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袁中平,苏州相城区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袁氏堂第五代传承人,中平澄泥堂创始人,中国工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项目被列入省非遗保护示范基地。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州民间工艺家。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订“画境”十道的内涵、名称及其建置过程,分析其地位与影响。本文认为,“画境”十道是窝阔台时期的中原政区划分,其本身即为蒙古达鲁花赤制度与中原分路之制相结合的产物。十道大体上可以确定为山西、北京、燕京、河东、彰德、河北、大名、山东西、山东东、陕西等道。其政区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到太宗八年前后才定型。“十道”之制推动了中原州县达鲁花赤制度的建立,对元初的政区制度也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台州(今浙江天台)人。历仕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因姐姐被选为宋理宗贵妃而飞黄腾达,专擅跋扈,贪鄙腐败,沉沦于荒淫侈靡的生活,误国害民,罪恶昭彰。贾似道是南宋最后一位权相,史称"蟋蟀宰相",遗臭万年。一、姐姐成贵妃,小混混平步青云贾似道出身于官宦之家,远祖系大名鼎鼎的西汉太傅贾谊,父亲贾涉为宋宁宗朝京湖制置使,颇有声望,是当时宋金战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幸的是贾涉在46岁时溘然长逝,其  相似文献   

4.
“鱼藻纹盆”1973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是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今藏浙江省博物馆。盆系夹砂黑陶质,敞口深腹,环耳平底,通高16.2,口径31.6厘米。其腹壁两侧各饰一组动植物形象刻划图案(见图一),其意究为何指,自来聚讼甚多。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之为“一组鱼藻纹(?)和一组凤鸟纹(?),”但持存疑态度。吴玉贤定此盆名为“鱼藻纹盆”,并谓“盆腹上刻划出一组鱼藻纹,表现了水阔鱼跃的景象。”但对另一组纹样则略而不提。“鱼藻纹盆”的定名似成定论,包括今博物馆陈列时亦因袭其名,王大有则认为这两组纹样都是凤鸟纹,并结合图案中出现的太阳纹,推测此纹样应为“汤谷扶桑图”。如图一所示,“两只阳鸟相向而立,中有一树,枝繁叶茂,扶摇直上,即扶桑”。  相似文献   

5.
<正>李慎明先生发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10期的《毛泽东关于保持党和政府永不变质战略思想产生的渊源、发展脉络及相关思考》(以下简称李文)认为,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以及之前的一系列政治运动,虽有缺点或以失败告终,甚至造成浩劫,但初衷是为了党和政府永不变质,这是一个伟大的、至今以及未来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而所谓变质的具体内涵就是资本主义复辟。以现代政治的框架审视文革我认为,永不变质的质的具体内容,首  相似文献   

6.
笔者家乡在浙江武义县南乡山区,以往,山乡曾普遍风行除夕“点火射”的习俗。年关将临,大人小孩纷纷上山劈松明(老松多汕脂的部分),以备除夕夜“点火射”之需。年夜前家家在天井或门前用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打插入地中,竹竿上头劈成四开,嵌入二根木棒,开叉成十字,上置沟水瓦一片,将劈成长约一市尺的细条松明,按井字形叠成高架于瓦片上,除夕夜产户点燃松盆,烈火熊熊,光亮烛天,有的要点到初五夜为止。松盆既能照明,便于小孩嬉耍,又格外显得旺火。此俗直到农村用上电灯后才渐泯灭。  相似文献   

7.
自宋代以来,《汉书》所载元王诗多被人目为《鲁诗》,但其证据存在诸多疑点。因此,考察《元王诗》的归属是进一步地弄清汉代《诗经》传承版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元王诗》被看作《鲁诗》的过程出发,具体分析了《元王诗》非《鲁诗》的原因,并比对了刘向《诗》学观点与楚元王封地附近的汉代《诗》简,从而最终判定《元王诗》是汉代《诗经》传授中的独立一支,刘向所习主要是《元王诗》而非《鲁诗》。所以从刘向《诗》学中辑考的鲁诗也非《鲁诗》。  相似文献   

8.
姜仲华 《文史月刊》2011,(11):71-71
苏东坡有句名言:“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苫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  相似文献   

9.
陈继礼 《文史春秋》2004,(10):52-54
孙席珍于1906年诞生在故乡浙江绍兴市平水乡。他父亲在上海与人合伙开设茶叶庄,家庭本来是一个富裕之家。孙席珍6岁那年,家乡屋舍家具都毁于一场火灾,只得迁往上海,与父母亲一起生活。可是仅过两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茶叶庄因航运受阻,外销停滞而倒闭,家境每况愈下,几乎弄到两餐不继,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岭南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中,“南园诗”是明代岭南诗歌的重要代表。“南园诗”贯穿有明一代,从元末明初、明中叶延至明末,分别包括“南园前五子”、“南园后五子”以及“南园十二子”。一般认为,“南园”是“南园诗”产生地方。故研究“南园诗”,必先确定“南园”明确的所指。  相似文献   

