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宇 《沧桑》2008,(6):13-14
汉代察举制度,是两汉时期地主阶级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统治而建立发展起来的选拔人才制度。作为汉代选官制度的主体,察举制度选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大大促进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但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增长,这一制度越来越被官僚地主所把持,成为滋生门阀世族的工具,直接影响汉代以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经学与汉代的选官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学成为刘汉皇朝选官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成为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的精神力量。察举、征辟、博士弟子课试及茂才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其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或出于儒家经典,或本于经学之旨,体现了对儒家经学的特别重视和对治经儒者的特殊关照。经学与选官制度结缘,使刘汉皇朝适时地改变人才观念,更新用人标准,拓宽选官范围,扩大统治基础,从而造就了一个名士云集、人才辈出的政治局面。这既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又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繁荣,还有利于经学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同时,以儒家经学为指导思想的汉代选官制度的推出,标志着我国文官制度的正式确立,奠定了后来科举取士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两晋南北朝土族门阀的特征乌廷玉士族门阀是身分性地主,古籍中称"右姓、著姓、冠族、茂族、势族、华族、甲族、望族、名门、盛门、旧门、权门、高门、华宗"等。近年史学界称士族地主或土族门阀。这个阶层从东汉末年直到隋唐,前后活动数百年之久,其势力鼎盛期是在两晋...  相似文献   

4.
门阀制度在刘宋时期开始有了衰落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出内外两方面,内部原因是士族自身的腐朽,外部原因是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相似文献   

5.
<正>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建立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为适应统一政权的需要,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不断出现,相应的官制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近年来,关于中国的官制制度已有不少专著出现,据粗略估计,大约有6本。专门的论文有30篇。本文就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研究做一综述,从两汉选拔人才的角度出发,以利于从古代选官制度中找到适合当今公务员选拔的思想启示。一、选官方式赖华明《汉代察举制度概论》  相似文献   

6.
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门阀最凶横的时期,贵族们常常以门第之高族姓之贵盛气凌人,别说政府出身不高的官吏对他们得唯唯诺诺,甚至于北齐的皇族和他们互为婚姻时也觉得是一种高攀而引为光荣,恐怕自已失礼,招惹新妇耻笑。贵族们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势力呢?他们的势力是怎样形成的呢?以下我们分为三点来说。  相似文献   

7.
门阀士族自东汉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拥有着特殊优越的地位。作为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它活跃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但到隋唐时期,门阀制度已逐步走向衰微。而在武则天掌权的前后一段时期,由于君相权力之争,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以及士族自身的不足等原因,使得门阀制度经历了一次致命的震荡,士族地位直线下降,加速了门阀制度及士族的消亡。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巩固逐步走向兴盛的历史时期,由于汉初政治上推崇儒术,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腐败小可食”。汉承秦制,以“举孝廉”为选官途径,于是出现不少以行孝而沽名,“生不能致以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  相似文献   

9.
竹下居 《文史天地》2007,(10):28-32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南下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王导,一个势力颇大的门阀家族的代表,不失时机地拥载晋元帝开创了东晋王朝,使一向富庶的长江中下游流域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王导虽有开国之功,位极人臣,家族势力足可取司马氏之王朝而代之,但他却能从大  相似文献   

10.
正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当时全国争取民主巩固团结坚持抗日的形势,在边区二届参议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确定"团结边区内部各社会阶级各抗日党派",并约束"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针对一些地方干部和民众对地主绅士所产生的疑虑,中共多次对此予以说明。陈云就针对这一问题指出:"干部政策,拿俗话来讲,就是用人  相似文献   

11.
韩华 《丝绸之路》2011,(20):27-33
两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和地主经济的发展,选举用人已逐渐打破了以前以血缘宗族为标准的世袭制度,代之而起的是一整套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实际需要的选举用人制度。本文利用汉简资料对其中的选拔和调动试作讨论,以期揭示其中汉代基层官吏的选拔和调动情况。  相似文献   

