育,克服民族虚无思想。此工作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相似文献   

7.
宋代楚辞学的繁荣,首先表现为义理探求的研究特征,代表著作为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洪氏校订原文,阐扬义理,为后人探寻屈原之生命意识张本。《楚辞集注》被后人称之为“里程碑”式的著作,彻底以文学眼光来看待、诠释楚辞。其次表现为研究类型的丰富多彩,各有创获,如晁补之对楚辞及骚体作品的编集,杨万里对《天问》、《天对》的互相发明,钱杲之对《离骚》结构的分析,吴仁杰、谢翱对楚辞芳草的考订等。  相似文献   

8.
屈原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是战国中晚期,楚辞的主要作品和精华也都产生在这个时代。而认真地整理和研究楚辞却是在三百年以后的汉代。汉代学者于楚辞苦心孤诣,精慎注疏,寻绎钩沉,对楚辞的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汉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迄于宋代,近十个世纪的时间过去了。但就现存文献观之,在这一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楚辞学的成就却几近阙如,研究楚辞的著作所存寥寥。据《晋书·本传》和《隋书·经藉志》记载,晋郭璞撰有《楚辞注》三卷,原书已佚。近人饶宗颐将郭璞散在古书引文中的诸条文字集辑辨析,遂写成《郭璞楚辞遗说摭佚》一文,就中可窥见郭书之一斑。晋人徐邈撰有《楚辞音》一卷,这可能是第一部研究楚辞音义的书,惜其书久已亡佚。隋朝有皇甫遵训撰之《参解楚辞》七卷,据姚振宗《隋书经藉志考证》:“此殆取王逸、郭璞、何偃三家注本而参考为训解也”,然原书已佚,仪存此条记载。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隋僧道骞的《楚辞音》一书尚存残卷。据《隋  相似文献   

9.
力之教授《〈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是一部逻辑严密、材料翔实的论文集,三十二篇论文分别在《楚辞》和中古文献领域构建起完整的研究体系。全书始终站在"以古还古"的立场上,在历史语境中考察问题。该书特点大要有三,曰:探共性,辨众说,溯源头。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四年二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福建师大教授黄寿祺和贵州大学教师梅桐生合著的《楚辞全译》。全书包括《楚辞》各篇简介、原诗、简注和译文,二十五万字,印制比较精美,发行以来,已为学术界所闻知。 在历年已出版的许多《楚辞》注译本中,《楚辞全译》是有特色和长处的一种。首先一点就是“全”,是全译本,不是选注本、选译本。今人的许多注本大抵只注释和研究屈、宋作品;翻译更未有过全译本。郭沫若、文怀沙、陆侃如、龚克昌的译本都只是选本性质。《楚辞全译》则依照刘向、王逸对《楚辞》的编排,兼采战国、两汉,不但全部译齐屈原的诗篇,而且对宋王、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的“楚辞”作品都加以简注和翻译。而后者自朱熹以来,一向认为“自《七》以下,无足观者”(《楚辞辩证下》),所以一直未为研究者、注释家所重视,至于今译,更是一向无人涉足问津。朱熹等古人的评价有一定片面性,《七》、《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代言体”诗篇固然比不上屈原诗歌重要,但也是文学史上知名的作品,对其加以研究和今译乃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全译本避免了选译本零碎、片断、不见全牛的缺点,对于想要综览《楚辞》全貌的人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其二  相似文献   

11.
汤炳正先生幼承庭训,经史子集,无所不窥。1935年考入苏州“章太炎国学讲习会”的研究班,受业于章门,被太炎先生推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数十年来,他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神话学、民族学诸领域卓有建树,厥功甚伟,曾被学术界誉为“传统语言学的一代宗师”、“当代楚辞研究第一人”、“中国古典文学界的泰斗。”代表论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等。其中《屈赋新探》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学术论著”之一。  相似文献   

12.
姜亮夫作品     
姜亮夫(1902-1995),云南省昭通人。原名寅清,字亮夫,晚号成均老人,以字行。中国卓越的教育家,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文献学家、一代国学宗师。云南现代学人  相似文献   

13.
黄永林 《民俗研究》2011,(1):203-217
受当时楚国文化传统、政治制度、审美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楚辞》中恋爱习俗描写打上了楚文化鲜明的时代印记。本文在研究《楚辞》中恋爱习俗主要表现形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其存在与发展的独特文化渊源、内涵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招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招魂》涉及楚国历史,研究《招魂》必定要研究什么是招魂,为什么要招魂。只有研究了这些,《招魂》的一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一招魂分两类:招生者之魂和招死者之魂。本文只探讨招死者之魂。招死者之魂,古书上称为“复”。《周礼》:“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  相似文献   

15.
楚辞文本是一个由诸种瑰丽意象组合的神奇迷人的世界。这一现象终于导致一种关于楚辞浪漫主义经典性界说的诞生。[1]然而,用起源于西欧特定历史时期的浪漫主义纯文学概念(romanticism)来界说楚辞文本的性质内涵,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偏颇和不准确特征。原因在于,楚辞文本的神奇意象和超凡的想象力,从根本上说并未达到文学自觉的个体意识阶段,更多地停滞于巫风宗教的原始思维层面。虽然楚辞文本的确存在着由民俗文化向个体创造性表现跨越的趋向,其中浮动变幻的诸种神奇意象已经开始为一种诗歌的抒情主体所笼括和运用,但是,来自地级文化…  相似文献   

16.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风波》写了一个很有意味的人物——九斤老太。九斤老太对现实很是看不惯,嘴里成天挂着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最近我忽然想起这个人物、这句话,在当今一切全球化、西化,传统文化目渐势衰的社会里.她的“一代不如一代”理论,应该颇有共鸣者。  相似文献   

18.
《楚辞》有大量的古史内容,屈原运用古史知识,反映出对古史的认识,值得重视。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屈原是个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的学者,又曾担任主要负责楚公族子弟的管理与教育的三闾大夫,所以他对以往的历史相当的熟悉和了解。白寿彝先生说:“在中国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中,多学博闻成为学习历史传统的目的之一,这在远古传说的传播中可说已经萌芽了。”①屈原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卓绝的见识,对以往的历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主要集中在《天问》中,《离骚》亦有一些。屈原首先对鲧、禹治水的传说提出质疑。对鲧、禹治水,传统的说法是:尧时洪水滔…  相似文献   

19.
黄一兵 《百年潮》2014,(10):60-64
“1840年”就像一道坎横亘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横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横亘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从这一年向前延伸44年,是所谓“康乾盛世”余晖散尽的年代。再从这一年向后延伸54年,便是甲午战争爆发的日子,中国逐步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境地,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迎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虽然出现了不少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但也不乏廉洁为民的清廉官吏。这些廉洁官吏的个人品质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历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贤臣良相,幕僚宾客,成为时代的社会道德楷模。在明清两朝中,广东就出现了周新、海瑞、陈殡等几位闻名全国,留芳后世的廉吏,他们的道德行为,是岭南人传统道德的精华,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