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隋代开皇年铭鎏金铜造像数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1.开皇二年张万通造像单身坐像,通高14、像高3.9厘米。佛高髻,面丰圓,披广袖通肩袈裟,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束腰四足高方座上。后有举身舟形大背光,背光上阴刻莲瓣纹头光及身光,外圈饰阴刻火焰纹(图一)。方座的左、右侧及后面刻铭38字:"开皇二年正月八日  相似文献   

2.
1986年,榆林地区文管会征集到南朝刘宋时期鎏金铜佛像一尊,通高16. 3、宽7. 7厘米,重470克。高肉警,躯体清瘦,身着通肩衣、下束腰,双腿曲垂作舒相座式,左手抚左膝,右臂屈肘,右手施无畏印,脚踩覆莲座,下连四足方床,背饰园环形头光,桃形大背光,周饰火焰纹。造像雕法拙朴,衣纹形式化(图一:1)背部阴刻铭文,全文如下: “景平元年正月十四日,佛弟子王世成敬造弥勒像一躯、为亡过父母,现存夫妻、为四恩六道、法界众生但升妙果”(图一:2.图二)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清水县藏有北魏“太和八年”纪年铭文的释迦牟尼铜造像一尊,不仅雕塑工艺精美,人物造型生动,而且具有非常浓厚的犍陀罗艺术风格。铜造像以高浮雕、浮雕兼阴刻等技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制成。正面的释迦牟尼佛身着通肩袈裟,袈裟上有阴刻“U”形细绳样衣纹,结跏跌坐于方形台座上,禅定印。佛顶上发髻为波浪起伏的卷发,面容清秀文雅,鼻梁高直修挺,眉毛弯曲如新月,神态安详,仿佛在沉思之中。佛身周围浮雕兼阴线刻七佛,均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禅定印。而倒“凹”字形底座空档两侧则是两身男、女供养人。造像背面龛楣内上方刻三佛,均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覆莲座上。三佛下方刻二菩萨相向而立,均高发髻,面庞浑圆丰满,袒上身,戴项圈及交叉缨络,下着裙,佩巾自双肩绕臂下垂。外周为火焰纹。从以上佛和菩萨的主要造型特征可以看出其十分明显的犍陀罗风格,尤其是释迦牟尼佛的发髻、眉毛、鼻梁及衣着纹饰,还有二菩萨的高髻、印度人面形及衣着打扮都深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是,任何外来艺术形式如果不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或不被本土艺术家所接受,必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就开始按照本土文化意识改造外来艺术,最终取而代之。清水铜造像主佛...  相似文献   

4.
山东诸城出土北朝铜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岗 《文物》1986,(11)
1978年5月,山东省诸城县林家村镇青云村农民在村内取土时,于距地表深1米处发现一陶罐,内藏铜造像6件,铜狮1件。现简介如下。 1.太和十四年(490年)造像为单身立佛像(图版捌:1)。通高11、像高6厘米。佛高髫,长面,着通肩大衣,手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一圆座上。座下为四足床。佛身后有舟形火焰纹背光。背光后刻铭文"太和十四年益□□□为二□□身修一躯□□□"(图一)。 2.太和廿年(496年)王女明造像  相似文献   

5.
1958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南城县洪门公社长塘村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益庄王朱厚烨元妃王氏墓发掘出土。明代(1368 ̄1644年)。白玉,略有褐斑。扁薄面隆,中厚沿薄,状如一瓣荷花。正中琢观音一尊,结跏跌坐于莲花之上。观音头戴宝冠,直鼻小口,大耳垂下。两侧飘带搭肩,披帛绕臂下飘,双手合于胸前。观音两旁及头顶镂雕火焰纹背光。莲花花蕊为阴刻线斜方格纹,叶面下挖打磨。高5、宽3.5、厚0.7厘米(江西省博物馆藏)。镂雕白玉观音@彭明瀚 @李宇  相似文献   