12.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代功次制度初探蒋非非《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了西汉后期官吏的确切人数:“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这支庞大的队伍是如何维持自身规模与规范内部流动的呢?自古及今,学者多将察举征辟制作为汉代主要的仕进制度,然而,如果我们将“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从蓬勃发展到跌入低谷,并不偶然。北伐前,中共在农村中做了一些工作。基础仍相当薄弱;北伐军进入湖南后,在合法条件下,通过各级农民协会把农民组织起来,迅速开展起如火如荼的斗争,但还存在两个严重弱点。湖南的军阀和地主武装势力根深蒂固。中共却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一旦旧势力猛烈反扑,一切民众运动便塌台了。  相似文献   

14.
论蒋介石的“削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削藩”一词,源于西汉文景时期。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刘邦实行分封制度。迨至文景时期,诸侯王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正如政治家贾谊比喻的,“天下形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这种枝强干弱的状况,汉景帝时期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患诸侯疆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向景帝上了著名的《削藩策》,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势力,“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景帝采纳了这个建议,进行削藩,吴王刘濞为首,借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景帝将晁错“衣以朝衣,斩  相似文献   

15.
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史学成长起来以后走向发展的时期。这七百年左右的历史的时代特点,在许多方面影响着史学的发展。首先是政治上的变动,出现了几个封建皇朝并存或南北皇朝对峙的局面,而终于促成了隋唐皇朝的统一和兴盛。在这个过程中,门阀地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代替了前一个时期的世家地主,成为在政治上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阶层。这种形势,刺激了、鼓励了皇朝史撰述的发展,出现了“一代  相似文献   

16.
正苏轼(号东坡居士)以自拟策试考题的形式,提出了选官制度中如何做到人与法并重的问题,题为《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概括说,就是选官用人过程中如何化解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二者的矛盾,既要保证用人部门长官具有自主选官权,又要防止标准不统一和规则不严密而导致的恣擅与徇私。这个问题由来已久,然而苏轼概括得最为到位,故可称之为"苏东坡之问"。在苏轼的理解中,唐朝及以前的选官制度,既无礼部"糊名易书之法",亦未有吏部"长守不  相似文献   

17.
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印 《史学月刊》2003,21(4):19-26
北朝谱学是北朝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北朝谱学的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北朝政治的特点和变化。反过来,谱学也成为建立门阀新秩序和门阀士族维护其各种特权的工具。北朝谱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它与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密切关联。同时,与南朝一样,北朝谱学在选官、婚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这一时期谱学鲜明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8.
《考古》1975,(4)
西汉是我国新兴封建制度建立后,逐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当时西汉地主阶级专政的中央政权面临着两大隐患:一个是匈奴奴隶主军事政权不断杀掠侵扰;另一个是奴隶主残余势力时刻妄图分裂复辟。这两股反动势力又经常串通一气,相互勾结,构成了对西汉王朝的严重威胁。因此,对待匈奴奴隶主的侵扰,是坚决抗战,自卫反击,还是屈辱求和,卖国投降;在西汉政权内部,是维护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汉旧仪》所载"令丞相设四科之辟",标志着辟除四科开始出现,在辟除制度演进历程中具有坐标意义。辟除四科出现于元狩六年,《通典》杜佑自注将其系于董仲舒奏议之后的做法不甚准确。察举四科及丞相在除授秀才职务时所依据之"三科",是对辟除四科标准的借鉴和发展。"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法令形式,规制出掾史选用标准,是对以往辟除掾史标准的总结。辟除四科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及实用性。辟除制度尤其是丞相辟除在西汉大部分时期是制度上较为完善的选官用吏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大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选官制度作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更是突显了它的这一作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划分权力。本文试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作为一个分析研究的横断面,浅析一下九品正制的历史成因、运作机制、影响,试探讨九品中正制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产物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