11.
西安半坡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一座典型遗址,距今大约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据考古学家估计,有三四百半坡人在这里世代相居达四百多年之久。半坡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学界一个巨大的成就,它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情景。半坡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完整的或能够复原的近一千件,破碎的陶片约有50万片以上,村落的东边,还发现窑室狭小的陶窑6座,每窑只能烧制大型陶器1~2件,小陶器也不过4~5件。陶器的发明创造和进入原始先民经济生活的行列,被称为“石器时代的革命”。农业生产是半坡氏族食物的主要来源,除了用石铲、石锛、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外,还使用陶刀收割谷物,用陶轮捻线,用陶锉鞣制皮  相似文献   

12.
袁枚针对清诗目益学问化所露出的弊端,抗声提出诗主性灵,非关学问,于是有人误认为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轻学浅薄,游学无根。事实上袁枚很重视诗歌与学问的关系,他对“诗”与“学”的关系有三个基本主张:一是诗须有学,二是反对在诗中填书塞典,三是主张化学入诗。他的诗歌没有脱离清诗质厚重学的时代特征,不是清诗的变异,而恰好是这个茂盛园圃里敢于争春怒放的花朵。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0月26日,上海《新民晚报》的“博闻”版摘登了《港台信息报》的汪精卫一首佚诗,说这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出自汪精卫棺中的一册“手抄诗稿”。披露者虽未说明是何人手抄,但确定此诗是“汪死前所写,尚未披露”云云。 此后,《蒋介石绝密王牌——池步洲传奇》一书中又出现了这一“史料”,唯情节与《港台信息报》所云大相径庭。该书称,这首“绝命诗”是从南京梅花山汪尸所穿的“马褂口袋中”发现的。这口袋里“除了陈璧君(汪之  相似文献   

14.
《文史月刊》2011,(10):22-22
1946年,爱国将领冯玉祥旅美考察水利。一天,他参加当地的一个大会,被会场的雪茄熏得头痛难受。于是,做了一首四言诗,痛斥抽烟之害。诗云:“大会礼堂,又熏又臭,又臭又熏。既熏且臭,既臭且熏。熏而又臭,臭而又熏。熏熏臭臭,臭臭熏熏。亦熏亦臭,亦臭亦熏。”诗被一禁烟会所闻,译成英文登在《纽约时报》上,印成传单到处张贴,冯玉祥因此诗名大噪。  相似文献   

15.
近读思乐同志《小议<诗经>译注的几个问题》,他提出好多意见,颇引起我的兴趣.我对今译,总认为是一个较难搞好的课题,不敢轻试.读思乐此文,觉得对《诗经》旧注释应彻底研究一下其从违,然后下笔今译.思乐说孔子既能删诗,一定也能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改诗.我说,孔子不理解“封建”这个词,不过,他是想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套伦理观念垂之于无穷的.改不改,现在还抓不到证据.闻一多先生对《诗经》研究下过稍深的功夫,每多创见,其次据我所知尚有于思泊先生,于先生两部研诗的著作先后发布,他是精研古文字的专家,又继承高邮王氏训诂之学,研究《诗经》专在虚字下功夫.所以程俊英教授《诗经译注四十年回顾》一文认为凡译诗的很少有人参考于著为缺陷,此说极是.我认为凡专精写一本书必须广见博闻.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认为:叶名琛死前留下两首遗诗,自比向戎、苏武,表明他被俘时忍辱不死为的是面见英国国王当面交涉,后见目的不能达到便绝食而亡。其实,这两首诗是由许其光原作改篡而成,叶名琛是病死。许其光的原作对其颇有讥讽之意。  相似文献   

17.
刘邦:“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十二年,刘邦攻打黥布,黥布败走,刘邦对手下人说:“你们去追吧。到了老家了,我得回家看看。”就回了老家沛县。高祖还乡,在酒桌上即兴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只这三句,就已经足够好了。这首诗流传到了现在。  相似文献   

18.
耿承山 《旅游》2002,(3):40-41
雍和宫在佛教丛林中占有首屈一指的位置,与雍和宫两次作为“潜龙邸”不无关系。因此“绝”事,“绝”物,“绝”闻也多。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笔者亲历当时的正经八百荒唐事,今天只能做为笑谈了。"淫诗"之罪20世纪60年代末,笔者在湖南慈利县西北某区"专案组"工作,下属公社(镇)把揪出的"坏人"都立了案卷。其中有工程师李岳平"臭知识分子,现行反革命分子"一卷。案卷中录了他的许多"罪行",其中有他50年代写的10多首诗词。一首题为《仙侣洞》的诗  相似文献   

20.
张九龄的诗,有相当一部分是应制之作,但也有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写得细腻,感情真挚,辞藻清丽。特别是晚年被贬荆州后,所写的《感遇》诗十二首,其精神与诗风都和陈子昂的《感遇》诗相近,对改变梁陈以来的绮丽风格和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的诗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首先是陈子昂打出了“反齐梁,学汉魏”的旗帜,[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