6.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般的装饰图案,它既受到佛教教义之限制,又遇到本土文化的融摄。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以圆形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象征着圆满、圆通、圆融,而其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植物纹等装饰纹样则不仅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7.
1986年山西省河曲县五花城村出土两件宋代耀州窑瓷器,后藏入省博物馆。一件青釉刻牡丹花纹碗,一件青釉刻双鸭戏水纹盘。这两件刻花青瓷釉色苍翠深沉。刻花刀法娴熟自如,纹饰活泼大方,是不可多得的耀州窑刻花青瓷珍品。青釉刻牡丹花纹碗,高8.2、口径20.5、底经5厘米。敞日,抓壁,小圈足,通体施青釉。腹外壁有阴刻弦纹一周,腹内壁刻一株折枝牡丹花纹,先用深而宽的斜向刀痕刻画花叶的轮廓,再以浅而密的南纹表示花脉叶筋,增强了花朵的立体感。整个图案花叶相接,几无空间,显得饱满充实,活泼有力。青釉到双鸭戏水纹盘,高个人口径1…  相似文献   

8.
唐红炬 《文物》2012,(9):71-73
唐代徐府君墓志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陈列于中国艺术馆,由某基金会于1993年捐赠。墓志为石灰石质,方形。志盖长56、宽56、厚13厘米;墓志长58、宽59、厚12.5厘米。志盖为盝顶,覆斗形。上部平面阴刻篆书"大唐故徐府君墓志铭"9字,四周饰卷草纹。四刹斜面饰卷草葡萄纹、牡丹花纹、海石榴花纹等,四面中央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斜面以下的立面饰卷草花卉纹(图一)。墓志刻"唐故舒州同安县令徐府君墓志并序"楷书铭文,共29行,满行28字,共计763字。侧面为卷草纹围绕瑞兽形象(图二)。从铭文可知下葬时间为唐代永昌元年(689年)十月五日。录文如下:唐故舒州同安县令徐府君墓志并序」君讳德闰,高平人  相似文献   

9.
1989年10月,广西容县博物馆在容厢乡文物普查时,征集到一件宋代缠枝花纹瓷碗印模,这是当地农民于1988年在城关古窑址旁搞基建时发现的。印模为瓷质,质地细密坚硬,呈灰白色。通高12.5、面径9、柄长7.7、柄径6.7厘米(图一)。模顶部呈半球状,表面平滑。边沿阴刻弦纹一圈,模壁阴刻缠枝菊花纹,其间隔刻正面、侧面菊花各3朵及“奠八郎”3字。顶心为月华式菊花纹,花纹线条清晰流畅,技  相似文献   

10.
1981年6月,三原县高渠乡西秦砖厂在掘土时发现一方古印,现为三原县博物馆征集。该印铜质,印面为正方形。朱文刻三行10字,印文为“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图一),印文为九叠篆。长5.4、宽5.2、厚1.5厘米。有橛纽。带纽通高4.6厘米。印背以纽为界左右各阴刻铭文四字,右“天圣五年”,左“少府监铸”,印纽顶部阴刻  相似文献   

11.
东魏武定二年路文助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61,(12)
这一件造像,石质色如墨玉,为一佛二菩萨三尊立像,后面衬以火焰背光。造像刀法劲利,衣纹简练,主佛面相虽仍上承北魏末期风格的余绪,但已显得方正,肩部也已圆和凸起;两菩萨直立如柱,足下莲瓣肥厚,可看出东魏晚年已逐渐接近北齐时期的作风。背光后刻造像铭记,全文如下: 武定二年(公元544年)十月壬子朔十三日甲子,光州长广郡挺县清信仕佛弟子路文助  相似文献   

12.
西安北郊出土北周佛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九二年西安北郊雷寨村村民在修整水田时,出土了石佛像一躯。佛像为青石圆雕而成。通高五十八厘米,佛作立姿,螺纹发臀,肉髻大而低平,面目方圆,大耳短颈,秀目细眉,隆鼻略残。上身内着僧祗衣,外着敷搭双肩袈裟。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双手残断,从臂部位置推测,右手应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双足两侧各浅浮雕团花一朵。莲座前左右各浮雕一护法蹲狮。佛像通体的凹部残留贴金和朱红颜料痕迹,覆莲坐下为高八厘米的方台,正面阴刻题记:“保定五年二月二十九日,清信女范令为一切法解众生,为亡夫景略造释迦石像一躯,令得成就”。“保定”乃周武帝宇文邕当政时的第一个年号,保定五年即公元五六五年。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樟树市博物馆藏有一方清代李友棠旧藏、蒋士铨题记的端砚。此砚系1972年从樟树市观上乡潭埠村委敖坊村收集的。砚随石形而制,略呈椭圆形,正面略大于底面,长28、宽18.5~23、厚4.5厘米。砚额中部偏左有一随形贮水池,深1厘米,其内阴刻海水波涛纹。砚额其余部分阳刻云纹和一条翔龙(图一)。砚左侧阴刻隶书"适园珍藏"4字铭,铭文下刻阴文篆书"临川李氏"方印一(图二)。砚背阴刻蒋士铨行书题记:"此石坚细苍润,真西洞中层石也。适园出示,因志于后。心余蒋士  相似文献   

14.
1986年9月河北省宽城县大石柱子乡村民石宝清在打石条场内挖到3件北魏铜造像,现分别介绍如下。1.太和十二年(488年)张玄姬造像(图一)菩萨像。通高11.3、像高5.3厘米。头戴宝冠,身穿圆领通肩袈裟,右手手心向内置于胸前,左手下垂握一莲蕾,跣足立于莲台上。身后为舟形火焰纹背光。莲台下为四足床,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在江西奉新县宋埠乡中宝村戴家垅宋家祖坟山出土墓志铭一盒,青石质,高61、宽58、厚5—7厘米。志盖中间竖书阴刻楷体"明故廪膳生员宋公道征行凤六六墓"一行(图一)。志石四边刻卷曲枝草纹一周,宽2.5厘米,边沿界以框线。志文竖书阴刻楷体,34行,行34字,凡千余言,词语凄怆,感情真挚(图  相似文献   

16.
最近几年,随着龙门石窟保护工程的展开和研究工作的深入,陆续发现了一批宝贵的石窟新资料,现综合报告如下。1.火烧洞券面火烧洞是完工于熙平初年前后的北魏大窟。其券面上部因位高、残破不易辨认。1987年秋,施工设高架,才发现上面的图象内容为东王公、西王母乘龙图。火烧洞窟楣浮雕是尖拱状火焰纹,高350、宽980厘米。火焰纹正中刻宝盆,宝盆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85,(11)
1985年4月,我店征集到一件鎏银铜佛像(见图)。佛像通高23.1厘米,由头光、背光、释迎坐像和佛座组成,这四部分合铸为一,浑然一体。头光高9.8、宽9.5厘米,桃形,中部以小联珠纹组成一圆形,内为八瓣莲花,其外为一周火焰纹。头顶部有四个上下两两相对的小圆孔,当为固定佛像用。  相似文献   

18.
宦谒笺识     
宦谒笺识陈秉新1991年安徽省天长县三角圩一号西汉墓出土五枚玺印.其一为玉质,阴刻篆文“桓平之印”4字;其二为木质,阴刻篆文“广陵宦谒”4字;其三为铜质,阴刻篆文“臣平”2字;其四为铜质,阳刻篆文“桓平私印”4字;其五为铜质,阴刻篆文“桓平私印”4字...  相似文献   

19.
1953至1954年 ,河北省曲阳县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北魏晚期至盛唐间的珍贵白石佛教造像2200余尊 ,其中纪年造像200多件[1]。在纪年造像中有两件造像铭文有“真王五年”字样。真王五年杨天仁等二百人造弥勒坐像(图一) ,头缺 ,残高33厘米。像身披袈裟 ,领口低垂 ,露系裙宽带。左手施与愿印 ,右手残 ,推测为无畏印。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袈裟及下著长裙前后分为三层满覆座前。身后背光上部残缺 ,分为内外二区 ,外区浅浮雕火焰纹 ,内区呈锯齿样。其造像风格基本与同遗址出土的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张开造弥勒坐像一致。像座刻发愿文 :“真王五…  相似文献   

20.
许晓东 《收藏家》2011,(5):25-30
琥珀作为艺术载体在我国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余年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1号祭祀坑中,为一枚心形琥珀坠饰,一面阴刻蝉背纹,一面阴刻蝉腹纹。上端有一凹槽,凹槽内有一圆穿上下贯通(图1)。其次是山西保德殷商时期遗址出土的琥珀珠。春秋战国时期的琥珀制品,见诸报道的仅数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